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凝聚世界目光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崔小英

讲好中国故事 凝聚世界目光

“众里寻她——南京博物院藏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展”的港式表达

2022年11月30日至2023年2月27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展出的“众里寻她——南京博物院藏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展”,是南京博物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原则下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成果,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活动的重点文化项目之一。展览依托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显著优势,以港式表达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背景下,双方携手“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

从“温·婉”到“众里寻她”

深入挖掘文物资源,深刻解读文物内涵,将无直接关联的文物整合为一个有主题、有相互关系、有强烈观赏效果的观众喜爱的专题展览,继而产生“1+1>2”的展示效果,是南京博物院展览策划的重要遵循。“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是这一策展理念实践的典范。2015年8月11日至11月24日,“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简称“温·婉”)在南京博物院展出。展览从女性视角出发,整合280件(套)院藏女性文物,通过形塑女性(文物中形塑的女性世界)、女仕日常(古代女仕的起居日用)、才媛集艺(古代才媛的尽情之作)、笔端容功(文人雅士笔下的女性魅力)四个部分,阐释中国传统女性生活和艺术。展览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取得良好反响,获得第十三届(2015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其展览图录获得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2015年度)、中国最美的书(2015年度)。

鲜明的主题、珍贵的文物、厚重的解读,多重光环下,“温·婉”也吸引了香港同行的目光。2018年,南京博物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签署了文化交流与合作意向书,“以展览促交流”是双方达成的重要共识,而将“温·婉”引入香港,成为交流合作框架下促成的首个展览。展览走进香港,犹如播下一粒种子,使其生根发芽、结出硕果,是南京博物院和香港文化博物馆策展团队的共同目标。为了提升展览在民心相通、文化传播、交流互鉴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握香港中外文化交汇的独特优势,策展团队对女性文化主题进行了再创造,达成“在香港国际视野下展现中国美”的展览理念,继而从丰富多元的叙述视角和引发共鸣的展览体验等入手,以“她”的视角,找寻“她和她的她、我观我的她、我和我的她”与观众的情感连接,最终形成“众里寻她”展览主题。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当代解读

众里寻她,延续“温·婉”关注中国古代女性形象、才艺、生活的审美主题,从280件(套)南京博物院藏女性文物中甄选汉唐女俑、精工织绣、宫廷饰物、书画名品等118件(套)珍贵文物,进行组合阐释和活化利用。这些展品涵盖商代到清代,时间跨度大、覆盖面广,既有大雅斋器物、御赐妃子金册、诰命夫人凤冠等后宫内宰用器,也有脸盆架、纺织机、花轿等民间俚俗常器;既有《古代仕女行乐图》等反映女性生活的绘画作品,也有《竹石图》等女性自创的绘画作品以及《董小宛像》等文人雅士创作的女性形象,是古代女性形象流变、日用审美、翰墨才华、能工巧艺的直接反应。其中,明代唐寅的《李端端落籍图》、清代陈洪绶的《吟梅图》、清代《古代仕女行乐图》等21件(套)展品为国家一级文物。

众里寻她,遵循“温·婉”展示中国古代女性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策展初衷,以新思维展示丰富多元的中国女性文化。展览从“她”的独特视角出发,既展示传统女性的淑德婉容,又聚焦当代女性的聪慧才智,在古今联系的思索中,用“1+4+1”的方式对展览内容进行解构与重组,完成对中国女性文化的一次跨时代解读。“1”是展览序厅,用1件长约14米,包括20多个古代女性娱乐场景的长卷《古代仕女行乐图》,引导观众穿越时空走进古代女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4”是展览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形塑女性”,展示历代女性发型、妆容与服饰的时尚潮流变化;第二部分“女仕日常”,透过古代女性的生活用品和饰物探索不同阶层的女性生活;第三部分“才媛集艺”,云集历代才女的书画、刺绣和文房雅玩,展现古代女性的卓越才艺;第四部分“笔端容功”,通过艺术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让参观者一瞥传奇女性的悲喜人生。“1”是展览的延伸,香港文化博物馆特别制作了“众女寻她港故事”之“访问篇”和“藏品篇”,以录像访问的形式展现了四位香港当代杰出女性的生活、形象和思想,并以“寻找你的女主角”为主题,让观众在该馆珍藏的不同时代经典女性影像中,找寻集体记忆,见证时代变迁,发掘香港当代女性形象。

