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商邑金戈——盘龙城青铜文明陈列”展览在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以下简称“夏博”)开幕,展览共展出各类代表性青铜器、玉器、绿松石器、陶器及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等文物131件/套。
展览分三个单元,从遗址发掘、考古成果以及地理区位三个角度,向观众讲述盘龙城遗址的故事,描摹盘龙城远古的生活面貌。第一单元“涛起城池”,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武汉周边的一场洪水使古城被意外发现,大规模考古发掘介入,揭开了盘龙城遗址的神秘面纱。第二单元“熙然风物”,汇聚了盘龙城遗址数十年考古发掘所获得的重要成果,以珍贵文物和沙盘、投影、视频的集中展示,为观众打开一幅盘龙城城市建设、建筑营造、人民生活、劳动生产的宏伟画卷。第三单元“卓卓商邑”讲述了盘龙城的兴起过程及其优越的地理区位,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盘龙城这座“大都市”在商王朝的重要地位。
1963年,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开始考古发掘工作,其规模宏大,至今已经历了60个春秋。遗址目前已发现有城垣、宫殿、贵族墓群及手工作坊等重要遗迹,且出土有大量青铜器、陶器、玉器等遗物,带给人们更具体的商代文化信息。据了解,此次盘龙城遗址出土文物是首次大规模走出湖北,走进二里头,其中不乏备受关注的代表性文物。如2014年盘龙城杨家湾17号墓出土的“带鋬觚形器”,其造型独特,器身内部为扁圆形的空体,可装约440毫升的酒水。器物整体造型兼具了觚、斝、角等青铜酒器的部分特征,左右对称,富有美感,体现了盘龙城先民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审美特征。
同时,此次展览也促成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在同地“对话”,形成对比和共鸣。如盘龙城杨家湾17号墓出土“绿松石镶金饰件”,其文物主体以绿松石片镶嵌贴塑,眉毛、眼睛、牙齿、额饰、眉间饰由金箔片装饰而成,绿色的玉石和金色的黄金相互映衬,是盘龙城首次发现的金玉镶嵌饰品。它与二里头出土绿松石文物有着隐隐相似。夏博党委书记、馆长赵晓军表示:“早在夏商时期,中原地区与长江流域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文物,其工艺和造型风格被商代的盘龙城遗址所继承。如今,通过展览两地再次联系在一起,进行文化的交流、文明的对话。”
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繁荣相交,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核心载体,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王国的兴起、王都规制、宫室制度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可以更好地认识以中原地区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不断走向融合的发展过程”,赵晓军说。
莺飞草长的时节,此次夏博2023开篇首展获得了观众的肯定。据悉,开展短短一周内已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提供免费讲解20余场。近日,夏博联合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和地方媒体,先后开展了2次线上直播活动,在线为观众解读盘龙城遗址的前世今生。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