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日,新年伊始,“本草 健康”展览在天津自然博物馆开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作出重要部署之际,天津自然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关注公众关切,充分发掘现有资源,特别策划推出“本草 健康”原创展览。
本草,既包含植物的根、茎、叶,也有动物、矿物等。这些树叶、石头,摇身一变,变成食材中的香料、香囊中的药草,亦或是节日时分的情感寄托。自然界赋予了人类丰富的资源,神奇的本草也藏着无限趣味。
《蜀本草》言:“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其中“草”被泛指为数量最多的植物药。中药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时代。
人类祖先在寻找植物或狩猎动物充饥的过程中,既可能出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现象,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现食物消除了人体的某些疾病,古人就这样经过长期生活实践,渐渐总结并形成了药物知识。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览共计展出展品227件,其中,药材120余种,植物腊叶标本20件,植物浸制标本20件,炮制工具15件/套,中成药品16种。
展览分为四大单元。第一单元“本草释义”,展现了古人总结并形成药物知识的历程以及我国各产区道地药材、基原植物等。中药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时代,从古代早期经典文献《诗经》《山海经》《黄帝内经》《伤寒论》到明代本草学巨著《本草纲目》,都有关于中药的记载。中药的命名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按照自然地理位置和地域气候将全国划分为八个道地药材产区,对每一产区代表性道地药材进行介绍。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道”本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单位,道地药材指具有特定地理产区,品种优、品质好、产量大,生产加工规范,临床疗效显著的药材,强调了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与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单元“本草传奇”,以实景的形式还原了中药炮制的过程、展示了新中国诸多“中药第一”。中国有370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药用植物约11000种。这些植物在成为药物之前,静静地生长于大自然之中。从本草到中药,还需要经过一种升华——炮制。经过炮制的本草毒性得以降低,药效得到提升。人类用智慧使本草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演化,即使岁月流逝,我们依然能够从古老方药中汲取力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传承千年的本草传奇。我国早在商代就有汤剂的使用记载,战国时期《五十二病方》记载有丸剂、散剂,《内经》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的记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浓缩丸、胶囊剂、微丸、口服液等剂型外,还有片剂、注射剂、颗粒剂、滴丸等。
第三单元“本草养生”,揭秘了一年四季,气候温热寒凉变化中,我们该如何用“本草”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本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神农尝百草,还是李时珍著本草,这些医药学家对中医药的发掘,起源于人们延续生命的渴望。中药养生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传统的养生保健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生命、维护身体健康进而益寿延年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
第四单元“本草拾趣”,深度发掘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本草的无限趣味。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的自然界,为中药命名提供了充满想象的空间。人们根据药物颜色、形态或传统理念对中药材进行命名,然而有些名字相近的中药材功效和用法却千差万别。如藏红花和红花,藏红花的原产地并不是西藏,而是欧洲南部至伊朗,它与红花在名字上仅一字之差,而价格却高出红花近千倍,两种药材来源于不同植物。一些本草具有天然芳香,沁人心脾,闻之提神醒脑,通鼻开窍,并具有驱虫消毒、避疫、防病的功效。中药香囊源自中医里的“衣冠疗法”,佩戴香囊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香囊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材有檀香、石菖蒲、艾叶、广藿香、苍术等。
药材个子货、药材饮片、基原植物联合展示,全方位、立体化展现药材原貌、药材饮片结构、基原植物形态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特色,采取沉浸式和互动式展示,实现静态展品与观众的动态交流。“中药炮制流程”,“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药店掌柜”等多个实景体验,使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可以融入其中,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带来的独特魅力;我国中药现代化的先行者——津药达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新中国诸多“中药第一”在此集中展示。
展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充分挖掘中药材中的植物学、动物学趣味知识及其所蕴含文化内涵,让“本草”“活”起来,使广大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医药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