以国际先锋展示手段观照古今

依托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展览以国际先锋展示手段打破传统文物展以静态展示为主的展陈状态。设计上秉持传统与生活、传统与现代、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理念,加入当代艺术展数码影像化、多媒体化、生活互联化的思路,将展览内容转化成文字、声音、影像、环境素材,在展现国际化审美风格的同时,突出观众与文物的互动,形成形态丰富、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展示风格。

展览空间设计以“游·赏”为整体理念,将画作中的建筑和展品中的纹饰融入设计元素。序厅柔顺婉转、鲜艳明爽的数码万花筒屏幕不断闪现,代表性文物的形态、纹饰、色彩细节在重组后得到多样化表现;走近《古代仕女行乐图》长卷,文物与特制的动画场景相呼应,使得观众宛如进入画中世界。进入展览主体部分,利用时装广告式影像呈现女性千年容姿与服饰时尚,以镜花水月意念映照女性生活日常,以绘画纺织刺绣的图案交织女性才艺,以生活日志式视频细诉传奇女性的悲欢人生。

多层次的展品说明、潮流生活杂志式的展区设置和多媒体辅助手段,让观众从不同角度认识展品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化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作为“香港的回应”,展览延伸部分“众女寻她港故事”以投影、镜反射等方式,让观众在聆听香港当代杰出女性奋斗故事的同时,获得启发,观照古今。

一份献给香港民众的“美好生活提案”

“众里寻她——南京博物院藏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展”,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如何以恰到好处的方式将展览信息传递给观众,吸引他们走进展览、了解展览,继而引发思考、产生共鸣,是展览传播力和影响力面临的重要考验。紧扣展览主题,结合香港社会糅合了地方和传统特色又加入国际元素的优势,策展团队用一份“从古代女性的优雅中寻找美好生活灵感”的提案给出了最佳答案。为了将提案融入香港民众生活,让观者从更生活化的角度理解古代女性文化,展览在辅助解读、社会教育、宣传推广等方面做出多种尝试,取得良好成效。

在辅助解读方面,一是从分众服务的理念出发,通过对话式、互动式、参与式、分享式等港式语言,以严谨而不失亲和力的表达方式,输出展览主题及文物的特点、亮点和重点,满足国际文化环境下不同背景观众的需求;二是在展厅内设计了“古代潮流电视墙”“古代化妆镜”“自制古风手机桌布游戏”等既贴合主题又贴近生活的影片、游戏等多媒体互动装置,使观众在观赏精美文物的同时,能切身体会场景中的女性生活氛围,沟通古今女性的“时尚与爱美之心”。

在社会教育方面,从分众教育的理念出发,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展览走出展厅,走进香港民众的生活。除了常规的互动体验、专家讲座、展览导赏等活动外,展览在覆盖儿童、小学生、中学生、成人全年龄段国民教育方面作出多种创新性尝试。《古今寻寻觅》是香港文化博物馆联同香港知名插画家特别制作的儿童游玩学习游戏卡,以卡通画的形式引领儿童与展品互动,发掘古今生活的共通点。针对中小学生推出的小学版和中学版教材,由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内容及题材选取展品卡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提问、讨论,鼓励学生从文物的用途、历史背景及美学鉴赏等角度发挥创意。生活小志式读物《美好生活提案》更多的是留给成年人的思考,用提炼自展品的12个“美好生活小建议”,为现代香港人繁忙的生活增添趣味,引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宣传推广方面,针对不同群体、不同观众群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面向普通民众,通过传统纸媒、电台、电视以及康文署网页、面书等渠道展开宣传;在公交、地铁、街道广告栏张贴宣传海报,吸引小区及跨区居民;而面对青年群体则以杂志、网络广告及IG帖子为重点,还特别制作了舞蹈表演视频等多种短片,上载社交媒体,加强宣传教育。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让“众里寻她”一时成为香港民众关注的热门话题,让展览以更加直接的方式深入百姓生活。

“众里寻她——南京博物院藏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展”是一场内地与香港民众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实践。在南京博物院和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共同努力下,展览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文物点交、运输、展示困难,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为香港观众献上了一场有内涵、有温度的文化盛宴。展览巧妙的港式表达,有效增进了公众从不同角度对当代性别、情感、社会、时代以及自我的理解,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展览期间,48583名香港观众购票参观展览,96721名观众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与展览推出的192场次教育活动,69家媒体对展览给予了104篇原创报道。这些数字,是展览与香港社会擦出的火花,期待未来,星光闪耀。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3.3395s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