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三晋历史文化的经典名片,不仅代表了800年晋及三晋历史的源头,也象征着两周时期黄河流域的灿烂文明。2022年11月18日,山西博物院举办的“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是博物院首次以晋侯鸟尊为中心、以青少年为目标观众举办的原创性专题展览,深入探讨了晋侯鸟尊在历史、文化、艺术、保护、传播利用等方面的价值。
一件来历不凡的青铜器
晋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春秋时期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国之一,史上有“一部春秋,半部晋国”之说。然而,司马迁《史记·晋世家》中关于晋国西周时期近300年的历史,只有不足千字的记载。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开始了晋文化的探索历程,发现大量相关遗址,其中西周时期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是曲村天马遗址。该遗址面积达11平方公里,以周代的晋文化为主。其中心略偏北的晋侯墓地发现了晋国第一至第九代晋侯夫妇的墓葬及大批陪葬墓、车马坑和祭祀坑,出土文物数万件。尤其是晋侯墓地的发掘,找到了晋文化的源泉和根脉,为史籍记载寥若晨星的早期晋国提供了重要研究依据。
晋侯鸟尊出土于晋侯墓地的114号墓,据考证,其拥有者为第一代晋侯燮父,是在太室里使用的青铜礼器。器物以伫立回首的凤鸟为主体造型,是西周时期晋国凤鸟崇拜的典型代表,彰显着新兴之国的政治抱负和礼制秩序,成为凝聚族人精神力量的重要纽带。
面对这样一件充满蓬勃生机的晋侯鸟尊,我们不免想去探究,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家国往事?此次山西博物院联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曲沃县晋国博物馆等单位,使第一代晋侯燮父夫妇墓的器物首次相聚太原,为这件来历不凡的青铜鸟尊策划了一场专题展览。
一个跨越3000年的故事
本次展览是典型的以一件器物为中心的展览,更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揭示其内涵和价值。展览用65件(套)珍贵文物以及百余件(套)辅助性展品,分为四个单元讲述了鸟尊跨越3000年的故事。
第一单元“一梦三千年”,讲述了沉睡了3000年的晋侯鸟尊被发现、发掘到修复完整的故事。展览以一组连环画的形式将鸟尊的历险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用田野考古和文物修复工具、资料实证考古文博工作者爱宝护宝、不懈探索的初心和情怀。
第二单元“故国梦重归”,展示了考古学家根据出土文物和遗迹,结合文献资料不断推理论证,一步步判断晋侯鸟尊的主人是谁,以及学者们在探索晋国初封时的历史事件、社会状况等难题时经历的推理、疑惑和争论。
第三单元“百鸟共朝凤”,主要探讨晋侯鸟尊的功能和造型。以大量凤鸟形及带有凤鸟装饰的展品,展现此类文物突出的艺术价值,解读凤鸟装饰的流行原因及其所反映的审美意识和社会观念,探讨了凤鸟装饰的发展历程及晋侯鸟尊的设计原型。让观众认识晋侯鸟尊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正是其被视为晋文化经典名片的重要原因所在。
第四单元“引吭歌新曲”,展示了山西博物院在传播晋文化的过程中围绕晋侯鸟尊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文创开发、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等成果,还把面向社会公众征集的晋侯鸟尊卡通形象、文创产品、晋侯鸟尊摄影大赛作品择优进行展示,并邀请观众与鸟尊进行对话、探讨,使其成为展览的参与者和文化的传播者。
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联合起来构成一个以倒叙方式讲述的完整故事:晋侯鸟尊经历了有惊无险的历险后终于完美合璧,回忆考古工作者如何推理出其主人,然后带领观众穿越到西周时期看凤鸟形象在晋国风靡一时,最后又回到现代,身负新的使命,与文博人和公众一起共襄文化传承盛会。
一场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展览
“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专题展是山西博物院首次尝试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观众而推出的科普性展览。在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博物院充分考虑目标群体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采用适当的叙事结构、语言风格、话语角度,鼓励他们在展览中发声。
展前评估——“我的展览我做主”。策划初期,在开展两轮线上线下观众问卷调查中,将目标观众群针对鸟尊的关注度、相关信息点的兴趣度、叙事角度、语言风格、展览色彩、传播方式、配套活动等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复和热烈讨论。调查结果不仅对展览内容和形式设计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对展览宣传、社教服务、文创开发等提供借鉴和参考,使整个策划过程有定位、有计划,形成统一的风格。
讲好故事——展览的正确打开方式。展览中晋侯鸟尊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前世今生,一方面使人觉得亲切可信;另一方面生动的故事线串联起展示内容,更加充分地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展览主题得以更高效深刻地传播,更具吸引力。
对于具体的展品和信息点,我们同样重视背后故事的挖掘。比如将鸟尊的发现和修复过程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扣人心弦的历险故事。第二单元以对话框的形式让展品和遗迹现象说话,介绍其背后的故事和内涵,推动“破案”进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为了让故事更加生动、更具吸引力,我们对考古专业术语进行转化或释读,使其符合青少年的语言特点和阅读习惯;展览前言和单元序言采用了诗歌的形式,凝练而饱含情感和韵律的语言增强了展览的美感;问题导入式的图版内容以及展览中设定的多处疑问,充分调动观众的参观兴趣。
信息分层——让观众各取所需。为了使展览形成严密的整体,层级分明、信息详略得当,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展览结构组织。首先列出展览的层级结构和所有知识点,结合问卷调查中目标观众的兴趣度对知识点进行调整,形成需要呈现的信息网。再根据每个信息点与主题的关联度和观众的需求选择传播媒介。比如,在第二单元推测113号墓、114号墓是一组晋侯夫妇墓时,除了展示能够反映墓主人身份级别的相关文物外,还场景复原了114号墓的墓室结构并结合3D动画视频讲解。而对于其他信息则采用语音导览、二维码、知识翻板等形式进行展示,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渠道。
深度互动——增强观众对展览的话语权。为了给孩子们打造一个完美的观展体验,展览中融入了知识翻板、手绘墙、闯关式文物拼图、仿制品触摸等互动活动,同时还以“鸟尊”为主题在馆内馆外、线上线下推出立体纸模制作、涂色卡、创意画等活动,让观众轻松地学到知识。
展览追求与公众的对话和交流,尝试从多角度增强观众的话语权和参与性,让他们与展览进行深度互动。在展览中,对于学术研究领域尚存争议的问题,鼓励观众参与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晋侯鸟尊的设计原型是什么”部分,设置专门区域让观众参与讨论发表见解。此外,还根据展览需要先后开展了晋侯鸟尊卡通形象设计、晋侯鸟尊文创设计、“光影下的晋侯鸟尊”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展厅设置的“如果我会说话,你想对我说什么”问题实验室,让观众就感兴趣的话题或疑惑与鸟尊展开讨论,策展人定期在微信公众号与公众进行互动,让公众与博物馆的对话持续开展。
当代策展人应当在深入挖掘文物价值的基础上,考量观众的认知水平和文化需求,通过展览选题、阐释方法的多元化,让观众拥有更多与展览互动的机会和话语权,提升展览的可及性。“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专题展是一次新尝试,期待每一位观众能够进得来、留得住、盼再来,深度体验和感知晋文化,为把晋侯鸟尊打造成晋文化标识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