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之源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百万年人类的发展史,让我们居住的星球逐渐成为文明的家园。从获得第一粒火种的欣喜到掌握时空的神圣,从万邦林立的聚落到最初中国的形成,是一个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共识逐渐凝聚、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礼仪规制日趋规范的过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凝练出一系列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融入和形成了治理国家的思想体系。

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作为黄河文化孕育、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区域,在人类和中国时空变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通过百年来考古学界的孜孜以求,逐渐被认识,被实证。

2022年11月1日,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山西博物馆承办的“大政之源”特展在山西博物院主馆一层临展厅开展。该展览是对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山西篇章的深入解读,是山西文物系统为党的二十大、为中国考古百年献上的一份特殊贺礼,集中展现了山西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及最新考古成果。展览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临汾市博物馆、垣曲县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溯流从源:百万年人类演化史中的山西地位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如何在自然界物竞天择的规律下生存和繁衍的?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在占据人类历史进程99%的时间段中,山西这片土地上保留着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人类演化的缩影。

大政之源的第一部分以“溯流从源”为主题,以近百年的山西考古探索历程中发现的700余处旧石器地点为根本,从生物化石的复原、石制工具的使用、生态环境的构建、埋藏年代的测定以及人类化石的特征等方面来展示240万-10万年前的人类演化进程,以此来展现山西在百万年人类史中的重要地位。

垣曲“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将类人猿类的出现时间推至约4500万年前。其“镶嵌进化”的形态,反映出猴类、猿类以及人类的共同祖先演化的早期特征,是连接低级灵长类和高级灵长类两个家族的“过渡性成员”。化石形态的复原、生态环境的重构,显示出气候湿润,湖泊相连,树木丛生的生存环境,适宜人类的生存繁衍。

通过重启西侯度遗址的石器、年代、埋藏环境等多学科、多单位交叉、综合的研究,运用宇宙核素埋藏测年方法对地层进行取样、分析。新的测年数据表明距今243万年前,欧亚大陆最早的古人类在山西西侯度出现,他们使用简单的工具,食用鹿、象等动物资源,在运城盆地内繁衍生息。

距今100万-70万年前的匼河遗址群,代表了早期人类在运城盆地内繁盛的活动。匼河遗址的古人类使用与西侯度遗址相同的石器技术,但又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制作技术、形态类型要高于西侯度。西侯度、狼涧、匼河等一系列遗址群的发现证实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属于人类最早起源地之一,是构建百万年人类史发端的重要支点。

活跃在桑干河两岸的许家窑人和汾河两岸的丁村人,为研究现代人类起源提供了多样的古人类化石以及文化的依据。距今20万-10万年前生活在山西的古人类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从百万年前的运城盆地不断向北扩散。丁村遗址发现的牙齿的特征显示出现代人的特征;丁村人在延续使用简单石核剥片的基础上,接纳了西方阿舍利的技术因素,进而融合创新,形成自身独特的“三棱大尖状器”石器工业。而许家窑遗址发现的顶骨、牙齿化石更接近于北京猿人,发现了在东亚地区古人类中具有“尼人内耳迷路模式”的化石证据;许家窑人在使用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变革,石球的大量使用,也使得许家窑人成为桑干河畔的“猎马人”。丁村现代人种和许家窑的尼安德特人种表明这一时期山西古老型智人的多样性,揭示了东亚早期现代人的古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结合石器技术的传承、融合、创新,为我们展示出数十万年的人类起源、迁徙、演化和混合的宏大画面。

以文化人:一万年文化史进程中的山西智慧

《易·贲·彖辞》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社会治理根本是教化育人,动力是技术进步,目的是天下长治久安。

大政之源第二部分以“以文化人”为主题,从技术重要发展阐释文化巨大进步和社会突飞猛进,涉及石器技术的转变、绘画艺术的发展、纺织技术的创新、战略资源的开发与管控、区域社会的轨迹等方面成就,凝练一万年文化史进程中的山西智慧。

