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月28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全省考古重大课题阶段性成果,并对六项2022年度山西省重要考古发现予以推介。
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于振龙介绍,山西是早期国家形成与治理实践的关键区域,始终处于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互动交流的最前沿。近年来,山西文物系统持续开展了夏县师村、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兴县碧村等十余处重要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文明进程、文明交流互鉴等重大课题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同时,为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山西省先后举办“大政之源”特展、“考古的温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集中展现山西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及最新考古成果,推出“考古云讲堂”系列讲座、举办“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推动考古成果全社会共享,搭建“山西文物”“考古汇”网络宣传平台,宣传展示山西考古成果,让考古新发现、研究新成果走出库房、走出实验室,走进博物馆、走近人民群众。
于振龙通报了近年来山西省考古重大课题部署实施情况和阶段性成果。
围绕“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课题,持续开展了兴县碧村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碧村遗址是目前在晋陕高原入黄河口处发现的史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石城,它占据河套地区向晋中、晋南过渡的关键要道,有着规划严密的城防系统,是北方石城文化圈面向东方的一座重要门户,为揭示“天下万国”背景下中原与北方文化互动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围绕“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课题,重点实施了芮城坡头遗址、襄汾陶寺遗址、夏县东下冯遗址及忻州尹村遗址的考古工作。其中,芮城坡头遗址考古发现了中条山盐湖附近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环壕聚落。陶寺遗址拥有城墙、宫殿、王墓、礼制、文字、冶金术等最为齐备的文明要素,为文明判定和文明治理提供了普世的中国方案。东下冯遗址确认了夏时期“回”字形环壕、早商时期夯土城址以及大型仓储类建筑,是山西地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遗址。忻州尹村遗址的考古发掘为研究忻定盆地夏商时期文化更迭及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围绕“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课题,着重开展了夏县辕村遗址、翼城北撖遗址及沁水八里坪遗址的考古工作。其中,翼城北撖遗址经勘探确认是目前山西已知规模最大的仰韶中期环壕聚落,弥补了晋南仰韶中期大型环壕聚落的空白。沁水八里坪遗址经考古工作证实是晋东南地区与陶寺文化年代相当的、具有浓郁陶寺文化因素的区域核心聚落。
围绕“晋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持续开展了夏县师村遗址、绛县西吴壁、垣曲北白鹅、闻喜邱家庄等重点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开展了闻喜酒务头、绛县横水墓地等重大考古发现的资料整理工作,实现了多项关键性突破,取得了一批重要新认识:山西运城夏县师村遗址首次发现2枚仰韶文化早期的石制蚕茧和6枚石雕蚕蛹和陶制蚕蛹,为研究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师村遗址很可能是某大型生活聚落旁边专门以养蚕缫丝为主的原始手工业作坊聚落。绛县西吴壁遗址补充了夏商冶金工业链,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二里岗下层(商代初期)阶段规模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高等级商系墓葬,墓主应是居住在晋南地区的高等级贵族,进一步证明西吴壁遗址是晋南地区商代前期最重要的中心聚落之一,为探讨商王朝国家形态与统治模式等学术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垣曲北白鹅墓地确认了山西境内首个成周王畿范围内的采邑遗址。闻喜上郭-邱家庄遗址发掘了山西目前规模最大的东周墓葬,确认了上郭城址范围及铸铜手工业作坊区,证实其都邑性质。
在本次发布会上,还推介了六项2022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分别是:运城夏县辕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太原小店郑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吕梁兴县碧村新石器时代石城遗址、运城稷山东渠夏时期遗址、运城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临汾霍州陈村金元时期瓷窑址。六项考古发现均为2022年度实施的重大课题及基本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考古发现,涉及时代跨度大,反映出中华文明各个时期的丰富面貌和厚重历史信息。
于振龙表示,山西省将继续加大田野考证力度,加强考古成果转化利用,持续实施一系列重大考古课题,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做出山西贡献。
(赵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