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融汇聚
共戍祖国北疆
记“汇聚交融——元明清时期的呼伦贝尔”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由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的。北方游牧民族是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对中国古代疆域、中西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呼伦贝尔的历史,尤其是元明清时期的呼伦贝尔历史,正是这一观点的最好阐释者,全面和系统梳理这段历史并呈现给观众,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通过努力加强文物研究和阐释,打造了一方提升文化自信的阵地。
缘 起
2022年6月,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博物馆利用五个展厅对呼伦贝尔历史做了通史展示,分为史前、夏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的呼伦贝尔五个部分,其中“汇聚交融——元明清时期的呼伦贝尔”是这一系列展示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呼伦贝尔地域辽阔,以呼伦贝尔大草原闻名于世,这里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曾是许多北方狩猎游牧民族的发源地,被历史学家称为“历史的摇篮”。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生活在呼伦贝尔的经济形态有别、风俗习惯异同的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彼此影响、吸收交融从未间断。历史上经历了数次民族大融合的呼伦贝尔,各民族经历了元朝时期的相对稳定,明朝的动荡流动,直至清朝的民族大迁徙,成就了今天呼伦贝尔的民族分布格局,为今天各民族和谐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战争与和平交替出现,民族关系呈现出多样性,草原丝绸之路,明朝与北元的互市贸易,蒙古族巴尔虎部、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内迁和戍边,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守卫祖国边疆,保家卫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基于这样一段史实,我们在策划展览过程中,以民族融合、戍守边疆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述呼伦贝尔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牢牢守住加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民族融合这块阵地。随着历史长河的奔腾向前,如今,生活在呼伦贝尔大地上的各族人民正谱写着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相互交融的华彩乐章。
脉 络
“汇聚交融——元明清时期的呼伦贝尔”展示了呼伦贝尔从元代至清代的历史,按朝代将展览划分为三个单元,在850平方米的展厅内有序展开,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展览利用文物、照片、图表以及多媒体等手段,展示了自蒙古族统一蒙古高原的13世纪初期,分封东道诸王至明代,北元与之对峙,时战时和,开展边境贸易交流,乃至清代,沙俄入侵,导致外兴安岭少数民族内迁,移民戍边保家卫国的历史。
第一单元“元朝一统 东道位重”展示了称汗建制、分封初定、辖地民风三组内容。蒙古汗国建立后,太祖铁木真把蒙古高原东部地区分封给弟弟哈撒儿、哈赤温、别勒古台和斡赤斤,形成了以成吉思汗诸弟后裔为核心的东道诸王,从而成为黄金家族基业的支柱。呼伦贝尔是其二弟哈撒儿和幼弟斡赤斤分封地,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黑山头古城、巴彦乌拉古城及大小浩特罕古城等,是哈撒儿、斡赤斤的行营所在。东道诸王支持窝阔台、蒙哥汗继立和忽必烈的统一大业。最后,在第三组“辖地民风”中表述了元代时期由于呼伦贝尔地区各民族相互交融,促进了当地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驿站交通、城镇建筑等经济的发展,使得呼伦贝尔地区文化迸发出崭新的光彩。
