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至2023年2月,中国园林博物馆与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锦色——传统建筑彩画技艺展”开展。展览通过展示建筑彩绘的手绘小样、传统建筑模型、彩绘工具等200余件展品,从彩画的构图、色彩、纹饰、工艺、保护等方面讲述了色彩斑斓的木衣锦绣。
传统建筑彩画是木构建筑对抗风雨的头道防线,这层薄薄的木衣分布在梁枋、天花、斗拱与藻井之上,饰建筑之华丽,护木构之周全,保存和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是我国历代文化发展活的见证者。传统建筑彩画技艺源远流长,据《论语》记载,中华民族自春秋时期起已在抬梁式木构建筑上施以彩画,此后的人们用“雕梁画栋”来形容中国传统建筑这一独特的装饰艺术。精致华美的彩画是宏大巍峨建筑上灵动的一抹锦色。
建筑彩绘,各美其美
东方美学观念讲究中正,即“不偏不倚,不歪不斜”。传统建筑彩画构图受此观念影响,多依从礼制表现出中轴对称、主从有别。传统建筑彩绘的形式与纹饰就是中国审美观念下的文化产物,不同种类风格各异,各美其美。
三类彩绘等级分明 传统建筑彩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官式彩画等级制度与施工规范。根据建筑等级和构图,传统建筑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三大类。
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彩画,出现于明代晚期,主要应用于皇宫正殿和皇家坛庙正殿。其梁彩画构图辨识度极强,其显著特征为旋转90°的“W”形,彩绘中“一整两破”横置莲花瓣被称为“圭线光”。通过龙凤纹组合、沥粉贴金等工艺体现古代传统皇权思想。和玺彩画根据主题可以分为龙和玺、龙凤和玺、龙凤方心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等。
旋子彩画的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流行于清代,主要用于皇宫建筑群的配殿、皇家坛庙、皇家陵寝及敕建庙宇。其具有特色的旋子彩画方心式构图源于宋代如意角叶构成的“蝉燕尾”。旋子彩画的特征从“一整两破”逐步发展为了“喜相逢”与“勾丝咬”,方心主题纹饰的内容也愈发丰富,提高了构图的适宜与多样性。
苏式彩画的等级次于和玺彩画与旋子彩画,多使用于皇宫内廷或皇家园林建筑中。苏式彩画的构图主要有包袱式、方心式和海堤式三种常用形式,各有千秋。包袱式构图用半圆轮廓连续跨越檩、垫、枋三个构件;方心式与旋子彩画的构图类似;海堤式构图是在箍头或成对的卡子内,统一散点布局主题纹饰。
三种纹饰和谐端庄 古人以自然现象、动物花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题材为基础创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吉祥寓意图案,正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些内容丰富、图案精美的传统建筑彩画经过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留下了属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印记,不仅可以为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享受,还可以体现出勤劳质朴的中国人民对幸福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颇具和谐端庄之美。目前的建筑彩绘中较为常见的纹饰有动植物纹饰、山水人物纹饰、宗教及其他纹饰三类。
动植物是我国传统园林中常见的组成元素,“自然之趣、祥瑞之寓”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所以动植物纹饰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彩画中,魅力十足。祥瑞动物包括想象中被赋予神圣寓意的动物,如龙、凤等,还有现实中被赋予吉祥寓意的动物,如仙鹤、蝙蝠等。植物在传统建筑彩画中也被赋予了丰富的特定寓意,以表达古人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如从古波斯传入的海石榴花、蕴含唐代装饰特征的宝相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象征富贵满堂的牡丹等。
山水人物纹饰是彩绘纹饰中的重要分支,究其根本是儒家山水比德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远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盛行,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成为诗画与园林共同的关注主题,也就此转化发展为传统建筑彩画主题纹饰之一。自然山水也常作为人物故事彩画的背景,丰富了故事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宗教纹饰与吉祥纹饰也常见于建筑彩画之中。魏晋南北朝时儒学衰落,佛教迅速发展,这为彩画创作开辟了新的土壤。梵文、佛像、佛八宝等佛教题材纹饰开始出现,并对后世彩画题材产生了影响。
除此之外,古代人们还把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注入彩画创作中,将丝绸织锦、水波云纹等以不同的形式绘制其上,借物抒情,寄托愿景。在南宋迁都杭州后,由于纺织业的空前发展与繁盛,形式多样的织锦纹得到广泛传播,逐渐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色彩绚丽、精妙绝伦、独具几何之美的纹样,并成为古代建筑彩画中常见的设计元素与经典纹饰。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