结合山西的考古发现,在距今3万年前后,随着末次冰盛期的到来,山西先民打破石片石器一枝独秀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吉县柿子滩、沁水下川等遗址中大量出现的石叶和细石叶技术,并逐步出现钻孔、去皮、绑附等复杂工具。

艺术是人类审美和信仰的反映。在距今4万-2.2万年前的下川富益河圪梁地点出现研磨颜料迹象;一万年前的吉县柿子滩发现了用产自当地的赤铁矿石混合油脂等绘制的岩画,还有石钻、骨针及钻孔鸵鸟蛋壳串珠和蚌饰品;证实逐步走出山洞的华北古先民,出现了涂朱、衣饰等信仰。

如果说旧石器晚期艺术还处在萌芽及起步阶段的话,作为仰韶文化核心分布区的晋南彩陶装饰艺术,则是撑起史前艺术第一次高潮的重要引擎,特别是集连贯性、规范性和多样性于一身的芮城金盛庄、夏县西阴、垣曲下马、吉县沟堡、方山峪口等仰韶中期遗址的花瓣纹、西阴纹、旋纹等彩陶及其器形,传遍黄河内外,展现了仰韶文化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社会治理也正以统一的信仰在向前不断迈进。

纺织技术的创新特别是丝绸出现是晋南及周边在中国史前社会中做出的又一个重大贡献。在距今6000年前的夏县师村及周边三门峡城烟遗址,发现了多枚石雕蚕蛹,城烟还有包裹婴孩的丝织品,5000多年前的夏县西阴出土半枚人工饲养的蚕茧,渑池仰韶遗址土壤中还发现丝蛋白,仰韶晚期的闻喜邱家庄、芮城西王村、荥阳青苔、郑州双槐树等遗址及周邻相关发现更是时有问世,这些发现给丝绸的出现提供了系列证据。我们相信在仰韶早期出现了缫丝技术,仰韶中晚期的制丝现象已存在一定普遍性。

作为盐铜等战略资源的富集区,晋南为中原地区史前社会治理创新做出了杰出贡献,并成为夏商王朝重要政治命脉。盐作为农业社会发展成熟之后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资料,在文明发生的初期发挥了举足轻重作用,坐拥中原最大盐湖晋南,在此资源的吸附作用下,不断壮大社会集团,形成庞大文化圈,成为中原文明之滥觞,霸国簋“惟十又一月,丼叔来盐,蔑霸伯历”证实直至西周盐湖作用丝毫不减。进入龙山时代,铜矿资源管控在政治治理上的优势逐步发挥出来,闻喜千斤耙发现国内年代最早的采矿遗址,作为中原地区已知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专业化水平最高的绛县西吴壁冶铜遗址,构建了晋南铜矿资源开采、冶炼与管控的系列证据链。

在文化不断进步和社会愈加复杂态势下,政治也不断层级化。从夏县师村仰韶早期3万平方米的围垣聚落;到仰韶中期翼城北撖遗址几十万平方米大型环壕聚落;再到庙底沟二期新绛县孝陵200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最后到龙山晚期近300万平方米的陶寺都邑聚落,绛县周家庄500万平方米和芮城坡头200多万平方米的大型环壕聚落,以及面向河套与中原,联系晋南的兴县碧村和沁水八里坪等大型聚落;共同勾勒了山西特别是晋南史前社会发展轨迹和政治格局,展现了从中心聚落到古国再到万邦林立的山西史前社会图景。

国政之始:五千年文明建设中的集大成者

如果说仰韶是中原政治实践的第一个巅峰,陶寺则是第二个巅峰,成为五千年文明的集大成者。展览第三部分“国政之始”从王者风范的陶寺之都、经天纬地的王权模式、远有光华的治国理念等方面重点阐释陶寺政治成就。

陶寺都城总面积达280万平方米,是中原城市文明的杰出代表,形成了宫城和郭城为代表的双城制,体现了一番王者气象,成为后世中国历代王朝都城的主流模式;发现同时期规模最大的成批王墓、中原地区最早宫城和最大单体夯土建筑、世界最早的观象台、中国最早的书写文字、系列礼制建筑、官方手工业作坊、独立的仓储区、成熟的范铸铸铜工艺,具备文明社会的所有要素,被部分学者称为“最初的中国”,是凝练文明标准中国方案的关键支点。

