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河村遗址,是202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一考古发掘项目的领队就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吴倩。从事考古发掘工作10余年来,吴倩还先后担任新郑望京楼遗址、荥阳故城调查项目工地负责人,参与及主持发掘的考古发掘项目40余处。已是年末,各项工作都在忙碌收尾,吴倩却已经给自己安排好了一项新年任务,她准备在《新郑望京楼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综合研究,“先定一个写作计划,然后收集资料,2023年初开始撰写。”
学以致用,在郑州大学就读7年间,吴倩几乎每年暑假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地上实习,发掘经验日积月累逐渐丰富。2007年刚参加工作,她就直接奔了“田间”,去了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荥阳娘娘寨遗址发掘现场。“2009年,为配合道路建设,在院长的信任下,让我带队去了新郑望京楼遗址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发掘,在遗址内同时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城址和二里岗文化城址,新郑望京楼夏商时期城址项目也因此入选2010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获得‘2009-2010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二等奖。今年入选202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的大河村遗址从2018年至今经过了4年多的发掘,在遗址内首次发现了夯土墙遗迹,并且发现了地震遗迹……”谈起日常工作吴倩娓娓道来。
再日常的工作也难免遇到些挫折、困难吧?吴倩说目前称得上“最大困难”的应该就是在新郑望京楼遗址发掘之初,大家是铆足劲带着“找到城址”目的去的,“但勘探了一个多月之后还是没找到夯土,因为土质土色不好辨认,之后大家就在重点区域不断反复勘探……”但比起所谓的困难挫折,让吴倩感触更深的其实是工作中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和与同事之间的协作互助,“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夏天的一天,天气预报有强降雨,我们急急忙忙地把正在发掘的城门盖上做好排水,结果还没有弄好,雨就来了,大家都淋成了落汤鸡,做完后一起回到住处,大家都哈哈大笑。”吴倩说,凡事就怕认真和坚持,这一直是她工作的座右铭。
从“田间”到“案头”,吴倩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参加工作以来,她发表了文章10多篇,出版专著《新郑望京楼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她还担任单位与30余座高校或科研院所科研合作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及河南省一级期刊《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主编助理,负责调研、立项,提供各个项目的考古学背景,验收阶段性成果等工作及杂志的推广、出版及发行。“写作需要的是坚持,还要耐得住寂寞”,吴倩回忆说,在编写报告期间,她的孩子还不到1岁,因为时间很紧张,需要加班加点,她就把孩子送回了老家,“我每隔两周休息两天去看看孩子,其余时间包括所有的节假日都在忙报告。工作的动力当然来自热爱,我向来认为,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不会觉得累的。同时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尽快将发掘资料整理出来,可用于综合研究。”带着课题意识去工作,一直贯穿在吴倩主持发掘工作的过程中。“望京楼遗址、荥阳故城、大河村遗址等,这些遗址都是非常有名的,前辈们已经为之做过很多工作,我们只有更努力找到其中的突破点,才能有新发现。”充实知识量,不断学习新考古知识,积极参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大项目,吴倩正不断努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尽绵薄之力。
十余年来,吴倩的家人朋友对她的工作都是无条件支持,而近年来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也让“考古热了起来”,吴倩认为这种热度对行业的发展当然是利好的,但同时过多的关注也让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大压力。“不过,对我本人而言,无论外界是否关注我们这个行业,都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为行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觉得我们新时代考古工作者就是要坚定信念、实学实干,做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守护者、发扬者。”吴倩笃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