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柄清乾隆时期的“铁刻花柄廓尔喀腰刀”。根据公布的文物信息,此刀全长97厘米,刀身钢质,刃锋,双面錾“MEZE”等符号。刀柄和护手呈十字状,饰铁鋄金花卉纹。末为圆盘,系黄丝绦穗一根。刀鞘木质,外包花卉金缎,皆铜镀金,光素,鞘背为铜鋄金提梁,系明黄丝绦带与铜镀金环相属。附皮签,墨书满、蒙、藏、汉文:“乾隆六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廓尔喀额尔德凡王拉特纳巴都尔叩见天喜 恭进小刀一把”。
历史背景和意义
这把腰刀是廓尔喀的拉特纳巴都尔进献给清嘉庆皇帝的贡品。拉特纳巴都尔即拉纳·巴哈都尔·沙阿(Rana Bahadur Shah;1775—1806),尼泊尔王国沙阿王朝第三代国王,1777年至1799年在位。中国史料称之为拉特纳巴都尔(喇纳巴都尔)。
进献的背景是清反击廓尔喀侵藏之战胜利,廓尔喀(Gurkha)是尼泊尔的一个部落,位于首都加德满都西北,起源于14世纪的北印度月亮族契托尔王朝。16世纪廓尔喀兴起。1769年,廓尔喀人征服了尼泊尔的玛拉王朝,建立起了沙阿王朝。人们于是也将尼泊尔称为廓尔喀,把沙阿王朝称为廓尔喀王朝,把尼泊尔人称为廓尔喀人。尚武的廓尔喀人在统一尼泊尔过程中不断征战,领土不断扩张。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让廓尔喀人的野心大大膨胀,企图染指我国西藏。1788年,廓尔喀第一次入侵西藏,乾隆皇帝派驻藏大臣庆麟率兵御敌,西藏地方政府与驻藏大臣违背乾隆旨意,私下与廓尔喀议和,“许银赎地”,廓尔喀退兵,清军收复宗喀、济咙、聂拉木等地。1791年,廓尔喀因索取赎地之银不成,第二次入侵西藏,并大肆洗劫扎什伦布寺。乾隆皇帝派福康安御敌,收复了失地,并直逼廓尔喀首都阳布(今加德曼都)。廓尔喀认罪投降,清军班师。乾隆五十八年(1793),“廓尔喀贡使喘箕第乌达特塔巴等赍贡物至京师,帝赐宴,命与朝鲜、暹罗各使同预朝贺,封拉特纳巴都尔为廓尔喀王。自是五年一贡,听命唯谨”。自此,廓尔喀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每五年向清朝朝贡一次。五年进贡使团区别于之前零星的使团,是依据第二次清反击廓尔喀侵藏战争后所订立的和平协议之相关规定,形成五年一贡的惯例。
这把腰刀进献时间为1795 年(乾隆六十年),反击战争胜利后廓尔喀第二次向清朝的正式进贡,使团从尼泊尔启程,共54 人。根据五年一贡之例,1792 年后本应当为1797 年朝贡。由于乾隆皇帝传位于嘉庆皇帝,所以廓尔喀被要求提前两年朝贡,顺便恭贺新帝即位。这次朝贡,在《清实录藏族史料》《清代藏事奏牍》中均没有记载。大概是这一段的所有清代史料都缺失了。张其勤的《清代藏事辑要》仅记载,乾隆六十年“九月庚申,谕军机大臣等:松筠等奏廓尔喀贡使到藏起程一折。”但是我们没有见到折文。
艺术价值
从形制上分析,这把腰刀为一把典型的印度塔瓦弯刀,除了前文描述之外,还可看出这把塔瓦弯刀开了反刃,且血槽做工规整。
