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革命文物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专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记者 刘佳璇 研究员 文丽

从南湖红船到渡江第一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3.6万多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在全国星罗棋布,见证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铿锵足音。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同年3月底,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部署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革命文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渡江战役中的大木船、上甘岭阵地取回的一捧焦土,虽然看似普通,却沉淀着厚重的精神意蕴,揭示着胜利的独特密码。

中国共产党究竟有何种取之不尽的力量之源,能够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经磨难而不断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奇迹?欲知大道,史可为鉴。

近期,围绕如何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用好革命文物这一“生动教材”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

顾玉才表示:“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主线和灵魂,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革命文物是物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革命文物蕴藏“精神密码”

《瞭望东方周刊》:相比于其他类别文物,革命文物有何特殊价值?

顾玉才:革命文物是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物质实证。

中国百年来为何能完成沧桑巨变?答案要在历史中探寻。一座座纪念馆和一件件文物,真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血肉联系,记录了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奋斗和收获,使人们重温历史时有址可循、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有情可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保护革命文物就是保存革命历史,做好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就是要展现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面临困境时的英勇不屈、顽强奋斗,展现好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进行的不懈探索。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如何在这一历史方位下理解革命文物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顾玉才:立足当下,革命文物工作对坚定“四个自信”意义重大。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是历史经验的昭示,反映着中国人民在特定国情下的价值诉求和精神信仰。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能够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如何引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切感受到我国制度日益完善、现代化建设道路越走越宽广的事实,从而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着眼未来,革命文物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着特殊作用。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革命文物中蕴藏着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精神密码”,所承载的红色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内生动力因素。在瞻仰革命旧址时,人们能够受到直击灵魂的精神洗礼、体验超越时空的精神感召,这种身临其境所带来的真实感和震撼感,是文字描述和艺术表达所不能替代的。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都更加需要从革命的历程、先辈的事迹中汲取开拓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够擦亮初心筑牢使命,使广大干部群众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不惧前进航程上的任何风浪、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系统性保护任重道远

《瞭望东方周刊》:既往的社会认知中,革命文物主要来自革命时期。近年来,革命文物的保护范畴是否有了新变化?

顾玉才:从时间范畴上来说,革命文物突出“一条主线”“两个见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为主线,见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救国兴国强国的伟大贡献,涵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因此,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均纳入革命文物保护范畴。

《瞭望东方周刊》:“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被列入国家文物局2023年工作要点。当前,革命文物保护还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

顾玉才:革命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保护是前提和基础。目前,仍有许多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层级较低、产权复杂分散,其有效保护管理难度较大。

这些革命旧址建筑以农村中的民用建筑为主,已存在几十年、上百年,超过了建筑本身的使用寿命,需要进行修缮。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旧址建筑的所有权人或已离开农村,或是留守老人,多难以负担专业文物建筑修缮费用。大量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分布在刚刚脱贫的革命老区,如果进行整体腾退,则成本过高,对于地方财政来说压力较大。因此,加强革命文物的系统性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瞭望东方周刊》:针对上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难题,破解路径何在?

顾玉才: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通过建立片区保护制度、实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开创了新局面。目前,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已公布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涉及31个省(区市)228个市1433个县。

另外,通过提升保护级别,大量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情况得以改善。5年来,有823处革命旧址被核定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67处革命旧址的保护级别得到提升。

2023年,国家文物局将研究制定革命文物分类分级认定标准,并公布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工作规划,实施一批革命文物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项目。

守正创新用好红色资源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以革命文物来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尤其是新时代的故事?

