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一甲子 百年旧址焕新生 ——庆祝武昌农讲所纪念馆开放60周年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曹波 张帆 崔媛媛 刘翔

在荆楚大地,悠悠长河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孕育出一座英雄的城市,百年老街红巷与都府堤的相遇,创造出一座优秀的博物馆。

1926年,革命的洪流涌向长江流域,毛泽东敏锐地预感到革命急需一大批领导农民运动的干部,于是在董必武的支持下选择在武昌红巷13号开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年3月至6月,武昌农讲所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民运动领导者,他们将革命火种播撒到神州大地,在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风暴中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1963年4月4日,武昌农讲所纪念馆建成开放,成为武汉地区最早的革命纪念馆。

栉风沐雨一甲子。如今,在400多米长的都府堤上,武昌农讲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等红色旧址和场馆依次排布,形成了国内大城市中十分稀缺的红色文化景观一条街,共同组成了武汉地区规模最大、热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武汉革命博物馆。

60年来,武汉革命博物馆依托革命旧址,挖掘红色资源,以“致敬源点”的虔诚心态,让红色文化“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修旧如旧,坚守革命旧址底色

武汉革命博物馆拥有四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年来,博物馆始终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理念,加强文物建筑保护和管理,守好“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

武昌农讲所旧址建筑原为1904年张之洞在武昌北城角创办的北路小学堂,是武汉地区现存唯一一座晚清学宫式建筑。武昌农讲所在20世纪50至80年代曾进行四次落架大修,此后,又于2003年、2009年进行保护修缮。

1967年,武汉市修复重建位于都府堤41号的毛泽东旧居。1977年,在旧居南侧按原貌复建了当年的门面,内辟陈列馆。此后又于1983年、2003年进行保护修缮。

1981年,武汉市对武昌起义门进行修复。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再度对其进行保护修缮。

中共五大会址原为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始建于1918年。1983年,武汉市对武昌高师附小旧址进行修缮,成立陈潭秋烈士纪念馆。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复同意对中共五大会址进行保护修缮,11月,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建成开放。2021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武汉革命博物馆对中共五大会址进行保护性修缮,整体修缮面积达4500平方米。

国务院2001年公布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起义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全面展示党的纪律建设光辉历程,2016年3月,在中央纪委、湖北省委、武汉市委的支持和领导下,武汉市在中共五大会址旁筹建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于2019年5月对外开放。武汉革命博物馆形成“一块牌子,五处场馆”格局。

丰富馆藏,藏品征集持续不懈

革命文物是革命纪念馆讲好红色故事的重要载体,藏品征集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保证。通过公开征集、主动上门、定期捐赠等方式,武汉革命博物馆不断充实藏品数量,让文物说话,努力达到“以物证史,以物述史”的目标。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武昌农讲所纪念馆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调查征集。工作人员深入十余个省市,访问500多名老红军、老干部,征集到3500余件文物资料。

2014年至2018年,因展览和研究需要,武汉革命博物馆通过多种途径征集到近万件文物资料,极大丰富了馆藏资源。

2016年,博物馆派专人赴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征集到两张反映中共五大会场的真实历史照片,这是仅有的反映中国共产党早期党代会的照片,填补了党史档案的一个空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革命博物馆“为明天收藏今天”,征集到来自各行各业的一万余件抗疫物证,有力弘扬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开辟了新时代红色藏品征集的新路径。项目荣获“2020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目前,武汉革命博物馆拥有文物藏品近3万件/套,已形成红色革命见证与城市历史见证两大类藏品体系。同时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实施“馆藏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藏品数据库,不断提升藏品信息化水平。

推陈出新,营造全天候观展体验

武汉革命博物馆始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不断打造精品展览,讲好党的奋斗故事。

建馆之初,武昌农讲所纪念馆仅有9处复原陈列、1处基本陈列。经过60年充实提升,截至目前,武汉革命博物馆已拥有26处复原陈列、10个基本陈列,每年举办临时展览10余个、巡展40余场,形成了复原陈列、基本陈列、临时展览、巡展、数字展览等丰富展览形式,原创展览、引进展览、联合办展等多种办展手段相结合的多类别、宽领域、全天候展览体系。

把握历史脉搏,紧扣时代热点 2014年改造升级的“探索与奠基——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陈列”,客观全面地还原了国共合作共同创办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2019年对外开放的“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多维度、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探寻监督执纪的光辉历程,填补了国内党的纪律建设展览空白,荣获第十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并被评为“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

在建党百年之际,全面提升“紧急时刻的艰难探索——中共五大历史陈列”,将展览亮点重新提炼,以更加宏大的叙事凸显中共五大的历史贡献。展览入选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

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举办“复兴路上 青春闪光——武汉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专题展”,并在全市范围开展19场巡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

此外,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时间节点推出的多个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和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六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延伸展览范围,增强展览生命力 武汉革命博物馆展览输出工作起步较早,20世纪60年代建馆初期即通过展览下乡等方式开展巡展活动,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博物馆积极推动原创展览“五进”巡展,将“用生命诠释忠诚——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生平展”“红色印迹——武汉红色旧址掠影巡展”等精品展览送到社区、乡村、学校、景区、两新组织,以及福州、南昌、仙桃等其他城市,让红色文化在全社会落地生根。

此外,还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兄弟场馆广泛开展展览交流与合作,形成合力,延长展览生命周期,让红色文化进一步迸发活力。

