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宁波地区考古工作撷萃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2022年,宁波地区共开展考古调查65项、勘探31项、发掘10项,主持完成主动性考古项目——2022年度奉化江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与勘探,合作开展主动性科研项目——宁波地区海岸线变迁及人地关系研究。其中,奉化顾家庄遗址入选2022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余姚井头山遗址二期、余姚江桥头遗址、余姚堰头山墓地、江北竹山湾遗址、镇海汶溪遗址、奉化陈王遗址等项目的发掘工作仍进行中。现按年代早晚将其中四个发掘项目和两个主动性项目择要介绍如下:

奉化顾家庄遗址

——河姆渡文化晚期墓地的重要发现

顾家庄遗址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方桥街道原顾家庄村北,东距奉化江支流东江约500米,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2022年7月至11月,为配合地方工程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单位对遗址西区实施了1900平方米的发掘。

遗址海拔2.2米,堆积深度1.4~2米,自上至下可分为8个层位,年代由早至晚分别为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晚期、钱山漾文化、六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共计清理了各类遗迹49处,出土了完整及可复原小件标本400余件,以史前时期遗存为主。

河姆渡文化四期遗迹见有干栏式建筑、土台、墓葬、灰坑、陶片堆等。土台为东西走向,平面形状不规则,长约20米,宽约10米。剖面中间厚两边薄,最厚处0.45米。其上部发现一处干栏式建筑,由数十根木桩或木柱构成,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整齐分布。所揭露的墓葬大多位于土台之上及其周围,均为长方形竖穴浅坑墓,仰身直肢葬,头向东,葬具为独木棺。随葬品均位于脚端,陶豆和小陶釜为随葬品的标配,部分见有陶罐、石钺等。出土陶器可辨器形有釜、鼎、豆、罐、钵等,石器见有锛、凿。

良渚文化晚期遗迹见有房址、墓葬、灰坑等。房址为地面式建筑,居住面黄土铺垫,平面呈长方形,柱洞排列无规律。墓葬为土坑竖穴墓,无葬具,南北向,随葬陶鼎、豆、壶、罐和石钺。

钱山漾文化遗迹仅见少量灰坑。陶器保存不佳,可辨器形有鼎、豆、罐。石器有刀、镞、镰、矛和砺石等。

六朝时期遗物主要发现于灰坑和灰沟中,可见大量青瓷碗、盘、盏、罐、碟、盘口壶,另有少量陶罐、盆、缸。宋元遗物仅见少量青瓷碗、盘、韩瓶。

顾家庄遗址时代特征明确,为认识宁绍地区史前文化地域特征和构建史前文化时空框架增加了新的材料。特别是河姆渡文化四期墓地的发现,为探究这一时期墓葬形制、葬俗及聚落内的人群关系等提供一个很好的案例。另外,本次发掘首次在奉化江流域发现明确的六朝文化层,出土大量生活类遗物,对于复原该地区六朝时期的生活场景具有重要意义。

江北竹山湾遗址

——春秋战国聚落考古的新探索

遗址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竹山湾村清道观南侧山麓地带,面积约30000平方米,主体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2022年10月起,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江北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该遗址开展了700平方米的发掘。

遗址北侧为山体、南部为坡前平地,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层堆积深度1.8~2.5米,年代由早及晚涵盖了良渚文化、春秋战国、六朝、唐宋和明清五个时段,主要遗存为春秋战国时期。截至目前,竹山湾遗址共清理了房址、墓葬、水井、灰坑、灰沟等遗迹38处,出土了陶、瓷、石、铁等完整及可复原小件标本100余件。

春秋战国时期遗迹见有房址、灰坑、灰沟等,出土了大量泥质红陶、灰陶、夹砂红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形有罐、鼎、豆、碗、杯等,还有石镞、石锛、石刀、石犁等。

六朝和唐宋时期遗存发现较少,主要为水井,出土遗物以青瓷碗、盘、钵等为主。

竹山湾遗址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层堆积厚、分布面积大、保存状况较好,为宁波地区罕见,极大丰富和完善了宁波地区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内涵和年代序列,为了解该区域的聚落与文化变迁提供了新线索。同时,该遗址距离句章故城仅数公里,遗址内涵与句章故城也较为相近,为研究句章故城地区的历史与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

