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物馆文创产品频频“出圈”,博物馆镇馆之宝变身文创圈的“顶流”,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但博物馆文创产品受欢迎的同时也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堪忧、价格偏高等争议。因此在欣喜于博物馆文创热之余也仍然需要进行“冷观察”,以推动博物馆文创健康持续发展。
入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政府政策的外力推动下,博物馆“入圈”文创产业,实现了博物馆文物与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博物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对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提出诸多鼓励政策。
在博物馆的内力驱动上,博物馆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与发掘也进一步推动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文创产品开发能够促进博物馆整体发展,传播博物馆文化,增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馆藏文物活起来”的有效举措。
出圈:以“文”为本多元开发
博物馆“入圈”文创产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博物馆文创究竟蕴藏着哪些“出圈”密码?最重要的是博物馆坚持 “以文为本、多元开发”原则,在文创产品打造过程中始终秉持“文是根本、创是生命”的理念,深挖馆藏文物内涵,以多元开发模式打造博物馆特色文创产品。
第一,打造美且实用的文创产品。从敦煌研究院的“月影奔鹿磨砂杯”,到湖北省博物馆基于吴王夫差剑开发的系列首饰,再到备受关注的故宫口红,博物馆文创均以较强的实用性与较高的美学价值频频“刷屏”。这样的文创产品是博物馆践行“艺术生活化”,推动“生活艺术化”的理念载体。
第二,打造古今融合的文创产品。苏州博物馆的爆款文创产品“文徵明手植紫藤种子”,采摘自文徵明亲手所植紫藤。文藤种子历经百年,在全国各地发芽生长,使得这一文创产品拥有了穿越古今、延续文脉的独特生命力。
第三,打造结合当下的文创产品。近些年,博物馆越来越关注社会热点,适时结合馆藏文物设计贴合当下的文创产品。甘肃省博物馆以国宝级文物铜奔马为原型设计出的“马踏飞燕”(飞燕谐音肺炎)玩偶,贴合之前“绿码出行”的寓意,形成“一马难求”的火热现象。
第四,打造观众参与的文创产品。敦煌研究院与互联网科技公司腾讯发起的“敦煌诗巾”项目,将敦煌藻井的概念延续到丝巾上。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创作丝巾图案并自动生成三行诗,一键定制自己创作的丝巾。这样的模式既深度发掘了文物内涵,又满足了观众对文创产品个性化的需求,实现了沉浸式互动体验。
扩圈:多种途径持续发展
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出圈”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问题。如何持续“扩圈”,以实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在于处理好博物馆能否盈利与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动力的问题。
第一,通过政策调动文创开发积极性。2021年《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对增加文化文物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奖励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营管理人员,减免文创相关企业税收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从政策上为解决发展动力,激发博物馆工作人员积极性提供指引。未来就是如何真正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第二,通过IP授权激发多元模式。博物馆IP授权,让博物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为时下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积极赋能,为消费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径。有序开放文物资源信息,合理开展文物资源授权使用工作,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文物“活起来”,打通文物行业联通社会的道路,引导社会各种要素、多方力量的有序参与。但在IP授权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博物馆IP属于博物馆所有还是全民所有,IP授权所存在的法律风险不明晰等问题。这些问题还需博物馆界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第三,通过“三权分置”解决运营难题。2021年《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的“在不改变藏品权属、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经批准可以探索开展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分置改革试点”的“三权分置”也不失为解决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和营销问题的新方法。开放运营权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管理,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动力。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在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忘博物馆初心,坚持非营利性属性。同时应深挖文物内涵,在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警惕被“流量”带着跑。唯有如此,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才能持续“扩圈”,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