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陈丽琼先生还是1981年在四川大学读书时,她给考古专业开了一门《中国陶瓷史》,时间一月有余,其间还带同学们前往彭州参观古窑遗址,我虽学的是历史,却喜美术考古,这次学习让我有幸“碰瓷”。两年后就职于重庆师范学院的我收到了先生的一封信,她兴奋地告知南岸涂山窑的发掘概况,并邀我前往参观。由此,先生的“治瓷者”形象进一步印入了我的脑海。
沧桑历后当益壮
陈丽琼先生的治瓷之路约始于1952年。当时国家急需具有专业学术与技能的人员,鼓励部分高中生提前一学期毕业,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培养,学制为两年。先生由此考入了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图书博物馆专业,该专业由西南文教部委托开办,教师队伍中聚集了孙海波、秦学圣等著名学者,课程包括古器物学、古文字学、人类学、民族志、博物馆学、陈列设计等。第二年下学期,同学们被安排到西南博物院(重庆市博物馆前身)实习,在这里先生得到了徐仲舒、冯汉骥、邓少琴诸先生的教诲,也赢得了博物院英俊潇洒、学识丰富的年轻辅导老师董其祥的心。
1954年7月先生毕业,先是供职于云南省博物馆,1957年夏又因照顾夫妻关系调至重庆市博物馆(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并在此工作直至退休。其间,先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祖国的文博事业,经常无暇顾及家庭,有的是早出晚归的田野发掘、有的是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同时还坚强地承受了丈夫董其祥英年早逝之痛和政治旋涡的无妄之灾……终于,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人世沧桑后,一个出自四川富顺仙市镇的大家闺秀,蝶化为成就非凡的陶瓷考古名家。
先生学养丰厚,获誉颇多。她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重庆文史馆馆员、九三学社社员,曾任重庆恒升拍卖公司高级顾问、重庆师范大学文博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物科技评估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文史书画研究会理事。先生的著述曾分获四川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重庆市第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先生胸襟开阔,具有国际视野。她认真研究流失海外的中国古陶瓷,关注国际古陶瓷交流动态。2004年先生应邀赴英访问,悉心考察了大英博物馆、大威德基金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藏的中国瓷器,其中特别关注大英博物馆藏的邛窑瓷器,为之后的专著《邛窑系古陶瓷文化新释》收集资料;次年,先生又应佳仕得拍卖公司邀请,赴美国纽约公司访问和交流,并考察了大都会等博物馆的瓷器收藏。在两次考察中,先生致力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与同行进行了广泛交流,其丰富学识、矍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
先生知恩图报,因而手留余香。先生乐于奉献,曾于2007年、2016年先后两次捐赠藏书共266册给重庆市考古所(现重庆市考古研究院),其中不乏珍本;2019年先生又向南通大学捐赠了包含历史考古瓷器类书籍2000余册,古代瓷器110件,仿古瓷器60件,历代瓷器标本涵盖44个窑口共计3951片,并在她87岁高龄时受聘为该校客座教授。
历经人世沧桑后依旧老当益壮的先生,活在当下、活得潇洒,正可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阅瓷无数成佳作
毕业伊始,先生主要在博物馆从事文物登记编目及文物调查、考古工作。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中,她勤奋自律,每有所得便笔耕不辍,日积月累留下洋洋大观的著述。据自传《陈丽琼》(2019)所录,其所撰“墓葬、钱币及其它论著”有12篇,跨时20世纪50至90年代;而“古陶瓷论著”及“古陶瓷专著”50篇(部)则覆盖到2010年。直到2021年、2022年,还先后出版了专著《邛窑系古陶瓷文化新释》与《长江上游黑釉瓷之韵》。
