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也留下了许多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典藏传统书画遗产的重要场所,开展传统书法教育也是其重要的社会职能之一。为何要开展传统书法教育?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传统书法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该如何践行?
开展传统书法教育的意义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创作对象的艺术,发端于汉字诞生阶段,与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都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它们共同织就了中华民族庞大而繁复的文化网络。
书法教育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有文字记载的官方学校教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根据甲骨刻辞,殷商的学校教育内容有文化、武艺两个方面,文字的书写教育是文化学习的内容,甲骨刻辞中的六甲书写训练,可以看作是殷商学校的书法教育内容之一。唐代,书法教育更加普及、规范,在唐太宗的鼓励下,书法艺术被推崇到了极致,楷书成为典范,也是科举考试的必修课。书文并重之风盛行两千余年,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最终因科举制度的终结和书写工具的变革而走出主流。
2011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2年书法教育正式列入中小学校课程,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恢复书法课程。书法教育再次在青少年教育中受到重视。
博物馆开展书法教育的优势
书法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元素,一直受到历代文人推崇,古往今来涌现了诸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等不胜枚举的书法大家,也留下了不可胜数的宝贵文化遗产。博物馆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其中“教育”是博物馆重要的基本功能。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更好地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也成了博物馆社教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下,如何在博物馆内开展传统书法教育,将书法教育与博物馆紧密结合,也是书法文化传承者应该思索的方向。
从分类体系上看,书法教育现分为两类——专业性书法教育和普及型书法教育。博物馆作为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与中小学教育对接和普及型书法教育教学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便利性。安徽博物院的书法教育活动就是在基础条件完备的情况下开展的。
得天独厚的馆藏文物资源基础。安徽博物院作为省级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文化性、历史性、地域性等特点突出,安徽博物院现藏文物22万余件套,其中可供于书法学习的文物资源包括刻有大篆的商周青铜器、两汉时期的隶书范本拓片、北凉时期的写经书、唐代的民间家书、宋元明清书法名家的真迹范本以及可供书法临摹的法书阁帖等等。除此之外还藏有丰富的文房四宝文物,安徽省是宣纸、徽墨、宣笔、歙砚的故乡,自古以“四宝”齐全著称于世。如此丰厚的馆藏文物资源,都为书法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对深入了解古人写字的工具、学习书法也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专业的博物馆教育团队。安徽博物院具有开展青少年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所需的场地、教具、活动材料等物质基础和条件,与当地教育部门及相关学校的联系合作也十分密切。
对书法教育的探索与尝试。近年来,博物院围绕书法主题探索设计了不少社教课程。其一是汉字与书法方向,曾开展徽学堂“铁画银钩 说文解字——走进博物馆里的汉字世界”系列教育活动课程,该系列活动面向青少年儿童,以在博物馆室内开展为主,融合知识传授、展厅参观、动手实践于一体,通过老师带领学生参观馆藏文物、讲授文物与书法的相关知识,再由专业书法老师教授学生动笔学习书法等课程环节,将文物与课本知识、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体会书法艺术的魅力与精髓。其二是文房用具方向,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依托“安徽文房四宝”展览开设了徽学堂“文房雅意·文房小当家”系列教育活动课程,分为线上推文和线下活动两大板块,用生动有趣的漫画输出文物知识,以丰富多彩的手工引导实践,旨在为广大青少年讲授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带领他们欣赏文房的珍贵文物,体验文房四宝的使用方式,感受中国书画的艺术魅力。
关于课程的开展形式,博物院也做出了不同尝试,有面向广大观众的普惠性报名课程,也有与学校合作的团体性报名课程,还有以馆校合作形式的“进校园”文化课程。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利用博物馆资源,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对于推进馆校合作具有探索价值和示范意义。
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生传统书法教育的问题思考
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书法教育和书法艺术欣赏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博物馆这个“第二课堂”中开展,有其自身的便利性和可行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书法教育课程在博物馆课程中的定位。博物馆是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专业场所,书画类的藏品只是其众多文物资源中的一部分,书法教育也只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其中一个层面。如何定位书法教育课程不仅关系到授课效果,也影响着与其他课程的联动,是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与活动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学校中的书法教育课程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确定难度,相同年级的学生年龄波动小,基础相对平均稳定,学习水平差距也较小。然而到博物馆参加活动的学生组成具有偶然性,年龄段跨度较大,多数在中小学阶段,但七到十六岁不等,基础水平和学习水平都大相径庭,这也成为教育人员所面临的困难之一。
解决路径探究
在博物馆中开设传统书法教育课程要参照本地区中小学校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学校中的书法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教师任职条件及资源配置等,结合博物馆现有的教育资源,相互补充、借鉴。
对于学生年龄层不统一的问题,目前在博物馆课程开发中尚未有完善的解决方式。可以将参加课程的学生根据年龄差距分为不同的班级,如分为幼儿(6周岁及以下)、儿童(7~12周岁)和青少年(13~18周岁),面对这三个年龄梯队因材施教。在授课内容方面教育人员也应更加灵活变通,可根据需要聘请专业书法老师来指导学生学习书法。对于博物馆内的书画专业人才,可以用老带新的方式安排教育人员培训,研究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评价方法,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字的产生和演进密不可分。博物馆里蕴含的汉字历史与书法文化丰富多彩,因此书法教育不能仅局限在学校的课堂上,更应该充分利用博物馆里的书法文化资源去开展教育活动,用更直观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书法文化,培养青少年学习书法的兴趣和参观博物馆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