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 精细改造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南越王博物院

活化利用 精细改

南越王博物院“四展一地标”迎新年

2021年9月,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举行建院揭牌仪式。南越王博物院设王墓展区和王宫展区,占地面积近4.5万平方米,定级文物中的一级文物达245件/套,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是博物院院徽的设计原型。

建院揭牌以来,南越王博物院致力于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等遗址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藏品管理及征集,围绕西汉南越国史、南汉国史、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广州城建两千年发展史等学术专题策划展出了多个主题展览,陆续举办了四海通达、翰墨飘香、发现良渚、小瓦当·大世界、发现定窑等展览,其中不乏主题新颖、内容翔实的原创性展览,收获公众热议与好评。

2022年下半年,南越王博物院对两个展区的六个展览区域进行了全面提升和精细改造,并紧锣密鼓地筹备多个主题展览。2023年新年伊始,这些展览陆续与公众见面,为公众了解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提供多样渠道。

字里春秋

书写南越故事

南越国文物是南越王博物院最为重要的藏品,南越王博物院围绕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并及时高效地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专题展览,从而加深公众对南越历史和文化的认知。作为南越国文字资料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字里春秋——南越国时期文字文物特展”于2023年1月11日开幕,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主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协办,展出文物240件/套,其中带字文物140件/套。展览通过出土文字文物讲述古代中国的岭南故事,对探索两千年前社会生活的细节、了解南越国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认识本地区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展览设“帝国南隅”“宅兹番禺”“烟火人间”“书同华夏”四个部分,从南越国制度、都城营建、生产生活、华夏一统等各个方面讲述南越国史。

展览主要展示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文王墓出土的带字文物,兼有岭南地区同时期的相关发现,其中南越木简是出土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文字载体有青铜器、陶器、漆器、木简等,书写方式有印、戳、刻划、墨书等,文字内容涵盖地名、纪年、宫室名称、官职人名、刑律税法、农耕养殖、祭礼战事等,“当时人记当时事”,这是南越人亲自记录下来的南越国史,是最直接、最有温度的文字实证。

秦汉是大一统理想走向实现的时代。秦灭六国,兼并岭南,行郡县制,岭南地区首次被纳入统一国家版图,随之而来的是中原文化在岭南的广泛传播。尤其在赵佗建立南越国后,推行“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加快了汉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留存在出土文物中的印记之一就是中原汉字的流行。

本次展览将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文字瓦当与同时期中原地区、闽越地区的文字瓦当照片,以及南越国灭亡后东汉时岭南地区的文字瓦当做了对比,从字形、吉语、表现形式等方面,显示了岭南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以及岭南文化在吸收汉文化后的形成与发展。

对比其他考古遗址出土的汉代简牍,南越木简的形态、词汇、文法都与中原汉简相似,实证岭南地区逐步融入华夏民族大一统体系的历史进程。南越国时期,赵佗大力推行民族融合政策,重视学习华夏文化,将华夏文明的成果普及岭南各族人民,始终如一地认同华夏文化与价值观,中原文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本次展览以出土文字文物为主题,充分挖掘院藏文物及考古遗迹的多重价值,带领观众从文字中感受岭南文化,解读岭南文化敢于开拓创新、善于包容接纳的历史根源。

为配合“字里春秋”主题展览,南越王博物院在常设展览“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中开辟了“枕上诗书”微展览,通过展出16件表现诗书艺术的院藏精品瓷枕,以瓷枕上的真、草、隶、篆等多种书体,以及诗、词、曲、赋等丰富的文学形式为公众献上兔年新春祝福,带领观众一览枕上诗书的无限魅力。

南北汇流

彰显盛唐风韵

在盘活院藏文物资源的同时,南越王博物院积极引入外部文物资源联合展示,以突破时空限制,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南北汇流——渤海国与南汉国文物展”从1月4日展至2023年3月20日,该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展览精选178件出土文物,通过“泱泱华夏”“物阜民丰”“异域同川”“瀚海无疆”四个部分,全面展示渤海国与南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对外交流等风貌,让观众在南北两地考古成果中感受唐韵汉风,了解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是渤海国与南汉国遗址出土文物首次联袂展出,也是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文物首次来到广东地区展出。

渤海国自建国开始,遣生徒入唐就学,习唐礼,设官分职,仿唐三省六部制设置中央机构,积极与中原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密切交往,典章制度、衣食住行多效仿大唐。深受唐王朝影响的渤海国农业先进发达,铁器普遍应用,手工业门类众多,包括纺织业、制陶业、矿冶业等,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南汉政治制度上多承袭唐制,社会生活中也沿袭大唐遗风,从中央机构设置、地方行政制度、陵寝制度,再到崇尚佛道、寺观林立的社会面貌,均彰显着盛唐风韵。南汉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外交诸邦,极大地推动了岭南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在“印坦沉船”及“井里汶沉船”的出水物里均有南汉国货币的身影。南汉五十余载的积淀,为宋代岭南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渤海国、南汉国一北一南,遥隔千里,文化同中原文化高度统一、密不可分,都为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和分布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2021年,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广东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均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本次展览两地文物联袂展出,对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古代建筑史、工艺史等,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均具有重要意义。