这一单元重点介绍了哈撒儿故城的黑山头古城,根据史料记载复原黑山头古城,再用3D建模展示,投影到展厅,与沙盘结合,展示了当日黑山头古城的辉煌,同时也展示了黑山头古城出土的龙纹瓦当。瓦当中部浮雕一条龙,游龙作飞天顾首状,身姿矫健、清秀灵逸,好似在云海中翻腾,龙出现在瓦当之上,在方寸之间,翻腾起舞,体现了古代匠人对于空间的极致利用。瓦当,是典型的中原地区古代建筑构件,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原封建王朝皇权的象征。元代哈撒儿家族封地出土的这枚瓦当,充分说明了中原文化对草原游牧文化的强大影响力。
第二单元“干戈寥落 牧歌四野”分为南北对峙、更名易主两个部分,展示了1368年明朝定鼎南京后,元惠宗妥欢帖木儿退守漠北,形成了与明朝并存的游牧政权,开启了明数次北征漠北高原的历史,呼伦贝尔是当时的主要战场之一。明朝对北元军事打击、分而御之的同时,亦实施羁縻政策,1409年,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呼伦贝尔地区由奴尔干都司下设的一些卫、所管辖,岭西有哈喇孩卫、古贲河千户所等,岭东有阿伦卫、兀良哈三卫等,以对东北地区包括呼伦贝尔进行管辖。明与北元的战争,使元太祖铁木真时代的千户制崩溃,至明中期,呼伦贝尔地区的民族分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喀尔喀部、科尔沁部等名字命名的部落集团。其中,科尔沁部为元代东道诸王的哈撒儿后裔,分为嫩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四子王旗、乌拉特、茂明安等部,陆续东迁南迁,奠定了今天蒙古族各部落的分布格局。
该展厅展出的蜂采蜜形盖金盒和素三彩人物纹盘是两件不可多得的明代器物。蜂采蜜形盖金盒呈椭圆形,侧边呈花瓣状,金盒盖顶为浮雕的蜜蜂采蜜形状,其上錾刻繁复精美的纹案线条,翅膀边缘有跃动的云气纹,另一部分用三条绳纹将空间分隔,形成花朵的造型,空白的部分以蔓草纹样满铺。蜜蜂的嘴部正对花朵的花蕊部分,做采蜜状,画面灵动巧妙。这件蜂采蜜形金盒应为梳妆盒,以蜜蜂作为主纹饰,这在中国传世文物中是极少见的,蜜蜂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品质,蜂采蜜也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无论是设计构思还是其寓意,该件器物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素三彩人物纹盘是典型的明代素三彩器物,陶胎,内施白釉,口延边缘及外壁施绿釉,釉薄,盘内底部以山岭草木为背景,绘有一寿者,头戴宽沿帽,身着宽袖衣,右手拄拐杖,左手持草药,身体微微向前倾,似负有重物,盘宽沿上绘有盘长结、法轮、双鱼、宝伞、宝瓶、法螺、莲花、华盖组成的八宝纹,寓示吉庆吉祥、福乐长寿,表达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三单元“和睦同心 永固疆土”分为戍边报国、筑城固疆、百业勃兴三个组。从16世纪至17世纪初,沙俄越过外兴安岭向黑龙江流域扩张,寻找更丰富的毛皮产地以及贵金属和粮食的来源。1683年,清政府准备反击沙俄侵略。设黑龙江将军,下辖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三个副都统衙门和呼伦贝尔、布特哈两个总管衙门。1685年,清政府决定反击沙俄,但经过雅克萨一战后,与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等一系列条约。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顿失外兴安岭北面、西面的大片国土,使呼伦贝尔这一内陆地域转瞬之间不仅成为黑龙江将军辖区内的西边门户,也成为清代东北边防最重要的地区。清政府沿额尔古纳河岸设置边境卡伦,并于1732年在济拉嘛泰(今扎罗木德)河口筑城,但由于此地“霜降太早,改勘地址,定于海拉尔筑城”。1734年,又在伊敏河左岸筑呼伦贝尔城,城内设呼伦贝尔总管衙门。调嫩江流域索伦、达斡尔、巴尔虎、鄂伦春三千兵丁驻牧呼伦贝尔,时刻守卫着疆土的安全,从此,呼伦贝尔各族人民面对强敌,和睦同心,保护自己的家园。入清以来,清政府不断加强对呼伦贝尔地区的统辖管理,将迁入的索伦、达斡尔、巴尔虎、厄鲁特等部编佐设旗拨给牲畜,以安其业。同时,建设呼伦贝尔城,设呼伦贝尔总管衙门,开驿路、设卡伦,促进呼伦贝尔地区社会安定和畜牧业、手工制造业、商业、农业等经济的发展。该展厅展示了16枚象征着管辖权的佐领(军民合一的管理机构,相当于现今的乡镇)铜印,清晰地表达了呼伦贝尔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固有领土,同时还展示了生活在这里,世代为祖国戍守边疆的蒙古族巴尔虎部、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的生产生活用品,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社 教