塔瓦弯刀(talwar)是南亚十分有代表性的兵器,是一种骑兵、步兵都广泛使用的实战武器,其使用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等地区。它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来自中亚的侵略者萨卡人在印度西北部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使用的弯刀形制很快就被当时的拉杰普特王朝吸收学习。普遍认为塔瓦弯刀的形制来源于著名的舍施尔弯刀以及帕拉长刀,但并非完全照搬。例如,与舍施尔弯刀相比,塔瓦弯刀的刀身弯曲度略小,刀身更宽;再者,塔瓦弯刀的刀身弯曲度自然平滑,极少出现像土耳其基利长刀那样明显的尖端膨大;并且塔瓦弯刀刀柄较短,刀身近柄处的一段一般不开刃,持握时为三指持握,食指通常会在护手之上。因此,塔瓦弯刀是在借鉴其他弯刀形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弯刀形制。
塔瓦弯刀刀柄分两种,一种是主流的笠形柄,另一类就是动物形柄。印度最常见的塔瓦的形式,最大的特点是柄首为“笠”形。本文中腰刀即为主流的笠形柄。
塔瓦弯刀刀柄最显著的特征是握柄中间粗两头细,呈鼓腰形,这样的造型使操控者握持稳固,挥舞灵活。刀柄末端设有圆碟形刀首,圆碟形刀首后部内凹,且其中央处设有圆钉形突起,这是印度刀剑类的特征。塔瓦弯刀采用十字形护手设计,刀护手与握柄一体成形,给人以浑然一体、匀称的美感,向刀身两侧延伸的锷叉呈中间细两头粗的亚腰形,这种亚腰形造型与握柄的鼓腰形造型相呼应,此种型式称作旁遮普样式。使用者可将刀绳系于圆钉形突起上,以装饰弯刀;也可将绳套的一端系结在圆钉形突起上,另一端套在手腕上,以确保用刀时的安全。
塔瓦弯刀的刀鞘一般为木制,表面包覆有皮革或天鹅绒织物。刀鞘主要装饰方式以鋄、鎏、错为主,其中以鋄金银最为多见。个别等级高的会在铁雕的基础上再鋄金,为当地统治者或显贵阶层人群所使用。部分制造的刀柄上有精致的珐琅并嵌有宝石,而装饰并非仅限于刀柄,刀身也有用精致的雕刻工艺或金属镶嵌法进行了装饰。
塔瓦弯刀的刀身主要分为两种形制:一种会在前端三分之一处看到明显的加宽,这种设计是为了更有力的劈砍;另一种整体上呈比较连贯的弧形,劈砍能力比较弱,不过也更加灵活。我们可以看出,这把铁刻花柄廓尔喀塔瓦腰刀,即采用了第一种刀身形制,同时有反刃。刀身整体倾斜度微弯,目测约为10—15度左右,且刀身弯曲度整体自然平滑,其刀柄与护手形式都显示出这是一把传统的塔瓦弯刀。其雕工工艺精湛,刀柄和护手上的饰铁鋄金花卉纹、刀鞘的铜鎏金工艺(由于电镀镀金工艺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应为19世纪早期才真正开始应用,所以个人推测这里刀鞘背部应用工艺可能为鎏金)、铜鋄金提梁、做工规整考究的血槽,都充分印证了这是一把高等级的塔瓦弯刀。
这把铁刻花柄廓尔喀腰刀,具备了重要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是清朝反击廓尔喀侵藏战争、保卫祖国边疆胜利的成果体现,彰显了清王朝的国威与坚决守护祖国边疆完整的决心和坚定意志,同时也标志了清廓封贡体系的正式形成,这把腰刀也成为清宫武备中外国文物印度—尼泊尔支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刀做工精良,品质上乘,形制具有典型性,为高等级传统塔瓦弯刀,给人以一种大道至简的美学感受,由此管中窥豹,对于探究18世纪末叶的塔瓦弯刀兵器史与工艺研究,和当时印廓与中廓地区的武备文化交流,以及清宫外国武备文物研究,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