先生的著述倾心于四川古代陶瓷研究,且与宋代重庆涂山窑结缘甚深。1975年先生参与了编撰《四川古陶瓷史》的工作,在该书的编撰过程中,先生执着于对涂山窑线索的不懈追踪,她从四川大学教授童恩正处找到了美国人葛维汉撰写的重庆涂山窑黑釉瓷窑英文调查报告(1938年);她请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先生到黄桷垭实地勘查窑址群(1980年),确定其宋代黑瓷窑身份;她在得见涂山湖底众多黑瓷片(1982年)后,下定了亲自发掘研究的决心;她专程赴国家文物局申请重庆涂山窑的发掘经费(1983年),并力争到先后9万余元的专款。1982年,由董其祥先生最早提出“涂山窑”的概念,该命名成了后来学术界的共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通过先生与邓长新、林必忠、袁钧、董小陈等同事的辛勤工作,涂山窑发掘取得很大成功,发现了闻名于世的“曜变纹”瓷片和窑炉、淘泥池等遗迹。他们的成绩被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先后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重庆日报》《四川日报》《羊城晚报》也分别做了介绍。1985年先生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中国古陶瓷科技国际研讨会”,会上她名为《宋代重庆涂山窑的装饰艺术研究——兼论“曜变纹”》的报告,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重庆涂山窑》一书称“在大量考古工作的基础上,陈丽琼先生对涂山窑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涂山窑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2014年,在南岸区政协主编的《休闲南岸》一书中,先生获得该区“名人”殊荣。
先生的古陶瓷研究中涉及重庆涂窑的著述包括:《古代陶瓷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三峡与中国瓷器》(与董小陈合作,重庆出版社,2010年)、《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西南卷》(担任主编,河北美术出版社,2019年)。论文《试谈四川古代瓷器的发展及工艺》(《四川省史学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重庆市涂山宋代瓷窑试掘报告》(《考古》1986年10期)、《宋代重庆涂山窑装饰艺术研究》(《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重庆陶瓷考古新收获》(重庆文化通讯出版,1986年)、《重庆南岸涂山宋代瓷器》(《重庆南岸文史资料》1989年第4辑)、《四川唐宋时代陶瓷窑炉与装烧工艺特点》(《89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论文集》,上海古陶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重庆涂山窑小湾瓷窑发掘报告》(《四川考古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三峡地区出土的唐宋茶具》(《长江文明》第一辑,重庆出版社,2008年)、《重庆涂山窑的虹彩与曜变纹》(《东方收藏》2010年4期)、《重庆涂山窑系钧釉瓷》(与董小陈合作《宋窑文化专辑》,重庆市南岸区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之二,2011年)、《宋代时期重庆的瓷器》(《中国地域文化·重庆卷》,中华书局,2014年)等等。以上著述无疑奠定了先生涂山窑资深专家的地位。
这些著述中,又以《古代陶瓷研究》《三峡与中国瓷器》《邛窑系古陶瓷文化新释》《长江上游黑釉瓷之韵》对古陶瓷的研究颇为深入。
《古代陶瓷研究》研究包括:重庆、四川汉代陶俑艺术;试谈重庆、四川的古贸易瓷;浅谈耀窑黑釉瓷与重庆、四川黑釉瓷的关系;重庆、四川唐宋时代陶瓷窑炉与装烧工艺特点;近十年重庆、四川陶瓷考古新收获;重庆市涂山宋代瓷窑试掘报告;重庆涂山窑小湾瓷窑发掘报告;宋代涂山窑装饰艺术研究;重庆市荣昌窑藏瓷器;邛窑古陶瓷研究;彭州窑的纹饰与内涵;乐山市古窑址调查;重庆、四川古代瓷窑调查表;中国瓷器中佛教艺术题材的摩羯纹;历代青瓷的造型与纹饰等章节。该书可视为先生对此前四川、重庆古陶瓷研究的集合。
