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发明后,古人为了改善纸的性能,增强它的视觉效果,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实践。于是,出现了大量实用而且精美的加工纸,纸的功能也由单纯的书写,向艺术观赏性转变。历朝历代的加工纸名目繁多,以下择其重点,做简要评述。
金粟山藏经纸
简称“金粟笺”。金粟山位于浙江海盐,因金粟山寺抄写大藏经,而得名。金粟山藏经纸多为桑皮纸,制作工艺秉承唐代硬黄纸的技术,采用染黄、施蜡、砑光工艺完成,纸为黄色。因其工艺要求严谨、精细,做出的成品自然润滑,书写效果极佳,给人以“墨光黝泽如髹漆可鉴”的感觉。
海盐人张燕昌在其著作《金粟笺说》中说:“乾隆中叶,海宇晏安,上(乾隆)留意文翰,凡以名纸进呈者得蒙睿藻嘉堂,由是金粟笺之名以著。”此纸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他在《清高宗御制诗》中有诗赞曰:“昔彼金粟山,制此藤苔质……品过澄心堂,用佐隋安室。”在乾隆皇帝看来,金粟山纸的品质比澄心堂纸更胜一筹。
《金粟笺说》记载:“藏经纸有黄、白两色及厚薄两种。对于黄纸而言,钱柞溪云:‘藏经纸味苦。’试之良然,盖以黄檗染成耳。藏经纸有数层,似乎层层可揭,其实不然,后世爱重此纸,不得不揭用,遂有厚薄不匀,要知此纸本无可揭也。”董榖《渎澉水志》曰:“其纸内外皆蜡,无纹理”,这正应合了《妮古录》中“宋纸于明望之,无帘痕”的记载。
金粟山藏经纸多为桑皮纸,明画家陈道复说:“宋金粟山藏经纸楮桑合制。”当代纸史研究专家潘吉星先生通过对金粟寺藏经纸化验得出结论,其原料除桑皮纸外,还有麻纸和皮纸。
历史上对金粟山纸的年代归属观点不一。有说唐代,有倾向于宋代。潘泽民《金粟寺记》曰:“或云唐藏矣。”理由是其制法和唐硬黄纸相仿,而且经文中有唐避讳字。《海盐县图经》观点:“有言此纸当是唐藏,盖以其制测之。”明清学者则认为纸上有至和、治平、熙宁、元丰的年号,则其为宋藏无疑矣。
宣德纸
明宣德年间(1426—1435)监造,宣德纸其实是一个总的称谓。这一时期,名纸层出不穷,像五色粉笺、五色纸、五色金花纸、瓷青纸等,都统称为宣德纸。
所谓“粉笺”,即将白色矿物粉与淀粉糊或胶粘剂均匀涂布在纸上的工艺,又称为涂布纸。古时候涂布技术是将白粉碾成细末,再将淀粉与水共煮,与白粉悬浮液混合,用排笔在纸上涂刷。然后对未干纸面砑光。加入颜料,即成彩色粉笺。明朝杨循吉《嘉靖吴邑志》记载:“采笺,吴中所造,以色粉和胶刷纸,隐以罗纹,然后砑花。近年所造,幅小无古意。”五色粉笺是明朝在宋元彩色粉笺技法基础上的一个创新。
瓷青纸又称磁青纸,用靛蓝染制。其色如瓷器上青釉,而得名。此纸不着墨迹,适用于泥金写字。唐李肇《翰林志》载:“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青词同青辞、绿章。唐李贺《绿章封事》言:“自注:为吴道士夜蘸作”。说明在唐朝有用青色纸祭天的宗教习俗。周嘉胄《装潢志》记载:“宋徽宗、金章宗多瓷蓝纸(写)泥金字,殊臻庄伟之观,金粟笺次之。”瓷青纸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新中国成立后,在山西应县、浙江瑞安、江苏苏州分别出土的五代、辽、宋的磁青纸佛经,更进一步说明它的历史之悠久,工艺之成熟,但在当时,可能并非是“瓷青”的称谓。磁青纸作为宣德纸的一个类别,是在明朝声名鹊起的。
蠲纸
创始于唐代,一代名纸。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载:“唐世有蠲纸,一名衍波笺,盖纸文如水文也。”宋《太平寰宇记》九十九卷,有“蠲纸”的记载。宋应星《天工开物》提到“蠲纸,为桑穰所造。”有一种说法,衍波笺即花帘纸,其纸帘上编有很多波纹,纸纹如水纹。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书法家李建中《同年帖》用纸,即为水纹纸。
蠲纸,蠲同捐,是在当时可用它顶替赋役的贡纸,专业生产纸户可免除租役,故名。宋周煇《清波别志》记载:“唐有蠲府纸,凡造纸户,免本身力役,故以蠲名。今出于永嘉,士大夫喜其发越翰墨,争捐善价取之,殆与江南澄心堂等。”由此可见此纸的非同一般。
