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有云:“二月二,龙抬头。”仲春卯月之初,农历二月初二,二十八星宿中“东方苍龙”七宿星象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状如巨龙苏醒。“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生活在大海里,掌管行云布雨,具有祥瑞征兆的神异生物。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巨兽有着强烈的原始崇拜。这种崇拜体现在陶瓷艺术领域,便是各种经过艺术加工的“龙元素”的诞生。山东博物馆“瓷·韵——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中的明清瓷器,见证了中国人的龙崇拜和对龙元素的偏爱。
等级分明的“颜色釉龙”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说,“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在明清官窑瓷器中,龙形象的等级分明。据《国朝宫史》记载,皇帝、太后、皇后主要使用里外黄釉瓷,皇贵妃用的是里白外黄瓷,贵妃用的是黄地绿龙,嫔用蓝地黄龙,贵人用绿地紫龙,常在用绿地红龙(图1-图3)。至于答应、皇子福晋、皇子侧室福晋则用“各色瓷盘、碟、碗、钟”等。
高温颜色釉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其形式多样,绚丽多彩,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清代是中国古代制瓷业复苏和高速发展的时期,这期间官窑和民窑都得到了空前发展,高温颜色釉更是众瓷类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红、黄、蓝、白、绿、紫、黑等色釉异彩纷呈,众多华美璀璨的陶瓷精品层出不穷。
五彩缤纷的“粉彩龙”
民国学者许之衡编著的《饮流斋说瓷》中记载:“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清代康熙皇帝十分欣赏西方的画珐琅技艺,因此清宫造办处利用西洋进口彩料,仿制铜胎珐琅烧造出一批色泽明艳的“珐琅彩瓷”,御窑厂的画师也参与到瓷胎珐琅的制作当中。在对彩料的试制过程中,景德镇陶瓷工匠认识了珐琅彩料中“砷”元素的作用,在本土传统釉上彩的基础上创烧出新的粉彩彩料。在之后的发展中,由粉彩彩料制作的瓷器逐渐形成其独立性,成为一种具有自身特点、在五彩缤纷之中仍独具一份清淡幽雅的粉彩瓷器。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在这件清粉彩八宝云龙大盘(图4)上,盘踞中心的“粉彩龙”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在云雾波涛中翻腾、驰骋。怒目圆瞪,吐气如虹的“粉彩龙”与粉彩瓷器所具有的轻盈气质相契合,盘外侧清逸的八宝纹、云雷纹与盘心大气威猛的云龙纹遥相呼应,淡雅的龙纹刻绘与浓淡相宜的色彩搭配相得益彰。
真龙不露相的“暗刻龙”
暗刻是明清时期瓷器上的一种常见装饰手法。一般是用较细的锥状工具,在瓷胎表面浅刻出花纹图案,施釉后入窑烧制,烧成后花纹位于釉下,呈现若隐若现的效果。在暗刻瓷器中,龙纹、云龙纹是一种常见的元素。
这两件颜色釉暗刻龙纹瓷器(图5、图6),通体素净,鲜亮的颜色之中暗藏玄机。清代官窑高温颜色釉往往色彩鲜亮,从实物观察而言,釉面上的暗刻龙纹并不明显,待仔细观察之后,方有“藏形露影”的神秘感。
清淡优雅的“青花红彩龙”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瓷器种类之一,以清新淡雅著称。釉里红瓷器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瓷器,烧制难度极高,因此产量稀少。青花红彩瓷,又称青花釉里红瓷器,融合这两种瓷器的烧制方法,在传统的青花瓷基础上,增加一道铜红釉料在瓷器上绘制纹饰的工序,再进行高温烧制,成为一种全新的青花釉里红瓷器。
这件清红彩云龙格盒(图7),青花与釉里红搭配地恰如其分,淡雅的青花如意云纹衬托中间张牙舞爪的红彩龙,青花的恬淡优雅与釉里红的浑厚壮丽巧妙融合,成为一件色彩丰富但不花哨,可观赏性和艺术魅力兼具的青花红彩瓷佳品。盖上红龙刻画精细,栩栩如生,张牙舞爪,纵横云海之间。红彤彤的青花红彩龙,带着昂扬喜气。
在华贵精美的瓷器上,龙的形象可以说是花样翻飞。有提到的“釉龙”“粉彩龙”“暗刻龙”“红彩龙”,还有“斗彩龙”“青花龙”“紫彩龙”等,龙的形象也变化万千,有云龙、团龙、八宝龙,还有龙凤、龙鹤等等。作为重要的传统纹饰,它既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也饱含着强大、祥瑞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