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江(1610—1664),明末清初歙县人,俗名江韬,字六奇,剃度后法名弘仁,别名渐江。明亡后出家为僧,善画山水,系新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与画家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号称“新安四派”。渐江圆寂后,知己许楚沿帧索题,征录其题画诗七十五首,辑成《画偈》。许楚在序言中道:“江表士流,获其一缣一楮,重于球璧”,足见渐江作品在当时已弥足珍贵。弟子郑旼戊申秋又征录其题画诗三十三首,辑成《偈外诗》。凡此一百零八首题诗皆为渐江圆寂后不久所辑,每首题诗至少对应一幅渐江作品。可惜今天这些作品多已散佚不见。
近年来,随着故宫博物院和安徽博物院相关渐江主题展览的举办,国内学术界和收藏界对渐江的关注度亦持续走热。在如是背景下,一些收藏于民间的渐江作品也得以再度呈现在大众面前,其中不乏上述题诗中的佳作。例如北京保利2021秋拍“仰之弥高——中国古代书画夜场”出现的渐江《湖山清逸图卷》即是一件难得的渐江遗作,卷中题诗辑录于郑旼《偈外诗》。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卷末有渐江知己程守长题,题跋对渐江生平信息记载尤为丰富,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湖山清逸图卷》,纸本,墨笔,画心尺寸17.5厘米×131厘米,程守题跋尺寸17.5厘米×83.5厘米。该卷以平远式构图铺陈,图绘秋江草堂世外桃源风光。右起绘山麓坡陁,坡上有老梅盘桓,遒曲挺劲。侧有磐石层叠,掩映处可见草堂、屋舍数间,周边栽以青竹、梧桐,皆为高洁景致。沿着草堂往左推进,为平坡岸渚,间以石桥勾连,桥下礁石错落,流水潺潺。坡上小径,移步可见迎风篁竹,清新雅致,悦目赏心。远岸以淡墨勾染层峦,烟波缥缈,仿若蓬莱。蹊径尽头忽见巨峰嶙峋,壁立当前,气势逼人。作者用将山峰凭腰截断的艺术手法凸显其危势。峰间可见叠瀑回旋直下,势如奔腾游龙,有激越跌宕之美。峰岩背后,复以淡墨勾染出远山,增加画面层次感,前景置以大面积空阔江面,幽深渺远,给观者以无限想象空间。作者自题:“清秋凝目郁苍苍,百里嶙峋一草堂。世代频更人不到,未燔书尽此中藏。弘仁。”钤“弘仁”朱文圆印,“渐江”白文方印。
全卷以枯笔淡墨写就,笔简意丰,是渐江仿倪作品典型面貌。峰石主以淡墨枯笔勾形,略施披麻、折带皴表现肌理,矾头以墨色晕染体现向背关系,用笔虚灵瘦硬,枯中见润,饶有韵味。从题画诗可知,作品主旨是表现文人寄托心灵之作。“文心开辟”是新安画派创作的重要思想源泉。题诗辑录在郑旼《偈外诗》中,如今得以再见作品,实属幸事。
卷末程守长跋信息非常丰富,涉及渐江里居氏族、入闽归歙时间、思想嬗变等重要信息,是研究渐江极为重要的一则史料。跋曰:
若米舫主人囊渐公山水卷访余,并属跋其尾。渐公江氏,邑之桃源坞人,世家也。与余有龆龀之契。少失怙,傭书养母。贤孝之性本诸天。习制科,慨然有用世志。屡宇县绎骚,乾坤板荡。既遘甲申之痛,禾黍宫廷。旋丁乙酉之哀,仓皇部曲。当无可奈何之日,间关逋窜,道武林,入闽中。临去与余哭别于相公潭上。当时情状,历历如昨。既至闽中,公见事无可为,乃匿迹武夷山中,不识盐味且一年。旋依古航道舟禅师披薙,名弘仁,号渐江。己丑,公还歙。自此心同槁木,不复与人间事。唯以丹青翰墨自娱,好游名山胜境。足迹所至者,匡庐、豫章、广陵、白下、区湖、鄱阳,宣、歙弗论也。尤爱黄山松石之奇。数数往游,烟瓢雨笠,芒履行滕,穷异探幽,不辞难涩。所至之境,往往樵牧之不履,猿鸟之罕窥。或下坐林间,澄怀观道;或吹笛峰头,声遏行云。高情胜致,见者以为仙人。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下笔辄有宋人之骨、元人之韵。半生行脚,可知泡影成空。千古伤心,岂独云山写照?若米舫主人,字允凝,公之从子也。高蹈不仕,亦闲点染,每侍巾栉,得公三昧。是时夜雪新霁,列宿在天,草草盘尊,一灯如豆。余二人相对而坐,恍如梦寐,世代乘除,江山陵谷,付之浩叹而已。丙午暮冬,程守抆泪谨跋。时渐公入寂三年矣。
