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沽和大运河再谈
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
——写在天津设卫得名618周年之际
2022年12月3日,天津市政府批复同意将独乐寺街区、渔阳鼓楼街区划定为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天津历史文化名城又添“新丁”,为天津618岁生日献上贺礼!
这几年,每到天津生日,地铁上都会播放我为城市所写的庆生语——“蓟州山上寻十万年人类活动足迹,大运河畔展千年城市发展变迁,海河岸渤海边看百年历史巨变。这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公元1404年12月23日,天津设卫得名。从此,我们的城市有了生日!祝福您——我的天津我的家!”
城市有生日,是天津人的福气!5年前,我在本报撰文《寻找回家的路 守护历史的梦——天津设卫筑城613周年有感》,谈及两个梦:将12月23日设立为“天津历史文化名城日”,将西沽划定为“运河历史文化街区”。2022年,受疫情影响,大部分时间都在天津,走在熟悉的大街小巷,回首过往,点点滴滴,早已融入城市历史角落中……我爱我家,何以回报这座生我养我的历史文化名城?仍萦绕在心头。
历史文化名城是天津的灵魂
四十不惑。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年,《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历史文化名城被纳入文物保护法治体系中。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施行,名城的整体保护有了更全面明确的法律要求。“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全面部署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工作。
不畏浮云遮望眼。历史文化名城是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最高殊荣。作为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岂可妄自菲薄?我们要对天津有更清晰完整全面的认识。
如何呵护好母亲城?不能忘,我国著名文物学家谢辰生先生嘱咐我——天津要立足整体保护,地上地下,长城运河,还有海河,都要纳入保护体系。找准历史文化的根,要在城市格局上体现出来源流,然后再谈风貌保护,才能纲举目张。近代百年从哪来?是古今中西碰撞出来的。“这点天津最具代表性。不能厚此薄彼,嫌贫爱富。”
且思且行且珍惜。历史文化名城凝聚了城市的发展规律,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名城保护不能仅是一本规划和局部工作。恕我直言,天津近些年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究其根源,不乏文化认知上的问题。与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大都市相比,我们还没有把历史文化置于更高更核心位置。2011年中秋,拜访我国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谈及家乡,他动情道:“天津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一定要充分重视起来,不能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我已垂暮之年,耳聋目盲,但对家乡文化的眷念,仍怀赤子之心。”“作为天津人,我斗胆建议,应该把文化气氛进一步宣扬起来……一个世界知名的天津市,主要看什么呢?要看看天津文化方方面面的面貌、气氛。我盼望天津所有的同志想想这个问题。”
文化是举旗帜,引方向,凝心聚力的。历史文化名城须置于城市整体定位、整体发展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科学理念。
让历史文化名城赋能天津城市发展,将12月23日设立为“天津历史文化名城日”是在天津名城保护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呼吁。天津的名城保护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考古学家陈雍先生概括为:一个人地关系大规律,考古遗存分布从山到海纵横10万年;三个时段大历史,10万年以上人文史、千余年城市形成发展史、百余年近代史;五个层级古代城市体系,按人口数量和地理相关构成的从村到城五个层次等级。三元结构近代城市,中国传统城区与外国租界区、河北新区共存的格局。此为天时。依山傍海,九河下梢,四通八达,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厚,形成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此为地利。天津人爱乡敬土,对城市历史文化高度认同,还有权威专家对天津寄予厚望、给予指引。此强大的凝聚力和城市活力,为人和。
谢辰生先生是力推天津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人物,也是推动天津名城保护重归正轨的关键人物。据他回忆,在天津公布为名城之后,曾制定过一个很好的保护规划报国务院,“万没想到,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天津竟然完全不考虑原来的规划,而对老城区大拆大改,致使老城内街区遭到严重破坏……”
城市怎可重来?世纪之交,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为城市保护奔走呼号。文化先觉虽没能阻拦推土机,却唤醒了天津,乃至全国公众对城市的文化自觉,凝聚成强大的社会共识。2004年,天津从官方层面开展了纪念设卫筑城600周年活动,12月23日(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为天津生日,渐为公众所知。
谢辰生先生还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立法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的建议和全程参与下,天津成为国务院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后首批重点督办城市,以纠正五大道“聚客锚地”工程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了天津名城的整体保护工作。同样不能忘,张文彬、罗哲文、徐苹芳、陈志华、张忠培、马自树、赵德润、阮仪三、周治良、李先逵、杨志军、张廷皓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天津名城保护给予的大力支持。
天津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不能忽略老城区。2009年12月23日,我开始呼吁设立“天津历史文化名城日”,将老城区纳入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天津卫故城遗址”认定为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年努力,积累共识。2020年,“天津历史文化名城日”被纳入天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方案。这一年12月23日,在冯骥才先生的大力倡导下,天津隆重举办为城市庆生活动。寒夜里,温暖一座城,最暖是人心!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为城市庆生已写入天津十四五规划。《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更明确提出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传统节庆活动、纪念活动、文化年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主题活动”。我坚信,就像杭州有“西湖日”“良渚日”,天津终会拥有“历史文化名城日”,天津生日成为天津人的节日,不会是梦。
发展的逻辑需要有清醒的认知。浙江省委宣传部近日推出的《浙江发展的大逻辑是什么》或可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浙江是资源小省,主要指的是土地、矿产等物质资源。就文化而言,则是资源大省,万年上山、五千多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资源无比丰厚,特别是千百年来流淌下来的人文精神是浙江人最为宝贵的资源。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对浙江人的这种“文化基因”给予很高评价,提出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习近平浙江足迹》中讲到,“浙江老百姓聪明,干部精明,出的招数很高明。其背后是浙江的人文优势,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浙江精神’在起作用”。
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全面推进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首先是做好顶层设计,把名城置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其次是机制保障,制定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已酝酿十余年,不能再拖。再有就是构建完整保护体系,应保尽保,用“绣花”功夫开展保护和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