礼制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土乐器、玉石器组合完整,是中国礼乐制度的发端。陶水管、陶地漏展现这一时期城市治理水平的规范化。铜铃、石磬、陶鼓、鼍鼓、漆柷表明陶寺先民至少掌握了八音中的金石土革木五音,开启了中国礼乐器组合“金石之声”的新时代。

王都是天下心仪之地,也是稀缺资源聚集之地,多元文化汇流其天生特性,来自西方的双耳罐,东方的扁壶,还有绿松石、玉石器、鳄鱼骨板都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融合四方的陶寺治世观。

何努先生指出中国文明“陶寺模式”的精髓就是“经天纬地,照临四方”。他认为“经天就是王权垄断太阳地平历、圭表测影、太阳历、阴阳合历来控制年时,朔望月轮太阴历控制月时,用盘古沙漏控制昼夜时间,从而把握社会各种生活的时间命脉,成为王权科学软实力。纬地包括王权制定长度基元,建中立极,辨正方位,阴阳八卦八方空间概念,天文大地测量,最终构建起政治地理五方的天下观——表里河山,掌控江山社稷的空间命脉,成为王权中道的核心精髓。”陶寺观象台、沙漏、圭表及游标玉琮等都是其重要证据。这也正是中国文明历史进程中山西贡献又一重要体现。

陶寺精神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被总结为“热爱和平,成而不用,崇尚礼制,兼收并蓄。”这被典型地解读在大墓M22的随葬仪式中,该墓主头端的墓壁上,放置一具猪下颌骨,其下两侧各摆放3件带彩漆短木柄的玉钺。有学者认为是《周易·大畜》“豮豕(fén shǐ)之牙,吉”的表像,表达了“热爱和平”“成而不用”的外交思想。墓葬中出土成套礼乐宴饮器具则是“崇尚礼制”思想的集中展现。改造他乡风格的玉神面形成了“陶寺式”玉器,展现了陶寺“兼容并蓄”精神品格,M22出土玉神面正是其体现。

历史就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底气。正是在陶寺王权的政治成就及思想成果基础上,才逐步发展出了“大政”的政治观念,形成了尧舜时期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政治观念,并远播四方,为多元一体国家的出现奠定了政治基础,使晋南也成为展现中国史前社会治理集大成的区域之一。

策展人说

“大政之源”特展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了。展览纵贯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山西图景,在不到10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里,悉数考古发现的蛛丝马迹,透物见史般地阐述人类发展的前尘旧事。这是山西文物考古界第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展示中华文明探源的山西成果,第一次尝试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不算大的空间里、举办时代跨度百万年的考古成果原创专题展。展览从6月中旬开始酝酿筹备至11月初开展,策展团队经历了约4个半月的时间。展览虽成,意犹未尽,特拙文一说始末。

从“探源铸魂”到“大政之源”

今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很快,全国各界掀起了学习讨论热潮,山西省委省政府也就全省文物考古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6月中旬,省文物局牵头,组建了策展专班,计划以展览的形式向社会集中展示汇报近年来山西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取得的重要收获和最新成果,讲清楚山西在中华文明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初的展览标题为“探源铸魂——中国文明历史进程中的山西贡献”,意为探中华文明之源、铸中华民族之魂,展山西之贡献。初步思路和概念草拟后,7月10日,策展团队赶往北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相关专家学者展开充分讨论,会议认为展览标题应更鲜明新颖、直达要义,展览思维框架要突破传统,应着力于山西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的最突出成就,加以提炼和表达。恰逢其时,何努先生关于“上政”“次政”的阐释和“大政”的总结提炼就源于山西陶寺遗址,也是山西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集大成者。因此,策展团队心动,以“大政之源”取代“探源铸魂”,内容的表达也以“少而经典”取代“大而周全”。