《三峡与中国瓷器》包括上、下两篇,上篇“长江三峡出土的历代瓷器研究”所述含三峡出土的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瓷器,三峡与涪江出土的宋元瓷器,三峡出土的元、明青花瓷器。下篇“长江瓷(窑)系研究”,包括了浙江德清原始青瓷窑址调查收获、邛窑古陶瓷发展概述、再论邛窑外销陶瓷、三峡地区出土的唐宋瓷器与茶文化、达州窑的调查及其与耀州窑的关系、重庆市巴县宋代清溪瓷窑址、略论元初首选景德镇设“浮梁瓷局”、建水窑址调查与探讨、论靖江藩王墓出土的青花摩羯纹梅瓶、三峡水路交通与瓷器贸易等。文末亦附录“中国瓷器发展概览”。该书可谓先生对三峡地区历史时期出土瓷器和国内部分著名窑址的专门研究。
《邛窑系古陶瓷文化新释》“上篇”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邛窑的发现与研究、邛窑系的发展概要共三章九节。“下篇”含传承文化创新艺术、丝绸之路融合中西文化共两章十三节。“附录”则为著名学者研究邛窑古陶瓷的有关著作与贡献简述。该书既是作者对邛窑长期研究的总结,又是对学界相关研究的悉心梳理。耿宝昌先生称该书“全面回顾了邛窑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对邛窑系的传承发展和文化艺术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为邛窑研究者与爱好者提供了一些新资料。”(书序)同年12月17日,该书出版座谈会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会上成渝两地文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邛窑的前世今生及未来。
《长江上游黑釉瓷之韵》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黑釉瓷发展历程。2.上篇“长江上游川渝辖区黑釉瓷概述”含两个部分:(1)重庆辖区黑釉瓷特点: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涂山窑;传承与创新的清溪窑;涂山窑系的沙岚垭窑;绮丽蓝兔毫纹的昌州窑;印花工艺优美的合州窑;黑釉白釉合烧的黄门窑。(2)四川辖区黑釉瓷的亮点:悠久神奇绚丽的西坝窑;融南北瓷文化的达州窑;传承创新发展的金凤窑;简朴盛产的青神坛罐窑;融南北精华奇葩绽放的广元窑。 3.下篇“黑釉瓷文化研究”,包含宋代涂山窑装饰艺术浅谈;试谈耀州窑与川渝黑釉瓷的影响;试论重庆、四川的古外销贸易瓷;曜变纹的研究;浅谈油滴、兔毫、鹧鸪斑、玳瑁、窑变纹的形成;两宋诗词咏瓷茶盏摘录等。该书主要着眼于对长江上游地区黑釉瓷的梳理与研究。
先生的大作用心良苦,可谓“十年磨剑”。诸书立足川渝、特色独具,越往后研究越广、体会也越深,凝聚了陈老师与其儿子们两代文博人的心血。
倾心育人传薪火
先生教书育人堪称为人师表。以文博为事业的她,除了对本单位年轻人悉心地传帮带,还常常利用周末帮助其他爱好者。数十年来先生通过课堂教学、指导研究生、学术讲座、家庭课堂等多种方式,培养了不少人才。
先生在四川大学授课是1981年孟夏,应该校历史系邀请为78级考古专业讲授《中国陶瓷史》,历时一月有余,甚受学生欢迎。为此,史学泰斗徐仲舒教授亲自设宴致谢。
先生从2004-2006年被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聘为硕士生导师,前后有三届、共5位同学在其指导下进行了古陶瓷研究,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为他们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先生于2018年1月为南通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做了题为“明清瓷器文化对世界瓷文化的传播与互动”的讲座,受到了热烈欢迎。并于2019年受聘为该校客座教授。
先生的弟子还包括不少对古陶瓷感兴趣的社会人士,其学生除文博界、高校外,还不乏公务员、医生等。退休后,先生常于周末在自己家里义务为大家开课,虽然学生来路不同、年龄相异,她都一视同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先生的家庭课堂永远是热闹的,除了老师讲授外,还让同学们面对实物讨论,该方法使大家收获良多。在先生家上课,往往还是老师管饭,说是为了“不耽误学习”。于是,同学们对家庭课堂的记忆便不只是知识,还有美味。
时至今日,90后的陈丽琼先生依旧精力充沛、红光满面、仪态优雅,身心状态令人赞叹。我寻思,在追求事业卓越的路上,能真正达到大成的往往只有少数,先生无疑是我国“治瓷”路上的佼佼者;其于人生境界、于工作态度、于教书育人、于事业成就,都是我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