彩画是古建筑施工所用工艺的最后一步,绘制在生油地仗之上。彩画绘制涉及起谱子、扎谱子、沥粉贴金等二十余道工序,需要专业彩画工匠花费月余时间绘制而成,更加显得不易和珍贵。相较于一般的纸上绘画而言,在高檐下作画的绘画难度更具挑战性,施画者不仅要有充足的文化底蕴和美术功底,还需要对所绘图案、所用颜色足够了解,才能创作出色彩绚丽、金碧辉煌的传统建筑彩画,展现“雕梁画栋”的中国建筑装饰美。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传统建筑彩画所需的绘画工具和材料种类十分多样、琳琅满目,如不同规格的笔、刷、捻子、沥粉器等。选取传统原材料,配合传统施画技艺,才能将彩画艺术独有的韵味呈现而出。从矿山采来的蓝铜矿和孔雀石,千锤百打的金箔,加之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与秉持的工匠精神,让传统建筑彩画成为独特的锦色。
古典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彩画所用主要颜色是石青、石绿和朱砂,形成色彩对比后,用退晕进行协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建筑艺术特点。
不同时代的建筑彩画配色传达出古人认知自然的过程和审美情致的变化。唐代建筑彩画风格古朴大气,宋代建筑彩画有了成熟的制度,《营造法式》阐释了宋代彩画的经典纹样及用色规律。明代建筑彩画则继承了宋代“碾玉装”和“叠晕棱间装”的遗韵,以青绿统领整个彩画色彩倾向。清代朱红色彩系列的加入,使彩画风格更为绚丽。
颜色中最显示尊贵和华丽的莫过于金色,而金色主要通过贴金箔来凸显。金箔分两种:一种是库金,含金量达到98%;一种是赤金,含金量达到74%。沥粉贴金技法是汉族传统壁画、彩雕以及建筑装饰常用的一种工艺手段。在古代这种手法多用于局部的点缀,如表现帝王将相的车饰、伞盖、朝服盔甲以及贵妇人的头饰。在壁画上大面积的应用沥粉贴金,近代才有。这一方法简便易学,而且画面古朴、浑厚、富丽。
能工巧匠 传统建筑彩画所用工具和材料不同于一般绘画。从丈量建筑构件,到最终完成绘制,二十多道工艺所用工具材料繁多。传统工匠人手一套工具,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对工具进行改良。另一方面,工匠们善于就地取材,改造手边易得的材料作为工具,并熟练掌握每一种工具的使用场合、方法。这份聪慧与随机应变的能力也体现在彩画创作上,使彩画内容丰富多样,花鸟鱼虫栩栩如生。
精雕细刻 传统建筑彩画绘制涉及多种不同的工艺,每道工艺需遵循传统规制,再通过技术或艺术的表现方法完成。因彩画类别不同,其绘制方式也不同,工艺主要涉及五大类:颜料制备、谱子、沥粉、刷制、贴金。
彩画制作工艺繁复,处处体现着细节之美。根据建筑形式、时代特点、工艺做法的不同,需要反复刷色、精细描绘。彩画绘制对画工要求极其苛刻,除了绘画功底,更要有极大的耐心和团队意识。从学徒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彩画匠人,至少需要十余年的积淀,再经过夜以继日地钻研与不断实践,才能妙笔生花。
文化保护,传承发展
彩画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它伴随着木构建筑的发展流传至今,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现在我们仍可以从敦煌壁画中一窥唐代彩画的风华,从山西高平开化寺宋代遗存建筑中欣赏那绚烂的五彩遍装。传统建筑彩画装饰着中国古建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好这门彩画技艺,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从业者的使命。当下,传统建筑彩画绘制技术因难度高、原材料受限等因素,面临技艺失传、传承人难觅的窘迫局面,还需行业机构、建筑彩画工作者等付出更大的努力。
保护修复 绘于木构表面的建筑彩画具有一定生命周期,需要定期加以保护与修复。其根本宗旨是保护实物遗迹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后人留下可信的实物例证。其中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也是文物的三大价值。
古建筑彩画修复需要根据彩画的破损情况,选择相应的修复技法,如彩画除尘、软化回贴、污渍清洗、随旧补绘等。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历代古建筑彩画信息乃至其全部价值,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防止新的破坏,保护措施须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另外,还可通过多光谱分析、正向摄影等技术手段,对传统建筑彩画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采集和科学诊断,便于其更好地保护、修缮、传承和发展。
创新发展 近年来,国家将文化产业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建筑彩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继承传统油饰彩画工艺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和表现手段,创作出了更多注重建筑环境及使用功能的新式彩画。新式彩画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还可通过文创衍生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些文创产品既可让彩画艺术以商品的形式进行传播,又可以将其蕴涵的人文价值浸润当代人的生活。
锦色木衣,可以避风雨,可以显规制,可以寄愿景。世世代代薪火相承的作品和技艺,在此展现的仅是吉光片羽,但是其不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已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彩画之于建筑具有保护的力量,建筑之于彩画提供具象的画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的载体,今日我们保护彩画,弘扬工匠精神,正是为了文明的延续。一幅彩画,一段传承的故事,一部古建筑的历史画卷,向我们徐徐展开,惊叹之余,我们更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
(整理:沈语墨 陈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