妙手再现文物之美 匠心护佑文明之源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记者 李瑞

风轻抚过历史的指尖,文物在时间的涟漪中诉说着千年沧桑。龙城春日,3月25日至26日,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太原精彩上演,219位来自全国27个省份的能工巧匠同台竞技。这场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既是技艺的检验,也是匠心与时光的较量,更是对中华文明的守护与传承。

大赛设6个竞赛项目,在比赛现场,木作、泥瓦作、陶瓷、壁画彩塑、金属等文物修复技艺和考古探掘一一展现,从选手们的每一个细微动作中,都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文物的敬畏与热爱,传统技艺的薪火在一代代的传承中蓬勃焕发。

匠心修复见功夫

除锈、整型、拼接、做旧……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金属文物修复师赛区,来自山东博物馆的任伟有条不紊地对手中的双耳杯进行着修复,经过14个小时的摸索、反复修补、仔细琢磨,破损的文物重焕光彩,文物之美重现于世。

伴着超声波洁牙机对文物进行处理时发出的滋滋声和金属打磨、敲击的声音,在金属文物修复师赛区,还有42名选手与任伟一样,对抽到的金属器耐心细致、从容不迫地进行着修复工作。

凭借扎实的修复技艺,任伟在此次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属文物修复师一等奖。谈到为何从事金属文物修复,任伟告诉记者,“我是学美术的,由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陶器上的彩绘,然后就慢慢地转到文物保护的行业中,从2015年开始,一直做金属修复。”任伟认为,文物修复行业是个多学科交叉的行业,包括化学的锈蚀、物理的应力、美术的工艺等,想要做好文物修复,不但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多上手。

隔壁的陶瓷文物修复师赛区,空气中弥漫着化学试剂的气味,50名选手对手中的瓷器病害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后,按照陶瓷文物修复步骤,遵循文物保护修复原则,开始清洗、补配、补绘上釉。

来自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的张济夏,12年来一直从事陶瓷文物修复,这是他第三次参加文物修复比赛,获得了陶瓷文物修复师二等奖。“上一届我也拿了二等奖,我感觉大赛每一届都在进步,这一届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各方面的设施条件,包括比赛的规则都更加完善。”谈到三次参加大赛的感受时张济夏告诉记者。

今年36岁的陶瓷修复师杨玉洁,本硕博连读陶瓷工艺专业,毕业后在故宫博物院从事陶瓷修复工作,在此次比赛中,她修复的是一只青花莲纹碗,整体缺失了四分之一的面积,相较其他文物补绘难度较大。“这个是自己抽签抽到的,大家的困难点不一样。”最终,她以过硬的专业技能,获得陶瓷文物修复师一等奖。

“迄今18年的陶瓷学习和工作生涯,是我36岁的一半,可以说陶瓷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杨玉洁在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做研究与手艺相辅相成,博物馆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本身应是多学科融合的交叉研究,并非单纯技术性操作,复合型人才是发展方向。本次比赛有很多技艺高超的专家和同行,跟他们进行学习和交流,在修复材料应用上有很多新认识。”

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副主任、本次陶瓷组裁判长李奇紧盯着赛场,对选手文物修复技能的熟练程度和保护意识赞赏有加。“只要离开桌子,他们修复的器物就会放到很安全的地方,不会因为人离开了,文物就任意摆放,脱离了自己管控,这个根本理念选手们都做到了。”

“我们希望创造一个与平时修复环境一致的场景。”山西博物院研究员、大赛可移动文物组组长钟家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就为比赛增加了难度,选手们必须慎之又慎,在14个小时的有限时间内,判断病害情况,制定修复计划,完成现场修复,并编制修复档案。”

据介绍,每个项目均设置理论考核和现场实操比赛环节。大赛首次探索结合《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更加科学、规范地制定比赛规则,考察参赛选手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记者了解到,本次大赛参赛选手中,高学历层次占比较以往更高。本科以上学历达到43%,其中本科生69名、硕士23名、博士2名。从年龄看,选手平均年龄41岁,最大的59岁,最小的20岁,跨度较大,老中青三代技能人才同场竞技、切磋交流、学习互鉴。

