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山西省公安厅将追缴文物“晋公盘”移交给山西省文物局并交由山西博物院收藏。2022年11月,“盘之典——商周青铜盘特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展览精选国内6家文物收藏机构的20件商代至战国时期的精美青铜盘及相关文物,以晋公盘为展示重点,通过三个单元呈现青铜盘的实用功能与礼制意义,深入剖析晋式青铜盘的先进铸造工艺,进而阐释青铜文明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阐释文物内涵 做好展览内容铺垫
第一单元“盘之制”,追溯青铜盘的起源、形制、功能与组合的演变,是展览的导入部分。青铜盘来源于陶盘,甲骨文中,盘的最初字形是“ ”(凡),就是一个盘的侧面,跟早期青铜盘的形状很相似。考古发现很多盘都装饰有蟠龙、鱼、乌龟、水鸟等动物形象。比如在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盘就装饰有一条盘曲的龙的形象。古人认为,龙能潜水,鱼、乌龟、水鸟等或是水生动物,或依水而生,研究判断,盘在早期与水有着直接的联系,应该就是盛水器。
随着时代发展,盘被赋予了一定的礼仪性质。西周时期,青铜盘内底变得平整且面积较大,铭文字数往往较多,文献中有“铭之盘盂”之称。古人常把铸器缘由、祖先功业等重要内容记载到盘上,以昭后世。展览把出土于山西绛县横水墓地的霸姬盘在这一部分作重点展示。霸姬盘铸有铭文153字,是山西出土长篇铭文的代表性器物。其铭文讲述霸姬向穆公诉讼“气”未遵守穆公命令一事,揭示了西周时期誓仪的流程。这篇铭文类似于法律文件的公布,让后人对古代诉讼程序有了清晰了解。
此外,“盉匜之变”“洁净之祀”也是这一单元讲述的重点。西周早期,盘、盉组合使用;西周中期,盘、匜组合开始出现,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最为流行。它们的组合使用方法很简单,贵族们参加祭祀、宴会时,用盉或匜浇水洗手,用盘来承接剩水,水倒掉之后还有专人为其递毛巾净手,这是贵族生活的一个细节,也是整个“洁净之祀”的开始。盥洗即洗涤尘污,保持身体清洁卫生,既能够预防疾病侵袭,又在社交活动中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后来“盥洗自洁”引申为修治自身道德之意。在整个先秦时期,盥洗是贵族阶层重大礼仪活动中的必备环节,尤其祭祀时表达祭祀者对祖先和神明的诚信和敬意。
重视文物展陈逻辑 突出科研成果展示
第二单元“盘之艺”,通过现代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详细介绍以晋公盘、子仲姜盘和晋叔友父盘为代表的晋式青铜盘的铸造工艺,这是展览的重点部分。三件晋国重器之间有着多方面的内在逻辑。第一个逻辑是其时代和铸造工艺的逻辑。西周时期的晋叔友父盘在传统圈足盘下加了三个立人作为足,而春秋时期的子仲姜盘去掉底部的三只虎就是早期的圈足盘,发展到晋公盘,不再需要圈足,而是装饰了三个跽坐的小人。看似细微的变化,实则反映了山西地区青铜盘器形的重要发展历程。
第二个逻辑是器身装饰动物的逻辑。三件盘内装饰的蛙、鱼、龟、水鸟等动物,大多都是晋式青铜器独有的装饰。通过现代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能够清晰地看到其装饰工艺、铸造技术是一脉相承的。晋公盘是公安机关从境外追缴回来的,子仲姜盘是香港企业家捐献的,而晋叔友父盘则是晋侯墓地出土的,三件盘的出处和流传经历不尽相同。展览对侯马出土的动物形陶范做了重点展示。这些陶范上有非常精彩的动物形象,包括水鸟、蛙、鱼等,它们同上述三件盘上的动物形象极其相似,且时代基本吻合,这说明当时山西铸造这些器物的工艺和技术是非常成熟的。这三件盘是晋式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典型代表,三件盘就是一个时代的发展史,也是山西铸造工艺的发展史。
第三个逻辑是学术研究的逻辑。晋公盘虽已遗失,但晚清就对其长篇铭文进行了记录和研究,所以,在晋公盘发现之前,学者对其铭文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其后,经过多年考古积累,学者们从考古类型学角度围绕晋公盘展开激烈讨论。到了现代,运用X光-CT断层扫描技术,从铸造工艺角度对晋公盘进行研究分析,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说,通过一代代学者的不断努力,加上科学技术的推动,对古代青铜盘铸造工艺的认识在进步,学术水平也在进步。
还原文物使用场景 全面升华展览主题
第三单元是对前两个单元的总结和升华,用盘和匜代替历史中的主角。通过还原古代贵族举行“沃盥之礼”的场景,来阐释盘在先秦时期更深层次的礼制意义。展览聚焦晋文公的一个历史典故——奉匜沃盥。文公在流亡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作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怀嬴侍奉重耳洗手,依照仪节,洗手后,重耳应接过怀嬴递给他的盥巾来擦拭双手,但重耳反而以湿手“挥之”,让怀嬴走开。怀嬴认为重耳轻慢于己,乃“非礼”之举。在被怀嬴怒斥后,重耳自知失礼,遂脱掉上衣谢罪,从而平息了矛盾。重耳以不遵守“沃盥之礼”来表达对政治婚姻的不屑,怀嬴则以秦宗室女的身份,有礼有节地进行了回应。双方借“沃盥之礼”都表达了自我内心的情感,这个典故很好地诠释了盥洗礼仪的重要性,其意义已远超洁净本身。
为进一步阐释盘作为陪嫁媵器的礼制意义,在这一单元,展览还设置了“王女于归”“宜尔家室”两个展示亮点。芮伯作王姊盉和芮伯作王姊盘出土于绛县横水倗国墓地,其上有铭文:芮伯拜稽首,敢作王姊盘(盉),其眔倗伯万年,用相王逆舟。“王姊”是周王的姐姐,王姊要嫁予倗伯,芮伯则代替王行使父亲的角色。这两件器物是芮伯代王嫁女的历史证物,应为王姊的陪嫁媵器。西周时期,周王嫁女,按照周礼,须由同姓诸侯代替周王行使父亲的角色,为其女主婚,目的是维护周王的尊严,避免其降低等级,同时也要使诸侯得到应有的尊重。
合理设置展览“漏洞” 探索展览延伸价值
一个成功的展览必然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可以可昙花一现。为了让观众在参观展览后有新的思考和启发,展览故意设置了一个“漏洞”。
比如,晋公盘来自公安机关追缴,许多学者因其“铭文字体特殊”“器物形制不合”“铭文韵读有疏”等问题对其真伪有所怀疑。展览试图从传统金石学研究的奠基,近代考古学取得的突破,以及现代科技的助力等方面,谨慎说明晋公盘作为一件历史文物的可靠性。展览能否补上这个“漏洞”、观众认不认可这个结论,需要文物爱好者和研究者在今后的不断探索中取得新突破。这就是“漏洞”设置的价值,也是文物的价值,更是展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