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指导,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共同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支持的“一木了然·宋式木作文化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木材、工具、宋代建筑模型、书籍、手绘稿、出土文物、宋式家具等77件/套展品,全景展示宋式木作的精彩。
种下一颗种子
2021年8月召开的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指出,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文化标识,要求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弘扬宋韵文化,讲好宋韵故事,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责任和担当。
如何发挥专题馆特色来弘扬宋韵文化?杭州工美选择以宋代建筑作为呈现宋韵的主要形态。宋代是中国古代木作的大发展大转型时期,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形成了重要的“宋式”木作文化。木头及其背后的故事,可以讲述的内容有很多,但如今青少年往往熟悉乐高积木,却鲜少了解榫卯、斗拱等优秀传统工艺。杭州工美选择从建筑角度策划一场宋式木作文化展,希望能在年轻人心里种下一颗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振兴传统手工艺,坚定文化自信。
敢为无米之炊
说起木头,每个人都很熟悉。木充盈着人们的日常用语与生活空间,平时交流中常说的搭结构、建框架、打基础、栋梁、关键、门槛、偷梁换柱、入木三分、墙倒屋不塌等词语,接触的桌、椅、门、床等,这些都与木有关。《黄帝内经》记载说:“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从8000年前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器,7000年前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建筑构件,5000年前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独木舟等得知,中国人早就与木结下不解之缘。但做一场宋代木作的展览,不禁要自问:什么是木作,木作文化展是一个什么展?
人们把木构建筑加工制作等与木相关的行业统称木作。木作有大、小之分,大木作专指木构架建筑中承重构件的制作、组合和安装,小木作则概指木制家具、各类木制器用以及建筑装修装饰等。木作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关系着历史、科技、政治、文化、美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所以,木作文化展定位是科普与文化艺术范畴的展览。
那么,木作文化展展什么?一般来说,展品应该是宋代的木质的相关器物,如木家具、木构件及其他木器。但是,一方面,宋代木构建筑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且体量大,几无在展厅展出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杭州工美的自身定位及馆藏资源,没有相关合适展品可供展出。展品组织一时陷入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另外,通过大量阅读有关宋辽金时代的考古报告、简报以及相关论著,了解到10~13世纪的木质器物存世稀少,且明器家具居多,加之文物保护安全需要,未有适合的宋代木器借展资源。
2022年2月,展品组织迎来了转机。了解到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在保国寺大殿保护研究、传统木构营造技艺传承等方面有许多成果,杭州工美展览项目组成员前去寻求合作,双方达成合作办展、共同策展意向,共唱杭甬宋韵“双城记”。与此同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意借展兰若寺宋墓出土仿木建筑构件,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同意借展杭州劝业里遗址出土南宋临安城木质引水管。
