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也是实现区域观众公共文化生活供给的重要场所。吴文化博物馆(吴中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点宝带桥畔,2020年正式开馆运行。作为以“高水平、有特色、打造区域文化综合体”为目标的中小型博物馆,开馆近三年,通过高水平的展览、教育以及创新性实践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用展览语言 讲好吴地故事
吴文化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小型、区域性博物馆,但馆藏资源相对丰富。馆藏文物主要承自“吴县文管会”的收藏,包括新中国成立后苏州范围内许多重要考古发现中的精品文物,文物类型丰富多样,时间跨越旧石器至明清、近代,是讲述吴地万年文化的最好资料,也是吴文化博物馆进行所有工作的基础材料,更是博物馆核心竞争力所在。吴文化博物馆是展示吴地文化、江南文化重要的窗口和平台。吴县自秦朝设县,近年撤县建市、撤市建区。如何展示、传播好这段历史,如何在新时代更好传承江南文脉,既是吴文化博物馆的使命,也是机遇和挑战。
展览是讲好故事的关键。吴文化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叙事逻辑上采用时间+类别这样的复式链路,以深入的学术研究为支撑,用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展陈设计实现了展览阐释手段新的可能性。该陈列荣获了“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不仅受到行业内认可,同时在观众层面也收获了极高的肯定。
“他者视角”在展览实践中也非常重要。吴文化博物馆在规划展览时,构建了“吴地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亚欧文明”的展览体系。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既有自我关照,也有他者视角打造区域性博物馆的展览,展示在地文化。两年多以来,吴文化博物馆一以贯之坚持这样的展览体系,展出有“吴门吾景——明清吴中山水胜景”“启幕江南——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展”“世间乐土——吴县文物数字展”,以及讲述吴地非遗文化的“匠艺”系列展等直述江南主题的特展;也有“三国志”文化展、“穆穆曾侯——曾国出土青铜器特展”“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世间神祇——中古以降山西寺观与墓葬中的壁画”等聚焦地域文明的特展;更有“文明的样子——亚欧大陆古代文物精品展”“伊特鲁里亚人——古代意大利的贵族”这样的国际展览。两年多时间,吴文化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20个高质量展览,既有学术研究的呈现,也有馆际交流、国际交流的成果;既有运用数字化的创新展示,也有与青年艺术家的合作共创。作为中小型博物馆,虽然人力、空间等资源相对有限,但仍在发挥着自己的承载力。如何优化结构,守正创新,激发新的动能,是吴文化博物馆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用品牌思维 开展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是重要的“非正式教育”场所,是启迪智慧、激发创造的学校。新时代,如何利用好这座学校为观众提供适配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责之一。吴文化博物馆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中小型博物馆的优势与局限,在教育工作中采取更为灵活和智慧的策略,用品牌思维规划、组织教育活动。
品牌思维是一种兼具系统化、差异化和价值化的思维方式,注重品质和形象的建立,以期形成在博物馆教育层面上的高辨识度,同时形成博物馆与观众的深度互动和黏性。吴文化博物馆通过有效规划、量化目标和明确过程及节点、合理评估,构建了针对各年龄段观众的教育体系。博物馆的学术讲座、读书沙龙、博物馆课程、博物馆之夜、市民考古、研学、影像等教育活动,从策划到实施已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流程。以2022年9月闭幕的“文明的样子——亚欧大陆古代文物精品展”为例。博物馆策划将此展览做成教育展,因此除了从教育角度对展陈进行特别设计外,还在不到3个月的展期内共组织了包括学术讲座、读书沙龙、连麦直播、戏剧工作坊等在内的54场社教活动,使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从不同角度,通过探索,勾勒出自己心目中“文明的样子”。
高频率、高质量、有特色,是很多观众对吴文化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评价,亦是教育活动的品牌形象。以读书沙龙为例,吴文化博物馆创新将博物馆展览与阅读连接起来,在特展展期内,围绕展览主题,邀请全国知名学者和作家,尤其是青年学者来到博物馆,在周五晚与观众分享观点,交流读书。同时与本地诚品书店、钟书阁、慢书房等多家书店和出版社联动共同宣传。截至目前共策划组织了9个系列39场沙龙活动,线下超1200名观众参与,线上直播观看量超180万人次。读书沙龙活动获得了苏州阅读节“优秀活动奖”,并于12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文博社教百强案例。
通过调查统计,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的观众中女性占比近60%,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观众占比70%。针对以上信息,博物馆更加精准地策划特色教育活动,如演绎和传习等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植入更加灵活丰富的形式,更符合这一群体的喜好。
用数字实践 激活博物馆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对加强文物保护、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传播力提出了明确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小型博物馆唯有持续激发活力,敢于突破创新,才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肩负起新时代赋予博物馆的使命。
数字化传播改变了博物馆服务观众的方式。电子媒介消弭了很多固有的边界,促成了公、私情境的融合。数字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场景关联起来。吴文化博物馆自建馆以来便高度重视各项工作中的数字化应用,以数字技术提高效率、提升效能。从行政办公到馆藏管理,从展览展示到教育传播,数字化能够激发出更多新的可能。如2021年9月推出的“世间乐土——吴县文物数字展”,以数字资源和文物、实物模型、互动装置、图文等各类内容相结合,利用数字化将大体量的不可移动文物移至博物馆进行展示,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展览的局限性。通过生动的叙事,扎实的学术研究和恰到好处的互动手段,服务于观众,展示江南文化,传承“最江南”的文脉。
除数字展览外,开馆之初,吴文化博物馆借助数字技术和相关平台,建立了藏品数据库,对馆藏文物进行数字采集,强化馆藏研究,提高管理效率,丰富参观服务;2022年,开发“吴地国宝再想象”“又见江南”和“吴地非遗”系列数字藏品,将馆藏重点文物、精美的非遗作品等以数字化形态进行宣传;打造线上文创平台,开展知识分享,聚合产业资源,建设产业友好型博物馆;开展数字孪生相关实践,探索在数字技术应用下,如何用更小的成本,更少的人力,解决博物馆管理等相关问题。
展览、教育以及数字化应用的所有实践均指向对吴地文化的阐释,这是吴文化博物馆作为区域性综合博物馆的根本。新时代,吴文化博物馆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深刻理解新时代对博物馆新的召唤,更加聚焦特色,坚持专业,讲好吴地文化故事,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城市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