博物馆宣教部围绕“汇聚交融——元明清时期的呼伦贝尔”展览,策划了丰富多彩的社教方案,并组织开展多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教活动。自展览开放以来,多次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社教活动。
2022年暑期,特别邀请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素质教育实践学校来自各旗市(区)的200多名青少年,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暑期公益研学实践教育系列活动”。为期3天的研学活动,通过专业讲解结合多媒体辅助展览等形式,让广大青少年近距离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真正意义上读懂元明清时期呼伦贝尔地区各民族在此不断汇聚交融,并逐渐形成如今之格局的深刻含义。
此外,还围绕“汇聚交融——元明清时期的呼伦贝尔”展览,组织开展了“穿越千年 探寻草原丝绸之路”主题社教活动。借助展厅内元代驿站、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动态展示多媒体内容,向广大观众全方位解读自元代开辟的国际间文化与物质交流渠道。
在开学季,联合呼伦贝尔学院历史系在“汇聚交融——元明清时期的呼伦贝尔”展厅开展的“邂逅呼伦贝尔古城”主题社会教育活动,特别邀请资深历史学讲师在展厅内呼伦贝尔古城城门复原场景处,深度解析清代呼伦贝尔城(副都统衙门)在此建立的相关历史背景及历史影响力等。在场的莘莘学子和博物馆工作者通过专家的详解,进一步了解了1734年呼伦贝尔城建立后,各民族在呼伦贝尔戍边驻防、保卫祖国的边疆,形成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每年的10月是全国“敬老月”,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在重阳节当天,特别推出“感恩重阳 老幼同乐”重阳节主题线上社教活动,邀请了呼伦贝尔市光荣院的老人和呼伦贝尔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以云上观展的形式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变迁,并以直播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让孩子们向老人送上别样的重阳节祝福。
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戍边卫士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2022年11月,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联合呼伦贝尔市边境管理支队巴尔虎突击队,在“汇聚交融——元明清时期的呼伦贝尔”展厅开展了“卫国戍边 强国有我——追寻呼伦贝尔历史上的边关岁月”主题社教活动。通过讲解员的现场讲解带领大家重温发生在边疆的爱国故事,让边管一线的民警们感受到呼伦贝尔自古以来移民戍边、保卫边疆的历史渊源,感悟卫国戍边、为民守边的边疆卫士精神。同时,活动双方还分别派代表互相交流了参观感想。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去年12月在“汇聚交融——元明清时期的呼伦贝尔”展厅组织开展“博物馆里识象棋”蒙古象棋亲子社教活动,博物馆社教老师以展厅内的元代壁画《蒙古象棋博弈图》为切入点,向大家介绍展柜内的清代文物——象牙蒙古象棋,并在现场利用手工木雕蒙古象棋进行详解,讲述它的历史起源、棋盘、棋子、行棋、走法、规则等内容。在互动环节,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和家长积极提出有关蒙古象棋的相关问题,让大家零距离触摸蒙古象棋又试着进行对弈,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怀。
截至目前,展览共接待观众近11万人次,提供免费讲解220场,举办各类社教活动27场。内蒙古电视台、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呼伦贝尔日报、腾讯视频等多家媒体对展览进行专题报道。
元明清三代,蒙古文化、汉文化、满文化等在呼伦贝尔草原碰撞、交流、融合,直至推陈出新,使呼伦贝尔地区成为丰富耀眼的草原文化凸显地。呼伦贝尔城因御边而设,因固边而兴,生活在呼伦贝尔大地上的各族人民谱写出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相互交融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