元程棨《三柳轩杂识》“蠲纸篇”有对蠲纸的描述:“温州作蠲纸,洁白坚滑,大略类高丽纸……”蠲纸在制作期间通过对原纸施胶、涂布的加工,使之晶莹、洁白。《浙江通志》记载了温州蠲糨纸的加工方法:“造纸以糨粉和飞面入扑硝沸汤,煎之,俟冷,药酽用之;先以纸过胶矾,干,以笔刷药上纸两面;再一干,用蜡打如打碑;以粗布缚成块,揩磨之。旧州郡尺牍皆用之,今已罢制,姑存其法。”
北宋仁宗至和年间,温州蠲纸列为贡品,与嵊县剡藤纸、余杭由拳纸并称浙江三大名纸。温州蠲纸制作对水质要求是很高的,在宣德五年(1435),因水质的日益恶劣,蠲纸生产被迫停产。清乾隆《浙江通志》载:“温州贡纸五百张,其来久矣。明开局于瞿溪,差官监造。后因水浊,造纸转黑……少此佳纸,殊为可惜。”
笺纸
创制于唐朝,明清达到顶峰。起初笺纸只是小幅,从明代开始,出现大幅笺纸。笺纸品种多达几十种,皆制作精美,充分展现了古人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智慧。
《绍兴府志》记载:“越中昔时造纸甚多……式凡五:用木椎椎治,坚滑光白者,曰硾笺,莹润如玉者,曰玉版笺,用南唐澄心堂纸样者,曰澄心堂笺,用蜀人鱼子笺法,曰粉云罗笺,造用冬水佳,敲冰为之,曰敲冰笺……”《燕闲清赏录》说:“若今之大内细细密洒金五色粉笺、五色大帘纸、洒金笺,有等白笺坚厚如板两面砑光,如玉白者,有印金花五色笺纸……高昌国金花笺,亦有五色……近日可用作书者,吴中无纹洒金笺纸为佳……又新安新造访宋藏经笺,纸亦佳……”历史上著名的笺纸,还有色彩艳丽的“薛涛笺”、北宋谢师厚的“谢公十色笺”“流沙笺”等都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法,各具神采,在中国的造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羊脑笺”在笺纸中独树一帜。羊脑笺以瓷青纸为底用羊脑、顶烟墨涂布,最后砑光。它给人的感觉是典雅中透着金贵。清沈初《西清笔记》记载:“羊脑笺以宣德瓷青纸为之,以羊脑和顶烟墨,窖藏久之,取以涂纸,砑光成笺。墨如漆,明如镜,始自明宣德间,制以写金,历久不坏,虫不能蚀、今内城惟一家犹得其法,他工匠不能作也。”在今天的一些传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寻到“羊脑笺”,其墨色及纸张如新,这与它特殊的制作技法是密不可分的。
蜡笺,是笺纸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十分广泛。蜡笺是一种蜡质涂布纸,在纸上涂一层蜡,使之表面光滑,纸兼具防水性能和防蛀的作用。
敦煌石室写经纸唐代“硬黄纸”,就在上面涂有一层蜡。宋初“金粟笺”,也为硬黄纸。唐宋时以本色纸涂以白蜡,称“硬白”。著名的唐写本《刊误谬补切韵卷》,纸两面涂蜡,为典型的硬白纸。唐代出现一种“粉蜡笺”,先在纸上涂布一层白色矿物粉,再涂一层蜡。北宋米芾《书史》记载:“唐中书令褚遂良《枯木赋》,是粉蜡纸拓。”“粉蜡笺”纸质挺括,高雅华丽,宜于书写,是皇家、书家孜孜以求的上上品。乾隆皇帝曾命内府监制“粉蜡笺”,并在粉蜡笺上描金、撒金箔,奢华到极致。这些粉蜡笺,史称“库蜡笺”。清代蜡笺,承明人制法,又丰富了笺纸的品种。像创制于康熙的“梅花玉版笺”,用粉蜡笺为底,再以泥金或泥银绘出冰梅图案。还有采用染色、印花工艺制成的“宫黄地印花古钱纹蜡笺”,另外在彩色的粉蜡笺上加画云龙纹、山水、博古纹等图案,使之更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笺纸所用纸质,经染色砑光后,帘纹不明显,纸质年代鉴定颇难。明代笺纸中精制者,均有水印款式。查悔余诗曰:“水印分明宣德年,南唐西蜀价争传。侬家自爱陈清款,不取金花五色笺。”注云:“宣德贡笺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 印有五色粉笺、金花五色笺、五色大帘纹纸、磁青纸,以陈清款为第一”。
明清时期是加工纸生产的巅峰。历代著名加工纸均有仿制,出现了仿澄心堂纸、仿明仁殿纸、仿宣德宫笺、仿金粟笺等,但这些仿制纸徒有虚名,其品质与前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一时期针对加工纸的著作频多,如明屠隆《考槃余事》、高濂《遵生八笺》等,对加工纸都有专门阐述。
古代加工纸是中国传统工艺领域中的一朵奇葩,在延绵上千年的进程中,制造出一个个神奇。发展到今天,加工纸工艺技法正面临失传或已经消失的境况,让人忧虑。传承发扬并保护好这门传统技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