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学术永生 ——怀念陈旭老师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李维明

image.png



2022年12月28日下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陈旭教授与世长辞。消息传来,我痛惜与无奈、悲伤与怀念,思绪交织、难以平静。翻阅40年前老师《商周考古》课笔记,再读老师的来信,重温老师的教诲,仰止老师的学术贡献,在追思中感悟老师的学术精神。

薪火相传

1977年,陈旭老师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调入郑州大学历史系,参与创办考古专业,开始《商周考古》教学与科研工作。

第一次见到陈老师是1982年2月9日(星期二),当时我是郑大历史系历史专业大二本科生,旁听她为同级考古专业讲授的《商周考古》课。老师随上课铃声走进教室、登上讲台,她那黑色框架眼镜透现出学者的气质,庄重严肃。这节课内容是总论,涉及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商文化确定商为信史、周文化的新发现,夏商周考古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等。老师讲课声情并茂、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把朴素的学术内涵讲得十分精彩。从中可以感到老师对材料熟知和精确把握以及对考古学术事业的热爱,敬佩之心油然而起。

课程期间多次向老师请教,老师特意送我一张她亲手摹绘的殷墟房址壁画遗痕资料,提示我在读书时要随时记录,积累材料。按照老师的点拨,我在课余时间阅读了郭沫若《我与考古学》,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郑州二里岗》《长江下游商周青铜器的若干发现》《上村岭虢国墓地》等考古学论著并作读书笔记。

为配合教学内容,老师还安排了教学参观,师生亲临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洛阳北窑等遗址,观摩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西周文化遗存,聆听赵芝荃、郑光、郑振香、杨宝成、叶万松等考古专家介绍相关的考古发现及研究状况。教学参观使我明白了田野考古实践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考古研究成果需经田野考古实践检验的道理。

课程结束时,我作为历史专业学生参加了《商周考古》课考试,试卷分数竟然很高。老师希望我今后继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打好基础,要有探索精神,珍惜大学这四年黄金般的时光。后来,老师把我调到考古专业,指导我的毕业论文《试论商代青铜工具》,使我经历了搜集资料、排比分析、归纳分期特征的研究过程,初步了解器物类型学的研究方法。老师不厌其烦、严格要求,期望我这吐青的小苗日后能够成材。毕业后,中原地区夏商考古一直是我关注的学术重点,这是当年深受老师的学术影响和传承的结果。在我心目中,陈旭老师是我走上夏商考古学研究之路的启蒙者和指路人,是我的学术恩师。

1986年,我考上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邹衡教授的研究生,知悉邹先生曾是陈老师的老师。陈老师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在北大历史系求学时就听过邹先生的《商周考古》课,她的田野考古也得益于邹先生的指导。我在山西曲沃曲村遗址考古实习时,陈老师在来信中写道:“我在校读书时,先生带着我们在北京昌平雪山遗址进行实习,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加上天气寒冷,先生每天奔波于工地之间,给我们讲解和具体指导。我们班同学谈起来都说,毕业后能够从事田野工作都是和邹先生当时对我们的严要求是分不开的……先生的身教足以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至此,我明白了陈老师的学术底气,体会到一段师生的学术传承。所以,在我的学术道路上,一直以邹衡先生、陈旭老师为楷模,认真做事、踏实治学,以学术研究成果回报老师当年的期望。

时至今日,陈老师教过的本科生和指导的研究生已经在考古学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她参与创办的郑州大学考古专业为中国考古事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在田野考古、教学领域、文博事业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同时又培育出新一代考古人,学术接力、薪火相传。

学术永生

陈旭老师为人师表,深受学生敬爱。除老师知行合一的人格魅力和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艺术外,根本是以丰厚的学术底蕴为支撑,帮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信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学术创新意识。

浏览老师考古学术经历,1958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门化(专业),学习考古知识。1961年在北京昌平雪山遗址考古实习,深受邹衡师田野考古的影响。1963年毕业分配到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参加郑州商城考古钻探和发掘工作,整理洛达庙、二里岗、董寨等遗址发掘资料,熟悉当地龙山和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并将洛达庙文化遗存分为早、中、晚三期,为以后从事夏商周考古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田野考古基础。

1977年“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有关夏商文化性质的讨论,对她影响十分深刻。讲夏商周考古课,夏商文化性质是首先需要做出判断的问题。她带着问题参观河南临汝煤山、洛阳锉李、孟津小潘沟、偃师二里头、密县曲梁、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安阳殷墟、洹北商城、信阳罗山天湖墓地,山西夏县东下冯,河北邢台夏商遗存,湖北黄陂盘龙城,江西吴城新干大墓,四川广汉三星堆等遗址等与探讨夏商文化有关的遗存。参与河南长垣宜丘、郑州小双桥、商丘地区考古调查与发掘整理工作。她关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文化学术研究动态,思考炎黄历史传说、三代文明和夏商史等学术问题,做到学术知识面的广博。同时,她又以夏商首都所在的河南省为重点,以郑州商城研究为基础,承上启下,建立具有独到见解之处的夏商文化研究体系。

1983年,她发表《郑州商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一文,首次提出郑州商城始建于南关外期的认识,将郑州商城的始建年代由原来认识的商代早期提早至夏代末期,从考古学文化编年上进一步充实了郑亳说的论据。邹衡师评价“一般学者都认为郑州商城起始并终止于二里岗期,陈旭教授则认为郑州商城起始于南关外期,终止于白家庄期,使郑州商城的许多现象都可得到圆满的解释”。

1991年,她发表《商代隞都探寻》一文,首次提出位于郑州商城西北方向的小双桥遗址为文献记载商王仲丁所迁的隞都,进一步完善了郑亳说的体系。邹衡师赞扬“陈旭教授……首次提出并全面论证了小双桥隞都说,在商代考古与商代历史研究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其在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意义自然是不能等闲视之的了”。

2002年,她接受《东方家庭报》的专访,受聘为“启封郑州灿烂古代文明”栏目之郑州商城系列报道的学术顾问。她认为郑州商城是商代第一都,郑州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第八大古都。在她的建议和推动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中国古都学会、郑州市人民政府于2003年11月30日,在北京举办了“郑州商都3600年座谈会”,与会22名专家畅谈郑州商城的学术意义,建议将郑州列入八大古都。2004年11月5日,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会通过决议,郑州成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陈老师认为夏商文化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相关考古学文化进行综合研究,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顺,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经过长期艰苦的学术研究,她对夏商文化逐渐有了系统认识: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煤山类型是先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郑州商城是商汤都亳,偃师商城是早商陪都,小双桥遗址是仲丁所迁隞都,洹北商城和小屯殷墟均属盘庚迁殷之地。她坦言:“我从不敢盲目乐观,生活的里程上还少不了坎坷和艰险,只有面对现实,不懈地努力,尽职尽责,扪心无愧”。她以平常人平常心接受尘世与学术的历练并取得了不平常的学术成就。她历经数十年完成的学术论著《夏商考古》《夏商文化论集》《夏商文化研究续集》是用生命铸就的学术丰碑,永立于夏商学术史。邹衡师曾经赞叹“一位女考古学家,对考古事业如此执着,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经受多次考验,始终如一地坚持了自己的观点。事实证明,她坚持的观点是正确的”。

还记得大学毕业时曾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心情与老师惜别,孰料如今含泪为老师送行竟成了永别。

陈旭老师学术精神永生。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7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