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动展示的发展已大大改变了传统博物馆的展陈方式,许多观众已经不再满足静静地凝望展品,而是期待参与到展览中去,在娱乐中学习。“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专题展是山西博物院去年在互动型展览方面的首次尝试和探索,充分发挥了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功能,吸引更多观众到博物馆参观,让他们享受博物馆、爱上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他们学习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平台。
放眼规划,累积多元素材
此次展览是以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晋侯鸟尊为主线展开的。自建院以来,山西博物院围绕一件展品策划的展览并不多,提前设定目标群体的展览更是少有,让观众参与其中的展览还是第一次。
展览初期经过多轮讨论,决定将其主要目标观众定位于三至九年级的青少年群体。希望通过展览让他们更好地了解鸟尊、了解晋国、了解晋文化。围绕这一思路,根据其特点,在展览初期开展了两轮线上线下观众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展览的想法和建议,让观众从展览初期就参与其中。了解到观众喜欢什么?想要通过展览了解什么?然后在文本设计和表现形式上再根据汲取的建议进行完善设计。
根据青少年群体特点博物院突破传统文物展陈思路,大胆创新,以多视角切换讲故事的方式,打开与目标观众的对话通道,聆听他们的声音,邀请他们参与到展览之中,以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呈现展览内容。
在展览筹备时,聘请专业画家创作了一组连环画作品——9幅“晋侯鸟尊历险记”讲述了晋侯鸟尊从发现到修复合璧的故事,并在展览制作时以打开的旧胶片形式呈现在整面墙上,让观众仿佛在观看一场关于鸟尊的老电影。
此外,山西博物院先后推出了一系列观众参与性活动,让公众在关注展览话题的同时,了解形式多样的鸟尊主题产品;还开展了晋侯鸟尊卡通形象设计、晋侯鸟尊文创设计和“光影下的晋侯鸟尊”摄影作品征集等活动,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观众的投稿,每一幅作品都表达了他们对晋侯鸟尊的喜爱和关注;一些优秀作品在展览中进行展示的同时,采用晋侯鸟尊卡通形象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凤爸”和“凤小弟”系列卡通形象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其前世今生。“凤爸”和“凤小弟”这对父子活泼可爱又博学善思,他们不同造型的形象贯穿整个展览,时而引导展线、时而提出问题、时而道出鸟尊的内心独白,他们生动、立体、鲜活,和小朋友身高差不多,像一个亲密的小伙伴带领观众参观展览。
这种让观众参与其中的形式打破了“我们办展观众看”的传统模式,让观众有更多的话语权,大大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在与观众不断的互动交流中,最终确立了展览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明快活泼的空间色彩、生动有趣的配套互动,力求办一个有故事、有温度,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性展览。
立足内容,绽放设计之花
该展面积约800平方米,展线约360延米,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展览交流空间,呈现鲜明的故事性、互动性、科普性。
展览序厅以青色为背景,以“且听凤鸣”中的“鸣”字为设计灵感。“鸣”字说文解字中讲:鸣,鸟声也,有表达、讲述、发表主张的意思,同时“鸣”假借为“明”有光明、明亮之意。在甲骨文中“鸣”也是一只昂头高歌的凤鸟形象。序厅采用“鸣”的甲骨文形象,配以四层叠基套色的圆形祥云纹作为主题墙的主纹样,采用鸟尊的线描图为辅纹样与左侧的甲骨文“鸣”字彼此呼应,中心环绕圆形祥云纹,正中雕刻展览标题并配以宛转悠扬的背景音乐,像是在为观众诉说鸟尊的千年故事。
展厅平面呈椭圆形,展区主体分为左、中、右区域,左、右是对称的弧形长廊,中间为开阔的主展区。根据展厅特点,结合展览内容,对展厅布局进行规划。展厅左侧弧形长廊部分是第一单元“一梦三千年”和第二单元“故国梦重归”,长廊尽头是114号墓的场景复原,讲述了鸟尊从发现到修复合璧的故事以及考古学家对第一代晋侯夫妇墓解读的过程,可以理解为鸟尊的“前世”回顾。展厅右侧弧形长廊部分是第四单元“引吭歌新曲”,主要展示文物工作者围绕其开展的展览、研究、社会教育、文创产品开发等,辅以多种互动形式邀请公众与鸟尊之间进行对话和互动,这部分为鸟尊的“今生”故事。左右长廊的对称布局形成鸟尊的“前世”和“今生”故事闭环,呼应了“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的展览主题。
展览的中心区域是第三单元“百鸟共朝凤”,主要展示了类型丰富的鸟型、鸟纹装饰文物。为了更好地烘托百鸟朝凤主题,采用阵列布局手法,以晋侯鸟尊为中心其余展品呈发散式布局排布。这些艺术珍品在增强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让观众感受鸟尊的艺术之美和晋国人卓越的艺术创造力。此外,在独立柜的基础上,两边对称增建长7米、高2.4米的弧形墙,用于扩充展览内容、优化展览格局。
在展览色彩的选择上,结合前期问卷调查,迎合青少年观众特色的同时,考虑展品的历史质感,经过多次讨论和实地小样比较,最终选定中国传统五色中的青色、黄色、绿色作为展览的色彩。青色作为展览的主色系,具有沉稳的特性。根据单元内容搭配使用黄色和绿色,在色彩面积、色相、纯度、明度、肌理方面进行有序变化,最大限度地保持展示区域色彩体系的统一与协调。
此外,各单元看板和知识板采用圆形或异形叠基倒角的方式,标题文字采用的“汉仪新蒂橡皮糖”字体,轻松活泼,增加了展览的亲和力和趣味性。在展台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身高,降低了展台高度,整体控制在800毫米左右,拉近了展品与孩子们的距离。
寓教于乐,打开沟通之门
为了让孩子们通过展览互动实现“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达”。本次展览制作了114号墓的复原场景并辅以3D动画片展示,让孩子们更直观了解西周时期的丧葬习俗。依靠灯光投影提高表现力,艺术与技术相融合创造身临其境的体验。
经过多次调研和集体讨论,根据展览内容在每个单元穿插了让孩子们动手参与的互动活动,让他们在观赏的同时开动脑筋,做出思考和判断。展览信息分层次展开阐释,更加强调开放性和思辨性。比如考古学家推断113号墓、114号墓墓主人的逻辑思维;对于鸟尊尾部朝向的争论,制作了可以转动的不同造型的鸟尊尾部,让观众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比较和思考;关于“鸟尊”的原型是什么,设置专门区域让观众参与讨论发表见解,激发他们对文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设置鸟尊主题手绘墙,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用二维码扫描知识链接、鸟型文物拼图挑战、成语故事主题墙等,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展览最后,还将晋国相关的典故制作成精美书签,让观众把晋国故事带回家。
此外,在展厅出口进入展览教育活动区,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制作了《大鸟奇遇记》青少年导览手册和各种鸟尊手工材料包,供孩子们在此体验;展览开展前,还通过山西博物院公众号发出了“致太原市中小学生的一封信”,邀请广大中小学生前来参观。
有人说,一个展览就是一场戏,展厅就是舞台,内容设计是为这场戏提供的一个脚本,形式设计就是将这个脚本在舞台上进行的一场演绎。设计师必须深入了解展览的主题内涵,深度分析资料素材,明确展览的思路和定位,更多地了解观众需求和期待,才能更好地统筹整合资源、把握细节处理,形成内容的系统展示。“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专题展在精准确定目标观众群体的前提下,每一部分的构思、每一环节的立意、每一细节的处理,都实现了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的高度统一、彼此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