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阮富春报道 3月17日,“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结项仪式与修复成果展在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举办。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出席仪式并参观、查看修复项目的执行情况与取得的保护成果,瑞士驻华大使馆文化媒体处主任裴天怡参赞随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湖南省政府、文物局,湘西州政府、文旅局以及龙山县相关领导出席活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可移动所—里耶工作站”当天在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挂牌。
据了解,2020年5月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联合申请的该修复项目,获得瑞士联邦文化署(FOC)“可移动文物援助资金”的资助,获批的10万瑞士法郎专门用于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馆藏94件濒危金属(未定级)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本修复项目是瑞士联邦文化署(FOC)在中国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首次基金援助。
为保证修复项目的顺利实施,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专门建立了文物保护修复基础实验室,配备专业设施与科学的仪器设备,满足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持续性使用。修复项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实施,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与高质量的专业技术团队驻扎里耶开展文物修复关键技术、保护材料应用效果评价等研究,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据介绍,修复的这批馆藏金属文物多为考古发掘出土,存在点腐蚀、通体矿化、残缺、裂隙、变形、硬结物、沉积物等多种复杂病害。面对文物的危急状况,项目组通过对文物材质与制作工艺、病害类型与腐蚀产物进行全面、详细的科学分析与研究,准确把握文物病害发育的微观机理。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修复方法与现代科学手段,通过清洗、脱盐、粘接、矫形、补全、缓蚀、封护等一系列针对性地保护修复措施,有效治理了文物面临的复杂病害,恢复了文物的结构稳定,最大限度地做到了保护文物本体及其历史、艺术内涵的真实性、完整性。完成的94件濒危金属文物的保护修复,有效解决了高度矿化、粉状锈等南方潮湿地区青铜器典型病害问题,与高含盐量、严重锈蚀铁质文物的脱盐问题,整理、总结研究与技术经验形成典型案例,对南方潮湿地区出土金属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该项目的顺利开展是联合国际力量助力经济匮乏地区的濒危文物抢救保护工作的一次成功探索,不仅是资金援助,更具有借鉴作用,为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积极探索更多合作,借助各界力量、共同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可能性带来更多可能性。经过保护修复后的青铜文物将极大丰富博物馆的展陈,对当地的文化推广、旅游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可移动所—里耶工作站”的建立,促进了国家科研院所与地方文博单位的深度合作,将带动地方文博单位加强文物保护意识、提升文物保护专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