从“摆土豆”到“精品菜”

主题确定后,对展览内容编写成为重点。从百万年到五千年这个时间跨度里,山西的考古发现是非常丰富的,即便是按照重要性和最新成果的原则也择出百十处来,策展团队不由得陷入到通史陈列、一一展示阐述的思维模式中来,既无新意又受条件限制无法超脱于基本陈列。后经多次讨论,大家决心打破时间轴、打乱遗址点,避免“摆土豆”,而是以考古发现所解决的文明探源的问题或课题为切入点,来组织内容和展品。以各个阶段重要的考古发现及其最新学术成果“点”状排列,每一个展柜力图深入诠释而形成单独的小专题,努力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精品菜”,引发观众兴趣和主动思考,帮助观众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比如在展现距今4500万年的垣曲世纪曙猿的内容展示设计上,策展团队从仅有指甲盖大小的化石出发,紧密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以曙猿“门齿小、犬齿大、下颌角圆、下巴前缘直立,体重在100克至200克之间,大小与今天的小老鼠相仿;活动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温暖湿润的林地里,善攀援,喜欢在树上用四足行走,采食虫子和果实”的科学研究为创作依据,创新复原出高3米长4米的曙猿生活环境及同时期动物群软幕灯箱,以高清晰度场景复原图画的方式反映出曙猿的生活习性、食物链、身体特征、捕食动作等特点,将大场景与小化石相结合展出的形式让观众一目了然。

从“展文物”到“展学术”

往往,我们在博物馆的展览以精选展示好看的文物标本为主,而此次展览更重视的不是文物本身,更多的是文物背后的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并以文、图、物、虚拟等多种方式加以复原阐释。比如以“宇宙核素埋藏测年法”的诠释来反映西侯度遗址从距今180万年向前推至距今243万年的重要性;以闻喜上郭邱家庄石雕蚕蛹反映山西晋南涑水河流域仰韶文化晚期已经开始养蚕缫丝;以兴县碧村河稷山东下冯新发现的铜泡、铜削反映龙山时期原始铜器的发展;以数字地表模型图反映沁水八里坪遗址、翼城北撖遗址、夏县师村遗址、芮城坡头遗址围垣与多重环壕大型聚落的全貌;复原陶寺M22出土漏斗形漆木器,展现和解读陶寺统治者控制时间的奥秘;营造陶寺豮豕之牙复原场景,体现“以礼相待,成而不用”的国家政治和外交思想。这些最新的发现和学术成果,构成了展览内容的重点,形式设计也围绕这些重点开展创新。

从“图文想象”到“沉浸体验”

“沉浸式”的展陈方式,策展团队这次用在了山西兴县碧村遗址东城门址的局部复原展示和陶寺文明的数字化展示中。我们搬运了近8000块兴县碧村遗址现场废弃倒塌的筑墙石块,营造出碧村东门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配合东门遗址鸟瞰图展出。让观众穿行于碧村东门遗址的复原环境中,甚至可以亲手触摸这些距今约4000年的石块原物,见证中国史前文明化与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陶寺文化的诠释与解读是本展览内容策划的一个重点。通过梳理陶寺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和观点,策展团队与有关专家和第三方制作公司通力合作,在充分讨论后创新建立和渲染了陶寺都邑城址与各功能区3D模型,通过动画技术,制作出一部反映陶寺文明多元汇聚的沉浸式影片,以四部高清工程投影立体呈现陶寺的学术研究内容,增强展场的感染力,让观众置身历史的氛围,激发观众的时空感,使得该展项成为展览中既具有原创性与趣味性又有较高视觉效果的亮点。

国际博协今年8月24日公布的博物馆最新定义提出“博物馆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发挥引导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大政之源”的展览策划,不仅希望观众通过展览了解山西在中华文明发展不同时空范围的内涵特点,也希望能够通过策展团队的启迪和引导,使观众能够对我国百万年人类史到五千多年文明史产生深思,感受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08B20221230C_缩小大小.png

(执笔:郑媛 安海 张光辉 石晓润)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3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