传承有序观古今

文物通古今,匠心传天下。

在陶瓷和金属文物修复赛区的三楼,壁画彩塑文物修复比赛在同步进行。从事壁画修复30余年的敦煌研究院资深壁画修复师付有旭,正在一丝不苟地修复着壁画。作为壁画修复的“老师傅”,为何来参加这次比赛?付有旭告诉记者,“初衷是希望通过这次比赛对自己的壁画修复专业技能进行鉴定与评价,同时,可以与本领域的佼佼者深入交流、相互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扩展自己专业知识。”

付有旭曾在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山西等地参与壁画保护项目,“从事修复工作的最大感受就是要认真对待,先观察,多思考,再动手,通过实践掌握不同制作工艺和材料的壁画保护措施,根据壁画的特点结合适当的材料保护好先人留下的这些珍贵遗产。”

“此次技能大赛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这不仅仅是比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在保持自己技能优势的同时观摩、学习他人的强项及经验。”与众多文物修复技能人才同台竞技,付有旭深有感触,“我国文物众多,因地域环境、历史发展时期不同,文物的类型、材质、工艺亦不同,对文物保护的措施也要依据文物特点制定实施,大赛可以让选手直观领略和学习不同地域、环境、材质等情况下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和措施方法,通过比赛可以深层次、多方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据介绍,国家文物局在2018年、2021年已举办了两次全国文物职业技能大赛。本次大赛是迄今为止文物行业参与范围最广、级别最高、规模更大,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职业技能竞赛,竞技性强、观赏性强、科普性强。

考古探掘工比赛与文物修复师比赛不同,实操在户外,参赛选手需要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手中的探铲完成探孔的钻探,绘制布孔图并逐个探孔主层辨识、测量和记录、绘制探孔柱状图、地层堆积示意图等,做到规范考察勘探、准确辨识土层。

还未走进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师比赛场地,此起彼伏的斧子声、锯木声、刨光声、瓦刀声就钻进了耳朵里。

木作文物修复要求参赛选手在14小时的规定时间内,利用传统木作工具锛、斧、锯、刨等完成一份月梁梁头的制作和昂尖、耍头的制作,其中昂尖用卯榫方式补接,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乎每位选手的手上都布满了老茧。

而旁边的泥瓦作文物修复是利用传统泥瓦作工具瓦刀、砍刀、走线刀、刮灰板等现场完成《清式营造则例》中的须弥座的制作及墙体残损剔补修复等。墙面是否横平竖直、灰缝大小是否均匀、外观整体效果好不好,都非常考验工匠技术。

“这些工作挺有难度的,至少需要10年功底才能胜任。”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路易告诉记者。

西安市长安区细柳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李永红今年36岁,他从16岁开始学徒,学习泥瓦作,“为了参加这次比赛,特意买了砖和工具,在家里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他说,现在青砖的工作基本被机械代替,这次手工制作,自己又找到了学徒时的感觉,技艺有了很大提升。他认为,机器能提高速度,但做出来的东西呆板没有灵魂,手工虽然慢但效果好。

“随着现代工具的大量应用,传统建筑、工具、技艺面临消失和失传的风险,此次大赛是弘扬,更是拯救。”山西省古建筑保护协会秘书长贺大龙说,传统建筑文化和技艺,让古建筑延年益寿,让保护它的工匠有传承,让它蕴含的中华文明精神永延续。

我国是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多处,馆藏文物超过1亿件(套)。“作为文物资源大国,我国尚未建立与丰富的文物资源相匹配、与繁重的文物保护任务相协调、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举办大赛,是培养文物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和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表示,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一直在创新文物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举措,提升文物相关专业职业教育水平,完善文物人才体制机制,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文物保护修复、考古等技能工作,为文物事业贡献才智、增添活力,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国家文物局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包括陶瓷、壁画彩塑、纸张书画、金属、木作、泥瓦作等共13个职业方向。

匠心陶钧,相印古今。文物职业技能人才在日积月累中锤炼技艺,在繁华世界的背后,默默用双手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着千年文明的璀璨。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8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