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国书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最中国”的国粹艺术,它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见证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蕴含着中国的人生观、哲学观和美学观。弘扬中国书法,对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扩大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翰墨书香显芳华——“大漠孤烟·王振坤个人书法回顾展”
2022年7月22日,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海省文物局主办,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书法家协会、青海省马佳肴民族文化博物馆承办,西宁市书法家协会协办的“大漠孤烟·王振坤个人书法回顾展”在青海省马佳肴民族文化博物馆正式展出。此次展出的作品,均选自《大漠孤烟·王振坤书法诗文集》。展览共分临摹与原创两个部分,共计展出二百八十幅书法作品,均为老先生的毕生之作。第一部分的临摹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争座位帖》等,既保持了原帖的章法结构,又有二度创作的独到见解。第二部分的原创作品中,鲁迅的《自嘲》以其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笔法,将旷世名言跃然纸上,既充满着阳刚之气,又不乏阴柔之美。王振坤先生为自己的作品撷取“大漠”之立意,或许是将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历程转嫁于作品之上的一种诠释,又或者是体现书法作品苍茫辽远的意象;而“孤烟”又是如此生动地点燃了一缕希望和心愿,那般执着地守望着初心,坚定不移地在书法“物象写意”的理论中求索探究。通过多年的实践,凝练“通变是一切艺术的生命线”和“技法塑造物象,精神塑造意象”的理论成果,这不仅是老先生对人与自然的敬畏和体悟,更是以其独具一格的“大漠书风”折射出八十春秋的笔墨情怀,无不表达着对这方高天厚土最为真挚、淳厚的情感寄托,无不歌颂着青海人以跋涉者、求索者的坚韧和勇气,创造的新时代高原精神。
通观先生的书法作品,没有时人所追捧的所谓搏人眼球的表演,也没有刻意去打造什么视觉冲击力之类的喧闹,更没有跟风入俗的媚态,杜绝了一切表面与肤浅,只是潜心地深入经典、扎根传统。作品纸张一律静素,鲜有浓重装饰的用纸,形式多为传统斗方、联对、立轴、中堂、四条、六条、八条屏,横幅及小品。尽力将对经典的理解合理地阐释出来,温和地呈现在观者的眼前。细细观之,老先生从唐以上意追魏晋,再溯源金文,甚或对甲骨文的探寻也颇有心得;可见对书法艺术的表达,是一个追求根本的态度,追根溯源,用心良苦。这种对待书法艺术的学习和实践精神,可以说是一盏明灯,提醒我们不要在浮华的世俗前迷失学习书法的初心。观展时,在王振坤先生带领下,与会嘉宾在每幅作品前驻足观赏、品读,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如果详细的讲解,没有传统文化及书法史的知识积淀,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学习,是有一定阻障的,很难深入堂奥。
将书法艺术衍生教育,更好地传承与创新
目前书法课程已列入大学教程,要提高学生的书法艺术,必须从对青少年的教育入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技巧的同时,提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责任感。特别是在书法基本功的培养上,强化青少年的认识,不仅要使他们掌握好传统的书法技能,还要让他们明白中国的书法艺术的深层含义,从而培养他们对中国书法的热爱和认同,为他们今后的继承和革新书法的创作奠定坚实的根基,从而使中国的书法的精神和内涵更加深入人心,这样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也能促进年轻人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在“大漠孤烟·王振坤个人书法回顾展”开展之际,同期举办了“2022——大漠孤烟·王振坤书法作品赏析会和座谈会”“喜迎二十大,传承国粹经典”主题座谈会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及广大书法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前来参加。会上,大家侃侃而谈,共同探讨书法艺术的真谛,一是以临摹书法家的作品为手段,夯实基本功。二是守正创新,书法的文字内容多出自经史子集。“言,心声也;书,心话也”“会古通今,极虑专精”,这些文词都是中国精神的结晶。要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作为修炼身心、教化人心的重要内容,将中国精神融入书法艺术中,从而促进中国传统的书法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健全馆藏体系,为明天收藏今天
2022年10月11日,“艺海同行,爱心礼赞——王振坤个人书法作品捐赠仪式”在青海省博物馆举行。仪式上王振坤先生向青海省博物馆、青海省马佳肴民族文化博物馆,共计捐赠64幅94件个人精品力作,其中省博物馆88件,马佳肴民族文化博物馆6件。捐赠的作品涵盖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共计五大类,其中《天轨若为九》《大慈念一切》《无》《人走万里为寻梦》等皆为经典佳作。此次王振坤老先生的大爱之举,彰显了省垣老一辈艺术家心系国家、关心社会,用艺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政治自觉、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尚追求和精神品质。期间,省博馆长王进先向捐赠人王振坤先生表示了感谢,并向捐赠人王振坤先生颁发了收藏证书。
中国书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基于汉字衍生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传承着华夏文明,也承载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具有“文化中枢”的定位,是一座城市的窗口,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为了今天珍藏昨天,为了明天收藏今天。青海省博物馆在扩大文物收藏渠道,创新文物收藏形式,健全馆藏文物体系,加强社会宣传力度,积极策划收藏活动等方面做出了全新的尝试。2022年以来,不断完善藏品的收藏规范,前期评估、来源、所有权的合法性,收藏证书、捐赠品及入藏的填报入账等,使藏品收藏工作走上了更加规范和科学的轨道。不仅丰富了馆藏种类和数量,同时为展览展示、社会教育、学术研究等相关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使藏品发挥更大的价值和教育作用,也为博物馆联合社会力量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活新动能。
同时,青海省博物馆充分发挥在文化传承中的“中枢”地位及省内文博行业龙头作用,构建与青海博物馆联盟各成员单位的长效联动机制,秉持加强合作、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以团结、务实、创新、协作、开放、共享的精神多次联合办展,不仅丰富了全省广大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通过实践实现了联盟单位馆藏资源共享的效果,并从中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基层文博单位展示地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强化了博物馆联盟的作用,让博物馆成为传播全省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主阵地,为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价值,进一步开启“以文化赋能,凝聚博物馆力量”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