下钤“程守之印”朱文方印、“蚀庵”白文方印,引首钤“天水”朱文长方印。
由题跋可知《湖山清逸图卷》早先庋藏于渐江从子江注。1666年暮冬,江注携此卷访程守,嘱其长跋,怀思故人。“渐公江氏,邑之桃源坞人,世家也。”渐江,俗姓江,名韬,氏族为“新安东关济阳江氏”,里居桃源坞在今歙县中学附近,为邑里望族,名儒辈出,故有世家之说。“与余有龆龀之契”意指程守与渐江交契于孩童时期。又程守题《晓江风便图》言:“余方外交渐公卅年所。”(按,1663年题)吴羲跋渐江《仿元四家山水卷》言:“独平居与余言,自结发而交东南之士,而得一蚀庵。”故二人相交时程守约十五岁,渐江约二十四岁,实长于龆龀之龄。“少失怙,傭书养母。贤孝之性本诸天。”可知渐江少时丧父,后靠佣书赡养孀母。诸天,佛教语,意指佛教众神。“贤孝之性本诸天”指渐江的贤孝源自其与生俱来的佛性。“习制科,慨然有用世志。”说明渐江早期确实想在科举上有一番作为,奈何时局不稳,乾坤板荡,其志趣也渐与科举相左。“甲申之痛”“乙酉之哀”分别指代明朝北都和南都陷落。此前吕少卿等学者依据渐江《与程蚀庵札》和程守《黄山记》提出渐江在乙酉中元节前入闽,依据本段记载可以进一步把渐江入闽时间缩短在乙酉五月下旬弘光帝被执之后。由跋文可知,渐江走闽是为时局所迫,其与程守泪别于相公潭,经水路,道武林,入闽中,这是目前对渐江入闽路线最为详细的文献记载。因渐江是寄籍杭郡的诸生,这条路线也是其仕进时期所熟悉的。“不识盐味且一年”“依古航道舟禅师披薙”均与《与程蚀庵札》所载信息吻合,可以相互印证。此前学界一直不清楚渐江具体还歙时间,其出家后最早的纪年作品是庚寅1650年《山水册》《芦江秋泊图扇》等。而此处程守跋文非常明确地指出“己丑(1649),公还歙”,可谓填补了学界研究空白。如此,渐江在闽前后约四年,在武夷与张蚩蚩、王尊素等诸友唱和约一年,而后随古航禅师潜心修佛,期间极少作画,目前尚未见有在闽作品传世或见于著录。无论是“无可奈何”走闽,还是“事无可为”隐武夷,皆能看出渐江在动荡时局裹挟中的挣扎和痛苦。“自此心同槁木,不复与人间事”则将渐江彼时思想中的遗民情结表露无遗。“匡庐、豫章、广陵、白下、区湖、鄱阳、宣、歙”,程守所列足迹均可在渐江相关作品找到印证,足见其对渐江生平了解之深。因渐江尤爱黄山松石,程守对其相关游历记载颇细,个中情境与许楚、汤燕生所忆十分契合。如汤燕生跋渐江《古柯寒筱图轴》云:“渐公登峰之夜,值秋月圆明,山山可数。渐公坐文殊石上吹笛,江允凝倚歌和之。发音嘹亮,上彻云表。俯视下界千万山,皆如侧耳跂足而听者。山中悄绝,惟莲花峰顶老猿亦作数声奇啸。”(按,1664年跋)读罢可感知渐江与从子江注之“高情胜致”,秋月圆明,吹笛峰头,声遏行云,诚如程守所言“见者以为仙人”。“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下笔辄有宋人之骨、元人之韵”该段评语极为精彩,与许楚评语“以北宋丰骨,蔚元人气韵”可堪双璧。程、许皆以善书闻名于时,渐江用笔多取中锋,以书法用笔入画,故善书者能品其高妙。末段记述了渐江从子江注信息以及此次面晤场景。夜雪新霁,一灯如豆,二人相对而坐,怀思故人,恍如梦寐,文字质朴而动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湖山清逸图卷》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学术意义:一、该卷题画诗辑录于郑旼《偈外诗》,《偈外诗》中渐江传世作品稀如星凤,加之卷末程守书法作品亦是稀见之物,更显此卷之珍贵;二、卷末程守题跋是目前发现研究渐江入闽问题最重要的资料之一,跋文更加精确地指明渐江入闽时间、交代其入闽路线及归歙时间等重要信息,填补了诸多研究空白;三、渐江抗清与否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但并不影响其思想中存在遗民情结,程守该段题跋是其遗民思想的又一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