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在为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征集藏品时,清理出一批颇具特色的家具构件,其中以清浮雕状元归来图金木板、清浮雕三元及第图金木板、清浮雕五子夺魁图金木板最为典型,可谓是科举文物的典型代表。科举文物历经千年沧桑,一些科举文物湮没无闻,一些科举文物流传至今,成为科举文化的历史见证。本文从科举文化视角对典型的科举文化家具构件进行赏析。
科举文化视角下家具木构件的赏析
科举制创设于隋唐,完善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历时千余年,不仅在我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深刻地影响了民俗文化和官本位文化。隋唐时期是科举制度的萌芽期、成型期;至宋朝,科举制度逐步得到完善,有常科、制科、武举等;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至巅峰,其名目繁多,体系庞大。清朝经康乾盛世,家具构件的木雕工艺无论在造型、纹饰还是质地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受科举制度影响,表现科举文化成为家具构件木雕的主要题材之一。
状元归来图金木板 状元为科举殿试第一名的美称,由皇帝钦点,是科举文化中的巅峰,是历代读书人的美好愿望。帝制时代,科举考试是平民百姓提升自身阶层的重要路径。科考的竞争力非常激烈,普通人考取秀才便有了功名,从秀才到进士,还要陆续经历三年一次的乡试、会试、殿试,且要在殿试中脱颖而出,才能成为状元,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中国1200余年的科举历史中,各朝各代先后录取了数以百万的举人及十万进士,而状元的人数不足600人。
清浮雕状元归来图金木板(图1),长28厘米,宽21厘米,平面浮雕,透雕装饰板。画面中状元骑马游街,春风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等诗句形象地表达了读书人高中状元后春风得意的神情。这种题材在民间木雕中很常见,显示了民间木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元及第图金木板 古代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三元及第是人生大事,唐元和年间的进士周匡物在中第后作诗“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把中进士比作上天成仙,可见其难度之大。
清浮雕三元及第图金木板(图2),长23厘米,宽12厘米,人物浮雕,庭院阴刻,镂空,有双钱隐喻“福寿双全”,整块金木板洒金,开窗内故事情节为“杏林春燕”,图中有“一子杏花开”的文字。“杏林”代表科考。
五子夺魁图金木板 “五子夺魁”出自“五经魁”一说。明朝科举考试科目为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的一科,各科第一名称为“五经之魁”。“五子夺魁”是十分流行的人物图案纹饰,表现形式常作五个童子争夺盔帽、魁星的画面,“盔”同 “魁”谐音,是第一、首领的意思,意在表达祈求科举及第、夺魁入仕的美好愿望。五子夺魁作为人物装饰图案,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同时也蕴含了人们对子嗣前途兴旺的世俗情怀。
清浮雕五子夺魁图金木板(图3),长45厘米,宽23.5厘米,浮雕减地,画面中五个童子争夺盔帽。随着科举文化的兴盛,该图案逐渐成为时新的装饰,影响了同时期的纹饰。清代社会把“五子”题材与科举中“五魁” 联系在一起,有希冀子孙仕途光明、家族兴旺的含义。
科举文化视角下家具木构件的文化解读
科举制度的创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举制度不仅是一种选官制度,更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科举文化。科举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各个层面,木雕纹饰同样受到了科举文化的影响,最为典型的便是木雕纹饰中的科举题材纹饰,既有民俗文化,也和官本位文化息息相关。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和科举文化有着很深的关键,与科举文化有关的民俗文化不胜枚举,比如,浙江绍兴的状元红、状元戏曲等。木雕作为一种民间工艺,深受同时期的民俗影响。在民间神话中,魁星是掌管文才兴衰的神,深受读书人的崇拜。士子们借魁星祈祷高中及第,进而衍生出与“魁星崇拜”相关的民俗文化。古代社会,各地均有文昌阁,供奉着文昌帝君、文曲星、魁星等,读书人每逢考试之际,便会到文昌阁祭拜魁星,祈求神灵的庇佑。
明清时期,人们将“五子图”与“魁星”结合成五子夺魁的纹饰,成为民俗文化中广为流行的吉祥纹样。至今,人们仍能在民间木雕、木雕画、瓷画中看到五子夺魁的纹饰,一方面表达了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愿,另一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官本位文化 中国的官本位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是集中表现,这样的思想在隋唐时期演变为科举制。通过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官员,进而进一步强化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官本位文化,吸引读书人,寒窗苦读,只待金榜题名。清浮雕状元归来图金木板画面中状元骑马游街,春风得意马蹄急,正是官本位文化的真实写照。类似的纹饰还有三元及第、五子夺魁、鱼越龙门等,均是官本位文化在木雕纹饰中的具体体现。官本位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同一般的分量,时至今日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