海曙孟夹岙墓地

——东汉至明清丧葬文化演变的新材料

墓地位于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孟夹岙山,北近鄞江,西临甬金高速。周边先后发掘过上庄山(2003年)、蜈蚣岭(2005年)、龙舌山(2020年)等墓地。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为配合洞桥垃圾焚烧新建项目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海曙区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该墓地开展了考古发掘,清理了汉六朝、唐宋、明清时期的墓葬49座。

汉六朝墓葬,21座。其中,东汉土坑砖椁墓2座。孙吴、西晋墓葬4座,墓葬平面多呈凸字形,墓室内设有棺床,墓壁采用顺丁方式筑砌,部分墓葬铺设有排水沟,M6发现有“元康元年”(291)铭文。东晋墓葬9座,墓葬形制、筑砌方式与孙吴、西晋墓葬近似,M2见有“永和元年”(345)铭文,M10发现有“隆安九年”(405)铭文。南朝墓葬6座,多为长方形砖室券顶墓。

唐宋墓葬,2座。M51平面呈船型,为单砖室券顶墓。M23破坏严重,仅余墓底轮廓与排水沟,墓底长4.2、宽4.1米,见有“大中”铭文砖,推测为多室合葬墓。

明清墓葬,26座。多为双室或多室的砖、石混合结构,大多以方砖或石板铺底,条砖筑砌墓室,石板盖顶。M19为双室合葬墓,前方横置墓碑,碑铭“明闽漳平少尹百桥张公之墓”。据清代道光《漳平县志》,墓主当为嘉靖十九年至二十三(1540-1544)任漳平典史的鄞县人张玙。M27为多室合葬墓,从墓底残存的痕迹可辨有9个墓室,每3个墓室一组。

出土遗物30余件,主要出自汉六朝墓葬,其中东汉墓葬中出土残铜镜2枚,六朝墓葬出土有陶、瓷质地罐、钵、盏、虎子、盘口壶等器物。唐宋墓葬仅出土1件素胎粉盒底。

孟夹岙墓葬时代跨越东汉至明清,墓葬形制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是不可忽视的丧葬文化研究材料。

奉化青莲寺遗址

——古代寺庙建筑考古的新收获

遗址位于宁波市奉化区尚田镇沙栋头村西南,处于白溪谷地西缘,南距和尚山约150米,西侧为学校旧址。据清乾隆《奉化县志》载:青莲讲寺位于县南四十里,建于后唐清泰元年(934),初名灵峰院;宋治平二年(1065),改青莲院,久而圮;至南宋,皇子魏王申请为十方祝圣道场,以傅天台宗教,由是内外栋宇革故一新;明洪武初,改寺;明末,僧万和重修;清顺治初,寺废,行目禅师增新梵宇;同治间,僧安仁又修;光绪间,僧松修重建大殿、方丈山门、廊庑;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当地兴建旅游管理学校,寺遭拆除。

2022年5月至7月,为配合奉化葛岙水库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奉化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单位对遗址开展了800平方米发掘,发现了建筑基址1处。

该建筑基址坐西北朝东南,方向北偏西33°,包括由主殿台基、东配殿台基、西配殿台基、殿前广场、殿后广场组成的主体基址和厢房、廊庑、排水沟等附属遗迹。主殿台基位于建筑基址中部,东侧与东配殿台基有排水沟相隔;西侧与西配殿台基一体相连;南侧为殿前广场,广场中部有道路和踏步通向主殿;北侧为殿后广场,广场东、西、南侧均有排水沟,广场中部有道路与主殿相同,广场和道路均白灰抹面。主殿台基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22、南北宽15.8、高约0.55米,台基上发现磉墩6排7列,推测主殿面阔5间、进深6间。东配殿台基被近现代建筑破坏,布局不明。西配殿台基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长15.8、东西宽9、高约0.55米,台基上发现磉墩3排6列,推测西配殿面阔2间、进深5间。

遗址出土陶、瓷、石、铜等遗物30余件,有花纹砖、滴水、瓦当、布纹瓦、绳纹瓦、石柱础等建筑构件和碗、盘、盏、器盖等瓷器,年代多为清代至民国时期,少量五代和宋代的遗物发现于扰乱的建筑废弃堆积中。

