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样是将“花纹”做系统性重复、排列所形成的美术范式,用来大规模使用。纹样的艺术表现力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是当时政治、文化、思想最直观艺术的写照,不仅反映着背后的历史发展现状,也体现这一时期的审美情趣。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古代传统纹样形式之多样,内涵之丰富,技巧之精绝,堪称人类艺术史的宝贵财富。本文以明代传统纹样为例,就其特点进行探讨。
社会特征对明代纹样的影响
明朝时期,广州、泉州、宁波、漳州等地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景德镇为瓷器制造中心,南京和苏杭是丝织业中心,松江、芜湖等地则是棉纺织和染织业中心。郑和七下西洋,遍访30多个国家,将中国的陶瓷、织绣等商品销往各国。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艺术的发展,明代的装饰图案由元代的粗陋转向精细方向发展,色彩趋于雅致,加之儒家文化的复苏,吉祥图案盛行并逐渐规格化、系统化,在美学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此外,商品经济还带动了文化交流,民间思想活跃,中外互动频繁,外来样式也与本土相融合,纹样逐渐追寻“求贵”“求异”。所以,在继宋代“仿古之风”和元代蒙古遗风影响之上,明代纹样更突出的是盛世下的奢华和高贵,以及严格的等级规制,整体淡雅清新又明快豪放。总体来说,明代纹样风格从初期的精纯淳朴,渐次走向中后期的繁复浓丽。
明代纹样蕴含的美学理念
明代纹样经过历史的洗礼,衍生出独特的格调,其内涵更加丰富、技法演变多样、配色科学合理、范围涉猎广泛,形成成熟的装饰体系,具有较高的审美取向和传世价值,具有以下几个构图特点:
重复性。明代纹样有连续重复的特性,寓意延绵不绝且更便于装饰各种器物。连续纹样多为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二方连续是将同一个独立纹样向上下或前后重复连接,按一定顺序直线或曲线方向延伸,构成条状的纹样;四方连续是指在上下左右重复循环延续,构成块状的纹样。二方连续多用于物体边缘的小装饰,而四方连续则更适于大面积的装饰。
明代的连续纹样善于提炼、精为取舍,构图充满格律,框架布局合理,在重复中求变,在变化中求新。以梅花纹为例,战严寒、傲风雪、冰肌玉骨、高洁清幽都是传统文化赋予它的美好寓意。梅花分五瓣,象征五福——福、禄、寿、喜、财,很早就被用于装饰,在汉代画像砖上就有出现过。宋元时期多用折枝梅花纹,而明清时更多的是写实,且较之宋元更为繁复、华贵。梅花纹只是众多寓意美好的植物花纹中的一种,诸如有“长寿之花”的菊花、富贵之意的牡丹、宗教色彩的莲花、束莲纹等。
对称性。由于明代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对称的设计理念逐渐被官方认可,能够更好地体现权威、和谐、庄重之感。明代纹样着重表现交替对称、兼顾内外的平衡之美。同时,对称也反映着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均衡和谐的对称纹样满足了民众祈求安稳顺遂的质朴愿望。
早在魏晋时期,缠枝纹就已盛行,它属于传统花纹范式的一种,至宋元明清内容则更为扩大,其构成形式更为多样,有的是缠枝菊花、莲花、瓜果,有的则是人物、鸟兽等的组合。其特点在于穿插自然、疏密有度,彼此配合富有节奏和韵律,结构更为舒展柔美,通常用在锦缎、刺绣和建筑装饰等方面。
节奏性。明代纹样繁复有序、疏密协调,线条精细勾勒,明暗渲染层次,形象丰满,疏密雅致;整体起伏有致,局部精美细腻,相互映衬,彼此协调,在韵律中阐释生生不息的吉祥寓意。
明代中后期逐渐趋于华丽与奢靡,此时的纹样展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封建意识的高度强化,纹样中的韵律也变得日渐程式化。
明代纹样的配色把控
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明代颜色归纳为赤、青、青绿、元色、真青、油绿、玉色、天青、竹绿、黑绿、元青、大红、深蓝、皂色、紫色、官绿,共16色。除去单色的赤、青,实有具体颜色14个色。其中红、黄二色只能皇家使用,象征皇权威仪,尤其是黄色为皇家独享的颜色。
明代纹样的配色原理继承了前朝的传统“艳不俗,浓不重,繁不乱,淡相宜”,用色技法超过了以往,达到了封建时期的顶峰。善于配置调和色,也善于实用对比色,丰富和谐、浓艳得当、对比强烈、鲜明而不艳俗。
纹样配色有一个重要法则:掌握主调色,突出主次关系,同时控制颜色数量的比例,避免出现三种以上的颜色。若主体纹样颜色浓烈,边饰底色则追求单一,反之亦然。这样二者交相辉映,色彩层次丰富,具有节奏感、韵律感和统一感。而用精细的线条勾勒,渲染明暗,疏密变化阐释层次,使元素排布更为丰满,细节才愈加丰富。
自古以来,人们喜好鲜明、强烈、庄重、愉快的颜色,明代纹样配色符合艺术的造型和色彩规律,配色大胆、浓淡相宜、和谐生动,体现了不凡的艺术构思和民族特点,其配色模式为后人提供了传承与借鉴的模板。
明代纹样是中国古代传统纹样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其样式之丰、格调之雅、气势之宏,独具一格,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值得人们更深入细致地研究整理,使传统纹样技艺与美学理念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