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令鼓:赋予传统文化以创新形貌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徐婉君(马来西亚)

二十四节令鼓,又称廿四节令鼓(以下简称节令鼓)是一种结合了二十四节气、书法和广东狮鼓的鼓乐表演形式,于1988年由两位马来西亚华人创造,并在短短的34年内遍地开花,传播到中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泰国、澳洲、美国、加拿大、非洲等地,被誉为近年来传播最快、最广的华人文化活动之一。

文化的传播,尤其是跨文化的传播,往往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理解、交流、转化,才能为其他文化群体所消化、接受,但是这个充满中华文化元素的节令鼓,始创后仅靠着学生的力量,便已远播世界各地。节令鼓惊人的传播速度引来了不少人的好奇,想要探究其背后的传播策略。这个在传统文化遗产基础上创造的新的文化样式,究竟有什么可供借鉴之处,让先人遗留的文化能与时代共进,为全人类所共享?

1988年,负责第九届马来西亚华人舞蹈节的工委陈再藩与音乐家陈徽崇,为舞蹈节联合创作了节目《九鼓雷鸣》,以九面岭南狮鼓揭幕,赢得台下如雷的掌声。这次经历让陈再藩看到马来西亚华人的节庆上需要一个激动人心的鼓乐将大家紧密联系。在找寻创作灵感的过程中,他受到二十四节气的启发,将原来的九面鼓增加至二十四面鼓,希望借着擂动擎天的鼓乐,维系血脉,消解乡愁。“每一面鼓代表一个节气,形成天、地、人融合一体”的表演概念,得到了新山宽柔独立中学音乐老师陈徽崇的认可,两人一拍即合,在宽柔独中组织起鼓队。

1988年6月12日,大鼓题名仪式及成立典礼在新山柔佛古庙举行,十二位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著名书法家齐聚古庙,为二十四面大鼓题上廿四节气。柔佛古庙是见证早期新山华社五帮(琼帮、广帮、客帮、福帮、潮帮)团结的重要遗产,在古庙举行具有传承文化香火之寓意。

宽柔独中的节令鼓队成立后,凭借气势磅礴的鼓声与富含动感的表演,很快就被其他华文独立中学所接受,纷纷成立鼓队。鼓手学生毕业后,节令鼓便随着他们越洋求学的脚步越走越远。以中国为例,1997年,马来西亚学生江劲渊在泉州华侨大学留学期间创办了中国第一支节令鼓队,成立至今获得八项国家级荣誉、十余项省厅级奖项,成为华侨大学乃至福建省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品牌。

迄今,全球累计鼓手约四万名,鼓队超过四百多支。节令鼓在马来西亚遍及小学、中学、大学、社团、庙会,甚至国际学校。海外的鼓队主要在高校成立,是随着鼓手到世界各地的求学而传播开来的。由于备受学生的喜爱,很多学校每年会举办节令鼓专场公演,各种竞赛活动也在当地推出。这些活动促进了节令鼓的传播,后来更发展出节令鼓协会、节令鼓裁判机构、节令鼓教练资格认证等相应机制。机制的完善促进了一些年轻人以此为业,最终形成了一个成熟的节令鼓产业。

不少鼓手长期接受鼓乐的潜移默化,毕业后走上了艺术之路,或选修与表演艺术相关的专业,或成立专业鼓队以教学、商演或鼓艺表演为业。成立于1997年的手集团是马来西亚首支节令鼓团,其他专业鼓团有石城鼓团、人人人鼓剧场、新山鼓队、灵魂震动、大众鼓艺、觉奏感、撼重奏鼓艺坊、响艺城等。新加坡首支专业的节令鼓队是成立于2004年的“惊鼓人”。2014年,中国也成立了首支专业节令鼓队“潮響鼓社”。

节令鼓在马来西亚已成为华人增进集体记忆、身份认同与凝聚力的重要媒介之一。这个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创新形貌和生命的节令鼓,以其“东方摇滚”的魅力,同样吸引了西方年轻人。究其原因,其具有的音乐性、运动性、艺术性、创意性与包容性,是打动年轻人,让他们产生传播的内在驱动力的重要因素。

节令鼓以鼓乐节奏和组合展现节气和时令的内涵,加上队形演绎的无穷变化及其他表演形式,形成一种视觉与声乐兼具的艺术。节令鼓并没有固定的鼓谱,只有较为简单的花式打法,不同的鼓队可以为每个节令创造不同的鼓点节奏与阵形,创作属于自己的鼓谱及作品,一些鼓团甚至会在演绎中配上舞蹈、舞龙、舞旗等文化元素,只要创作者和鼓手们没有乖离以鼓作为打击乐器的本质,创始人陈再藩认为这些尝试都是可以接受的。马来西亚华人舒庆祥提出:“二十四节令鼓的表演以其随意性见称,表演者可任意发挥,也正是这样的‘随意性’造就了二十四节令鼓在海外华人社会惊人的传播速度。”

“随意性”赋予鼓手很大的创意空间,铿锵有力的节奏感加上丰富的肢体表现,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尤其是它的包容性特质,使得每一个节令鼓表演都具有独特性与地域性。比如马来西亚的表演融合了中国、印度、马来西亚、西方音乐四种元素。大胆吸纳、兼容不同时代与地域的文化元素,让它更有可观性。

节令鼓雄浑而恢宏的气势,非常适合在各种节庆上表演,比如2005年,华侨大学的节令鼓队不仅在炎帝陵百龙祭始祖大典上擂响,还参与了2008年迎接奥运火炬的演出等活动;2012年,英国利物浦大学节令鼓团于伦敦奥运火炬传递利物浦站的庆典上演出。这正是陈再藩和陈徽崇始创的目的——作为过节的一项仪式。这种适合大场面的演奏,让节令鼓具备商演的潜质,为专业鼓团的形成提供了支持条件,成为节令鼓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基于传统文化创造的节令鼓,被喻为“文化发明”,反映了文化遗产的无限潜能。从节令鼓的例子可以看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时代共进,人民共享”是至关重要的原因。节令鼓从开始的横向传播(社会传播),到后来的纵向收获(文化产业),呈现出首先从情感价值出发,进而推展到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递进效应。如果缺乏持续的内在驱动力,缺乏与人精神情感需求的紧密连接,其传播将如昙花一现,很快遁隐消失。由此可见,内在驱动力对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更是自下而上构建文化认同的必要条件。

“马来西亚没有春夏秋冬,却能创立二十四节令鼓,是因为中华文化像蒲公英能飘到任何地方”,从陈再藩诗一般的感悟中,可以看到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还有节令鼓在构建集体记忆、民族认同、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媒介价值。海外华人通过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用自己的方式阐释了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对当代生活的理解、对人类情感的尊重,使节令鼓得到了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人群的参与和认可,让遗产重归人民,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共鸣。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55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