青莲寺遗址损毁严重,现存建筑遗址年代应为清至民国时期。青莲寺遗址的发掘为认识和研究宁波地区寺庙建筑的布局和禅宗的传播等提供了新材料。

2022年度奉化江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与勘探

奉化江水系,由源于四明山脉的剡江、鄞江和天台山脉的县江、东江组成。流域内西部为山脉,东部为鄞奉平原,古环境处于山林区向平原、湖沼区的过渡地带,河网密布,散布一定数量的孤丘和小山墩,陆生资源和水生资源较为丰富,比较适合古人类生存。

1989年特别是2016年以来,奉化江流域先后发现了名山后、下王渡、何家、上王、双马、下庙山、竺家、顾家庄等先秦遗址(其中下王渡和何家遗址分别获得了2017年度和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对研究奉化江流域先秦聚落分布和河姆渡文化晚期人群扩散及环境变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启动了奉化江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与勘探项目,力争通过3年的持续工作,进一步摸清奉化江流域先秦遗址分布情况,以期推动宁波地区先秦考古研究的深入开展。

2022年度的调查勘探范围主要集中于奉化江干流剡江两岸,重点关注调查区域内山前坡地、平地及平原地带的台墩等区域,通过地表采集陶片与普通勘探相结合的方式确定遗址位置,采取精细勘探确定遗址范围和文化层分布情况。本年度调查范围约100平方公里,共计完成普探面积100万平方米,精探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新发现先秦遗址12处,遗物采集点2处,汉六朝墓地1处。新发现的12处遗址大多与该区域已发现遗址的文化属性有一定相似性,年代涵盖河姆渡文化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晚期、晚商至西周、春秋战国、六朝、宋元几个时段。其中,洞桥镇湖山墩遗址发现的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存和豹山墩遗址发现的晚商至西周遗存均为该区域首次发现。

结合以往考古工作,奉化江流域先秦遗址与姚江谷地存在一定差异。在分布特征上,该区域目前已发现的22处先秦遗址,除名山后等5处遗址分布在山前坡地外,其他17处均位于平原区域。文化序列方面,除湖山墩遗址存在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存外,其他遗址年代最早至河姆渡文化晚期,未发现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时期遗存。此外,该区域聚落规模呈现出小型化、分散化的特征,下王渡、何家遗址面积虽然超过1万平方米,但均散布于5个片区,其余遗址面积大多仅1000~5000平方米。

宁波地区海岸线变迁及人地关系研究

宁波地区属于海平面变化高敏感地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平面变化是影响宁波地区古人类遗址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又是史前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新发现的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地下10米深处,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为探寻河姆渡文化源头和中国海洋文化起源指明了方向。本区域内是否还存在与井头山遗址同时代甚至更早的文化遗存,全新世中期新石器文化的兴起与消亡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022年10月至11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共同参与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持开展的宁波地区海岸线变迁及人地关系研究项目,在宁波翠屏山北麓的三北平原地区开展田野考古调查与勘探,调查线路从翠屏山北麓向东北“线型”推进到东海岸线,直线距离总长约15公里,调查宽度1000米,工作流程分为路线踏查、人工钻探、山岙调查三部分。在调查中,还对7处地点开展了机器钻探和岩芯取样工作,最终完成钻探总深度达277.94米。

经调查,新发现商周遗址3处,分别为屏风山西南遗址(面积约9600平方米)、屏风山南遗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和潘岙遗址(面积约9000平方米)。通过地质剖面、环境考古等,对钻探获取的泥样和包含物等样本进行科学检测分析,开展年代、自然环境、地质、沉积等多学科合作研究,目前检测分析工作仍在进行中。

结合本次调查情况及历年考古材料,三北平原至今未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应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三北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10米以下,且新石器时代海陆变迁相对剧烈,这一区域极易遭受古杭州湾海水侵蚀。在宁绍平原地区,更新世与全新世的界线为硬质粘土层或者粗砂砾石层,但翠屏山北部的三北平原地区由于距离现代海岸线位置较近,海相沉积厚,并且没有像姚江谷地一样发育谷地—河流体系,古人类难以在此生存。 

05B20221223C_缩小大小.png

(执笔:丁风雅 卜汉文 许超 邓启江 林国聪)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37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