顾玉才: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具有百年历史时间跨度的大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便蕴藏在革命文物之中。要以物见史、以小见大、以情动人,用小切口描绘大图景、小故事折射真情感、小物件彰显大情怀。

例如,广西百色纪念馆珍藏着一双看起来十分普通的球鞋,其主人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2016年硕士毕业后,黄文秀回到家乡,穿着这双球鞋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2019年,黄文秀牺牲于一场因暴雨引发的山洪。这双球鞋的故事见证了一名年轻共产党人在脱贫攻坚之路上的初心和使命,蕴含的教育意义和精神价值是厚重的。

再如,到过中央党校的人,一进校门就能看到花岗岩上的校训:实事求是。早在80年前,“实事求是”的校训就悬挂在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正门上方,1943年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这幅石刻由四块二尺见方的题字组成,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时,为避免遭到破坏而被埋入地下。如今,这幅石刻陈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至今仍是党带领人民锐意进取、奋斗拼搏,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

《瞭望东方周刊》:革命纪念馆是用革命文物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重要阵地,如何提升其展陈质量,使人们能够在革命纪念馆“见人、见事、见精神”?

顾玉才:怎样陈列才能突出表达主题,怎样摆设才能彰显深刻内涵,怎样表现才能更吸引人、感染人,不仅是技术性问题。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注重把宏大叙事与细节呈现、场景再现结合起来。在立足馆藏资源、科学严谨梳理的基础上,围绕重大节点,服务国家大局打造展陈精品,通过可视化呈现、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分众化定制,丰富革命文物展陈内容。

2019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试行)》;前不久,国家文物局出台了《革命文物主题陈列展览导则(试行)》,指导革命纪念馆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精品展陈,提高陈列展览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瞭望东方周刊》:当前,不少地方正通过加强革命纪念馆建设打造红色地标、发展红色旅游,对此有何观察和建议?

顾玉才:总体而言,各级党委和政府已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了革命纪念馆在服务党史学习教育上的独特作用。

不少革命纪念馆成为了百姓出游的重要选项。我曾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前看到众多游客在雨天打着伞排队等待进馆,这说明红色旅游的魅力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发展红色旅游的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各地在加强革命纪念馆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建设纪念设施要恰当、接地气,周边旅游设施要与纪念设施相得益彰,改建扩建应从严控制管理,根据人物事件的历史地位,合理确定建设布局、规模和内容。要尊重革命旧址原有景观和氛围,避免设施建设贪大求洋、富丽堂皇,导致革命传统教育走偏变味。

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瞭望东方周刊》:“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方针。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的过程中,核心关键是什么?

顾玉才:要加强研究阐释、提炼转化、展示传播。挖掘价值是有效开展文物利用的前提,起到基础作用的是研究阐释。

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必须在对文物价值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要强化政治引领,树立大历史观、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恰如其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确保导向正确、史实明确、评价准确。在此基础上,要创新价值阐释,深入挖掘和准确提炼革命文物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纪念价值、教育价值、时代价值。

为开展系统研究,促成资源整合,国家文物局、教育部拟认定一批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由革命纪念馆和高校联合建设,将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与高校的学术研究、教育资源等优势整合起来,从而打造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的红色资源研究高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高端智库、革命文化学术交流重要平台和红色资源共建共享中心。

在革命文物传播方面,除了开展云展览、主题宣讲、广电节目制播、红色展演等,还要拓展教育功能。目前,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已面向全国文博单位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100家。革命场馆也将深化拓展革命文物教育功能,设计符合不同年龄、不同群体认知特点的多样化主题教育活动,打造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品牌。

《瞭望东方周刊》:革命文物大多分布在革命老区,以革命文物工作赋能老区振兴也是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方面有何有益探索?

顾玉才:从现有经验来看,主要是在“融入”上求突破,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建设、旅游提质充分结合,与乡村振兴、老区振兴充分结合,与惠及民生、增进福祉充分结合,持续释放革命文物资源的优势和潜力。

例如,陕西延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通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在整体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水平大大提升的同时,28.9万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赋能了当地文旅产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江西实施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程,通过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对革命文物进行集中连片保护,带动红色文旅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了民生。这两个片区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刘佳璇 研究员 文丽)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0.39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