家具是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宋代家具实物存世稀少,杭州工美决定参照宋画复原家具。在征求宋代家具研究专家意见基础上,确定了拟复原的家具清单,并确定了“物美价廉外观形似、使用本地木材、传统榫卯工艺制作”的复原三原则。经过一番努力,赶在开展前把家具复原制作了出来。
解构宋式木作
宋式木作文化展怎么展?即如何确立展览的主题立意、内容架构和叙事逻辑。一切由“宋”字开始。“宋,居也。从宀从木。”“宀”似房子的屋顶,“木”字即木头,又可分为“十”及“人”两部分,“十”犹如房子的梁架,“人”即居住在房子里的人。用木头造房子的过程和结果,即是木作。宋式木作文化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展览围绕“宋”字,以木作文化视角,通过木缘、木构、木器三部分,展现宋式木作的匠心之韵,体悟造物哲学与精神价值。
序厅,木制的“宋”字悬于正中,字形与倒影相映成趣。在入口两侧墙上,悬挂11幅各种宋代木构建筑图样,这些图样与展览主题紧密呼应。同时,入口另一整面墙上,摘录古今中外名家关于宋代经济、制度、文化、科技、美学等多角度评论,宋式木作何以发展兴盛,一目了然。
展览第一部分为“木缘”。从材美、器利到制善等方面,讲述宋时木作的常用木材、主要工具及《营造法式》模数制等内容,在浓浓木香的空间,观众可以观木纹、闻木香,多感官感知木材,认识木作工具对于木作发展的推动作用,了解宋代建筑行业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以及“以材为祖”模数制的智慧。展示杉木、杨木、桐木、杏木、楠木、榆木等宋式木作常用木材,按照实际尺寸复原出《营造法式》中的八等材,具体直观。
第二部分为“木构”。柱、梁、斗、拱、昂……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笔笔生动的勾绘,共同展现了木作的诗情画意和灵动艺术。从斗栱运用、结构体系及榫卯技艺等角度,介绍斗栱、构架及榫卯、攒框等营造技艺,并展示宋式七铺作、应县木塔、晋祠圣母殿、初祖庵大殿、德寿宫正殿、保国寺大殿等模型,以及兰若寺宋墓仿木建筑构件、南宋临安城木质引水管、梁思成手绘稿复制品等。采用手绘稿图示、模型标示、影像讲述、多媒体互动游戏等多种方式,便于观众能够直观地了解斗栱、榫卯等构件,领略传统木构营造精妙技艺。同时,采用“慢直播”方式,打破展厅空间边界,观众可以实时欣赏保国寺大殿千年木构风采。
第三部分为“木器”。随着木构建筑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起居方式由席地坐向垂足坐转变,高型家具快速发展起来。宋代是中国古代家具最重要的转型期,高型家具已经普及和使用,完成了从低型家具到高型家具的根本性变革。家具是木构建筑的缩影,建筑的结构、工艺等都在家具上得以运用。宋代确立了以框架结构为基本形式,注重椅桌等组合配置,陈设布局与日常起居相适应。宋式家具注重实用,简约美观,是明式家具之源,在造型、结构、装饰、风格等方面对明式家具影响深远。展览展示复原的学士椅、交椅、圈椅、榻、屏风、画案、琴桌、香几、圆墩等宋式家具,多方面展示宋式木器的匠心和审美。
北宋理学家邵雍言曾道:“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气吐胸中,充塞宇宙”。取材、择地、营造、起居,人们在木头构建的空间里生产生活。不管是木建筑,还是木家具,都是人与空间的关系。通过宋人生活空间营造布置,沉浸式感受宋代木作之美。
展览特色亮点
此次展览依托宋代建筑史、宋式家具史及宋代考古等研究成果和学术基础,从“宋”字切入,以木作文化为线,串联起建筑与家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构建了完整的叙事逻辑。叙事策略多元,展陈形式丰富,用通俗易懂直观的方式展现晦涩难懂、复杂的古代建筑和家具知识。
木作元素充盈展厅。序厅大大的木质“宋”字,榫卯解构设计的“一木了然”展标,原生态的各种木材,飘满展厅的木香,杉木搭建的装置梁架,耳熟能详的宋构模型,宋画里复原走出的家具,沉浸式宋人家居生活空间……实物、模型、动画、图像、场景等,处处体现木作元素。
“慢直播”打破展厅空间边界。展览打破了展厅的物理空间,尝试采用时下较流行而博物馆展览中使用尚少的“慢直播”方式。展厅里设置三个直播屏,镜头分别对准保国寺的山门、大殿、藻井,通过“慢直播”实时传输保国寺现场画面。通过多元空间、时空联动的讲述,营造身临其境的观展氛围,观众可以更好地欣赏宋代木构的精彩。
博物馆古建筑展览新模式。展览实现古建筑异地展示,从木材、工具、构架等多角度解构展示古建筑。家具是建筑的缩影,二者关系密切。展览贯通建筑与家具叙事线,全方位展示木作文化精彩,为古代建筑文化类展览提供新的模式和参考。
展览参观者还可以体验巧解鲁班锁、拼装宋式四铺作斗拱积木等小游戏,集章、开中水戏AR交互体验等常规体验活动,学术讲座、制作小板凳、保国寺大殿直播云讲解、保国寺大殿研学等专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