千年南粤 同心同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无论是“字里春秋”,还是“南北汇流”,这些展览及展出文物都实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过程。作为广州市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南越王博物院致力于向公众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举措之一便是举办相关展览,由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主办的“千年南粤 同心同圆——广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近期在博物院王宫展区向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分为三大部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视频等多种方式,系统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以及广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工作实践,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多元一体”篇章沿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轴线,选取多个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生动讲述秦以来岭南地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全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实现疆域统一、政治一体、经济互惠,共同创造中华文明。

“辉煌历程”篇章回顾了党的百年民族工作奋进历程,系统介绍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与实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同心同圆”篇章鲜活呈现56个民族在广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分享广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东西部协作、汇聚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力量、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五大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南越王博物院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以及文化展示窗口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落到实处,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阐释,彰显博物馆的力量,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做出广东努力、广东贡献,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羊城常开长盛。

老城市新活力

呈现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深厚底蕴

南越王博物院不仅深耕文物收藏和展示,还与周边社区保持紧密联系。王宫展区位于广州古代城市传统中轴线的重点区域,两千多年以来,与周边区域紧密交融、相互依存,实证了广州建城两千多年的重要历史。基于此,南越王博物院原创展览“老城市新活力——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展”应运而生,该展也是打造特色鲜明的党员教育基地、提升党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展览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南越王博物院承办,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管理委员会、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提供支持。

展览精选130余张照片和相关档案、地图、文字等资料,以“老城市新活力”为主题,带观众领略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与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展示广州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传承岭南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等文化事业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果。第一部分讲述广州由古至今的建城历史、介绍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形成发展;第二部分通过城市传统中轴线周边的红色遗迹回顾广州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第三部分展示广州进行城市更新改造的“绣花”功夫、打造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成果,呈现古老羊城焕发的崭新面貌。

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指的是“从北京路至天字码头的古代城市传统中轴线和从越秀山镇海楼经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起义路、海珠广场至海珠桥的近代城市传统中轴线”,古代城市传统中轴线全长约1.6公里,是广州市最古老、最繁华、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最具岭南特色的区域。近代城市传统中轴线山水相连约8公里,该片区是广州的近现代政治文化中心。城市传统中轴线是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格局的脊梁,是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标志,更集中体现了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城市近代发展史,是承载“老城市新活力”的核心地段。

北京路作为广州传统城市布局的中轴线,稳定引导着广州城的建设与发展,它是中国古代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中轴线之一,也是广州城最古老、存在时间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南越国宫署遗址正位于古代城市传统中轴线最北端的起点。古代广州城区以官署衙门为中心,以北京路为中轴线向两边延伸、拓展。无论在地理还是在历史、考古等文化意义上,北京路与南越国宫署遗址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广州原点

从原点读懂广州

近半年来,南越王博物院对两个展区的六个展览区域进行了全面的提升和改造,其中王宫展区南越宫苑馆二楼室外展示休闲区是新增的室外展览区,除专题展览外,新增的“我@广州原点”打卡点更是成了该区域的一大亮点。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古代城市传统中轴线最北端的起点,是两千多年前延续至今的广州考古原点所在,“我@广州原点”打卡点作为重要地标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落成可谓实至名归。新地标位于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的南越宫苑馆二楼户外平台,其下方正是反映广州2200多年城市变迁的考古关键柱原址。地下地上,一边是考古遗迹,一边是繁华都市,城市发展的痕迹层层叠叠,展现着2200多年以来广州人文历史的沉淀堆积,一站便可穿越千年,看尽古今。

新地标由模拟考古关键柱、南越王博物院院徽、“我@广州原点”标语三部分组成。模拟考古关键柱仿照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发现的13个文化层,展示自秦以来“原点”所在地的考古发现和历史变迁。右上侧的南越王博物院院徽,图案源自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其重环同心圆的结构以及龙凤和鸣的主题,展现了同心和谐、包容开放的人文精神。标语“我@广州原点”,@解读为“在”,谐音“爱”,以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表达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的主旨。

2023年开年之际,南越王博物院推陈出新,借原点新地标落成之际,集中推出“四展览一地标”,内容跨越秦汉至现代,从城市原点轴线,放眼天南地北,打开新年新气象,让岭南文化迈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南越王博物院通过挖掘院藏文物的多重价值,通过更多精彩的专题展览,向公众展示南越国史最新的研究成果,解读广州历史文化积淀,展现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与此同时引进其他考古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创新展示方式、加深横向对比,以多主题展览系统呈现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05B20230117C_缩小大小.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0.08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