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特展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开展。自2021年10月12日项目组赴北京调研、筛选展品,历时一年有余,展览终于完成筹备,迎接公众检阅。笔者作为展览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将展览背后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为什么选鸟尊
自建院以来,山西博物院围绕一件展品策划的展览并不多。此次是继2017年唐代邓峪石塔回归特展以来,山西博物院第二次举办此类展览,也是山西青铜博物馆开馆以来首次围绕单件文物举办的特展。那么,为什么选择举办鸟尊特展呢?
首先,对于公众来说,鸟尊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国宝。鸟尊造型独特、纹饰华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是中国青铜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是拥有50余万件文物藏品的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据专家考证,鸟尊的主人是第一代晋侯燮父,它代表了晋文化的源头,也成了这片简称为“晋”的土地的文化名片。东周时期,地处中国北方的晋文化与南方的楚文化分别代表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两大区域文化,影响深远。从这个意义上讲,鸟尊不仅代表了800年晋及三晋历史的源头,也象征着黄河流域的灿烂文明,它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熟知。
其次,对于策展者而言,鸟尊是一件饱含着丰满故事的藏品。当出土鸟尊的晋侯墓地114号墓的主人被专家解读为第一代晋侯燮父,这件文物就与史籍中的桐叶封弟、叔虞封唐、唐迁于晋、晋献嘉禾等晋国历史事件建立了联系,就不再是矗立在时光深处的孤独个体,而是“河汾之东方百里”之处一个闪光的晋文化原点。此外,鸟尊曾经历了一场文博工作者和盗墓者的斗争得以幸存,公开展出之后一直争议不断,历时19年曲沃、北京、上海、太原的四地文博人连续接力,最终迎来了其完美合璧。它历经沧桑,它“前世”和“今生”的故事共同书写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国宝传奇。鸟尊身上,承载了文博人的故事,承载了山西的故事,也承载了中国的故事。
最后,鸟尊是一件包含着太多人特殊情感的文物。笔者在山西博物院工作的17个年头里,如果说有哪件文物对我意义非凡,那只能是鸟尊。在宣传岗位的十余年间,笔者曾数次带着媒体采访、拍摄鸟尊,自己也写过很多与之相关的文字。作为晋文化的一件重量级文物,二十多年来文博工作者围绕它开展的研究、保护、展示、利用、宣传工作从未停止。筹备鸟尊特展期间,笔者和同事们又发现了不少关于鸟尊的新资料、新故事。这件职业生涯中幸逢的珍宝,总能带来新的惊喜,也希望通过展览的形式,把所知所感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在山西博物院每一位同事的心里,鸟尊都不只是一件普通藏品,而更像一个精神图腾。
为什么是当下 为什么是这种形式
策划一个以鸟尊为主题的展览并不是第一次被提上日程,之前也曾做过不少前期准备工作。2022年,恰逢晋侯墓地发掘30周年,这一计划终于得以实现。
当鸟尊这样一件文物重器要展示给观众的时候,相信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中,这应该是一个恢宏大气、庄严肃穆的主题。在项目筹备过程中,很多人都建议展览应该彰显出三晋文明的厚度,追求震撼视听的展陈效果。从策展实践来说,山西博物院多年来一直坚持秉承服务最广大社会公众的原则,不设置特定的目标观众群体,而此次展览设计,却希望可以有所创新和突破。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引发的社会反响也比较强烈。当国家努力把孩子们从过重的学业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项目组的同事们经过多轮讨论,最终决定将展览主要目标观众定为三至九年级学生,同时扩展至16-30岁年轻群体。山西博物院希望通过举办这次展览探索博物馆为青少年提供针对性文化服务的路径。
展览项目组的主创成员大都集中在学术研究部,多位同事都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本着想给所有孩子一次完美的展览体验的出发点,展览构思和方案日趋丰满。
走进“且听凤鸣——晋侯鸟尊的前世今生”展厅,你会发现,展览从内容到形式可能都不同于以往,展览更强调故事性,更注重观众的参与感,更希望听到观众的声音和表达。
呈现一个怎样的展览给公众
作为一个围绕鸟尊举办的展览,要给大家讲述一个怎样的文物故事呢?
首先,以鸟尊为中心讲好一个国宝传奇故事。从1998年晋侯墓地114号墓被盗墓者破坏,到2000年墓葬开始发掘,到套箱到北京大学,再到鸟尊合璧修复,直到今天鸟尊成为山西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这样一个波折的故事,见证了20多年来中国文博事业的飞速发展,也折射出中国文博人守护国宝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不变初心。希望以鸟尊为视角,让更多人可以重新认识中国的考古事业,认识中国的文博人,感受当前中国文博事业发展的滚滚大潮。
其次,希望观众通过展览更多了解晋国的历史文化,感受祖先卓绝的艺术创造力。在展览中,让公众充分感受鸟尊的艺术之美和晋国人的艺术创造力的同时,更深入地解析鸟尊的历史信息,溯源晋国文化根源,催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最后,希望这是一个有趣的、能多重参与体验的、充满自由畅想的展览空间。目标观众群体是具备一定认知和理解能力,同时又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都比较强的群体,因此展览不是刻板的单向信息输出。在展览设计中,尽可能多地考虑目标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以及希望获取的知识点。展览设计既不能过于低幼和卡通化,又要避免过于高冷严肃;既希望他们能愉快地参与其中,又要确保知识输出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公众的文化需求,于2022年1月和6月,开展了两轮观众问卷调查,了解了观众的兴趣和关注点以及他们期待的展览内容和展示方式。
在展览中,使用了连环画的方式讲述鸟尊的故事,通过提问、思考的方式层层展开内容,也策划了很多活动让观众(尤其是目标群体)来参与,比如卡通形象设计、文创产品设计、摄影作品征集等。在有限的展览空间中,观众可以围绕鸟尊、晋国历史发表各种观点、提出各种疑问,与研究人员进行知识互动,也可以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自由表达。展览还设计了闯关式的文物拼图、内容拓展、仿制品展台、手绘墙等形式,促进与目标观众之间的互动。
今天,再回头看最终呈现出来的展览,虽有诸多遗憾,但庆幸展览主体上体现了故事性、互动性、开放性和科普性。整个展览中,无论是鸟尊的第一人称自述形式、还是那些如诗的文字,无论是可爱软萌的卡通形象、还是国宝历险记连环画,抑或是那些多变的互动方式,都藏着山西博物院人的深情和创意。
一部晋国史,半部春秋史。晋国霸业的辉煌,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代代传承,讲好晋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