科技赋能,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  近年来,武汉革命博物馆顺应“互联网+”的时代趋势,充分运用激光全景复制、HDR融合、多媒体互动、VR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开发“武汉革命博物馆全景展馆”“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数字展馆”等数字展览,集沉浸式漫游、虚拟讲解、文物展示、视频播放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展览智慧化表达,让观众足不出户即可以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观展体验,真正让展览“活”起来,成为“永不落幕的展览”。

以人为本,打造全民共享服务体系

武汉革命博物馆充分发挥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引导全社会共同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让全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开发“我在红巷讲党史”红色IP 武汉革命博物馆倾力打造的“我在红巷讲党史”红色品牌,秉承内容、形式、宣讲者、受众、传播“五个全覆盖”理念,打破传统单一理论宣讲模式,融入音乐、舞蹈、影视、舞台剧等文艺形式,以博物馆社教人员、文艺院团专业演员和志愿者为宣讲主力,同时不断吸纳公众参与进来,把党的故事讲给百姓听,又让百姓来讲党的故事。

携手专业院团,创新教育形式 博物馆注重观众的个人感受和现场体验的实际效果,与长江人民艺术剧院共同创作湖北省首部博物馆环境剧——“武汉1927”沉浸式思政课,以实景表演的形式,引领观众追忆慷慨激昂的革命岁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与湖北之声共同开发的精品原创广播剧《毛泽东与武昌红巷13号》,用声音大剧致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入选第二十二届中国广播剧专家评析成果榜特别推荐作品。

融合发展,将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 与中共武昌区委共同举办的“武昌周周讲”活动,将党课宣讲主讲堂设在革命旧址,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针对青少年认知特点,打造“红色课堂进校园”等品牌,把博物馆资源送到学校去,提高红色文化覆盖面;与近50家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共建、共育、共研的合作关系,在思政教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有效互动,同向发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促发展”,将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

弘扬传统文化,群众广泛参与  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博物馆都会精心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民俗活动,邀请市民现场体验年画、汉剧、书法、剪纸等非遗艺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在红色场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到魅力。

志愿服务成体系 自2008年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以来,武汉革命博物馆已累计培养3000多名志愿者,形成了以“红巷苗苗”“红巷青马”“红巷爷爷”为代表,覆盖全年龄层次的庞大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广泛参与到讲解、活动、宣传等工作中,成为博物馆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我在红巷讲党史”志愿者团队入选“首届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文旅融合,打造热门红色打卡地

武汉革命博物馆所在的武昌司门口地区,自800多年前的南宋起,就是繁华的商业区。武汉革命博物馆坚守初心,始终保持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庄严肃穆的基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推广,倾力打造党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地标。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2007年,以建设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为契机,武汉市对都府堤、红巷两条街巷的道路、环境进行系统性整治。整治后的都府堤,路面由青石铺就,原有杂乱无章的民宅被拆除,两侧保留建筑以青砖贴面,成为颇具特色的清末民初历史风貌街区。2011年,大型青铜雕塑“永远的丰碑——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成员群像”于博物馆前的武昌廉政文化公园落成,将红色主题融入绿化环境,成为融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城市亮点。2013年,位于毛泽东旧居旁,总面积102平方米的红色书屋建成投用,涵盖图书阅览、文创展示和旅游咨询三大功能,展示3000余册各类书籍,200余种文创产品,并配有急救用品、轮椅、婴儿车等便民设施,为观众提供贴心、舒适的旅游服务。

近年来,武汉革命博物馆又相继实施了绿化提升、旧址保护性修缮、星级厕所建设、渍水点改造等工程,不断提升景区形象。

建立有效的安全运维系统 文物与旧址安全始终是武汉革命博物馆工作的重点。为确保文物及旧址安全,武汉革命博物馆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藏品保管制度、安防消防制度和应急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专业的安保队伍。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和安全宣传工作,明确安全责任,逐级签署安全责任书,建立了馆长负总责,各部门参与实施,保卫科具体执行的安全管理机制。通过机制、人防、物防、技防之间的联动,博物馆形成了强有力的整体效能,始终保持安全率100%。

全媒共振,扩展传播广度 为持续扩展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公众需求,武汉革命博物馆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与中央、省、市等各级官方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刊发报道300余次;同时发挥自媒体“短、平、快”的传播优势,每年利用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发布各类推送300余条,逐步形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融合,报纸、电视、网站、App、线上直播等多种形式相协同的全矩阵宣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应。

如今的武汉革命博物馆,户外植被茂盛,生机勃勃,场馆内干净整洁,设施完善,服务周到,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年接待观众达200万人次。博物馆先后入选“湖北省十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2022年,连续四个季度登上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新时代下,集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武汉革命博物馆,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让红色文化源源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武汉革命博物馆历史沿革

1958年2月,中共湖北省委批复同意筹建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12月上旬,周恩来亲笔题写“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1963年4月4日,武昌农讲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武汉地区最早的革命纪念馆。

1966年3月,董必武亲笔为纪念馆作诗:“革命声威动地惊,工农须得结同盟。广州讲习垂洪范,又到华中树旗旌。”

1967年10月,复原修建后的武昌毛泽东旧居对外开放,隶属武昌农讲所纪念馆管理。

1981年武昌起义门管理所修复筹建,同年10月10日对外开放。

1983年,位于都府堤20号的陈潭秋纪念馆建成开放,由武昌农讲所纪念馆统一管理。

1997年7月14日,经武汉市政府批准,将武昌农讲所纪念馆、武昌毛泽东旧居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旧址管理所合并,组建武汉革命博物馆。

2007年11月30日,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隶属武汉革命博物馆管理。

2011年,武汉革命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2019年5月9日,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建成开放。武汉革命博物馆形成“一块牌子,五处场馆”的格局。

2020年,武汉革命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5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