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虽“小”,却蕴含着百年党史之“大”,他们是革命历史的载体和见证,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他们穿越历史的烟尘,打破时空的界限,流传到我们的手中,无声地诠释着过往的苦难辉煌历程。
着力加强革命文物基础工作
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好革命文物,就是保护好历史的见证。只有更好的保护,才有更好的传承,才能更好惠及人民。
2020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完成对革命文物的全面调查统计,摸清家底。近两年,先后公布两批革命文物名录,认定104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9433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数量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山东投入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1.32亿元,实施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修缮、刘公岛黄岛炮台修缮和新四军军部陈毅旧居修缮等一大批革命文物保护修缮重大项目。还在全省范围开展了革命旧址险情排查,随即启动全省规模的革命旧址抢险加固工作,投入近3000万元完成了57个抢险加固项目。2022年底,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印发《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制定了2023年至2025年实施项目清单,清晰描绘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蓝图。
昌邑是革命老区,也是著名的渤海走廊的途经地,抗日战争时期从招远经过这里运到延安13万两黄金,极大地缓解了党中央当时紧张的财政状况。昌邑市聚焦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围绕创建红色文化特色村,建成各具特色的红色村史馆近百个。这些村通过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既提振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又带动了经济发展。
目前推进乡村革命文物保护展示工作已在全省铺开。2021年以来,山东组织开展了省级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创建工作,目前已有97个村成功创建,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山东还将乡村中依托革命旧址展示列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有力推动了100余处革命旧址保护和展示工作。
文物要修,还要修好,那就得按照“规矩”来。“应保尽保、科学保护,不得搞建设性破坏。”“合理划定保护范围,不得擅自在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革命文物类保护单位尽可能原址保护,不得擅自迁移、拆除。”……近日,山东革命文物工作立足新征程新起点,对标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出台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条”》(试行),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施刚性约束,给工作“立规矩”,切实强化保护利用的纪律要求,真正做到为革命文物保驾护航。
激活各类资源创新展示传播手段
革命文物就像璞玉一样,只有经过精雕细琢,才能绽放出革命风采。只有通过革命文物把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英雄、故事、精神得以展现、铭记、传承,才能充分彰显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和蓬勃活力。山东不断探索如何让革命文物带着红色精神穿越时空,展现其蕴含的革命精神,让革命文物真正“活”起来。
“恢复高考那几年的试卷都是在我们这里印刷的,80年代的课本也都是在这里印刷的”,山东小三线纪念园的讲解员自豪地给观众介绍。目前,山东把国营山东半导体厂旧址、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等十余处小三线工厂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不少与红色旅游实现了融合发展。如位于济南市莱芜区的山东人民印刷厂旧址,完好地保留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特色建筑,功能区划分清晰,有较为完整的工业遗存,旧址依托旧厂房打造了“山东小三线纪念园”,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三线建设宏大的史诗华章。
近年来,山东各地革命旧址、革命场馆着力提升数字化、网络化展示水平,丰富表现手段,利用“互联网+革命文物”模式,通过“慢直播”“云展览”、短视频、H5、全景VR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场景再现,让革命文物“说话”,让历史资料“发声”。
山东博物馆举办“让党旗永远飘扬——山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期间,推出“让党旗永远飘扬”云展览,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制作,利用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制作讲解热点,利用网络新媒体,推出革命文物“云直播”,持续推进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传播,加强革命文物资源网络空间建设。与“让党旗永远飘扬”主题展同步展出的《红色迹·忆》巨幅绘画作品,充分运用AR等先进科技手段,选取长卷中29个山东党史重大事件,为每个事件引入文字、图像、视频、影音、3D动画等党史文物数据资源,将山东党史文物生动立体地呈现出来,使革命红色故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重现百年辉煌历程。
“老乡们,欢迎大家来到识字班,来到识字班是学文化的……”在沂南县常山庄村,沉浸式情景剧《识字班》《跟着共产党走》,每天都会在红嫂当年居住的院落上演,向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展示沂蒙人民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精神。沂南县充分利用革命旧址,依托发生在沂蒙大地上的共产党、八路军发动和带领根据地老百姓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民族解放的真实故事,打造了“跟着共产党走”沉浸式小院。打破了传统的舞台和观众的界限,把演出从视觉、听觉感受领域拓展到嗅觉、味觉、触觉领域,使游客成为故事中的见证者,提升了革命文物的影响力、感染力。“沂南红嫂家乡常山庄村——讲好红嫂故事,赋能乡村振兴”案例还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案例集(2022)》。
多措并举传承好红色基因
在济南东方双语实验学校的教室里,来自山东博物馆的讲解员王泽甲,正在给孩子们讲述“一只茶缸子的故事”。1943年11月,日本鬼子对鲁中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扫荡”,当时我军主力部队为了粉碎敌人包围,巧妙地转移至外线寻机歼敌,只留下鲁中军区11团8连93名勇士奉命佯装八路军“主力”坚守南北岱崮。93名战士顶住3000名日军数次攻击,经过十八个昼夜的激战后,岱崮连在40倍于己的敌人包围下,以负伤7人、牺牲2人的代价,毙伤300余敌人。当时,盛水的水缸被炸去大半截,仅剩下缸底的泥水,8连战士们就用这样一个茶缸分水喝。这只小小的茶缸,见证了历史,也见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山东已连续创新举办四届红色故事讲解大赛,并组织优秀讲解员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工厂进行宣讲。有的年轻讲解员在与革命文物近距离接触中,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求解放的崇高品格,以革命历史文物及其承载的故事为切口,从一名革命文物讲解员角度谈真切体会,从年轻人的视角感悟党的百年历史。这个活动策划推出的“开箱吧,红色文物”系列短视频,选取山东各地代表性革命文物,通过95后记者的视角讲述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形成“短视频+寻宝vlog+网文专栏”的新媒体矩阵产品组合,充分体现了革命文物承载的时代价值,扩大了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
在“‘8个100’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中,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山东广播电视台发起了《红色故事追述历史》系列短视频创作、征集、宣传推介活动。视频契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节奏,契合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使短片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应。如《斜杠青年王尽美》,以互动、讲述、演绎、体验等形式,讲述了王尽美作为时代前沿新青年“尽善尽美”的不同侧面。
红色革命文物是历史、是记忆、是传统。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齐鲁大地上,每一处革命旧址都是“红色地标”,每一件革命文物都是一座“精神宝藏”,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气”,基因之“源”,山东将继续下大气力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一丰富宝藏,从革命文物中不断汲取奋进力量,继续破浪前进、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