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落细党的二十大精神,
夯实粮食安全宣传根基
——以隆平水稻博物馆为例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四部分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第三小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隆平水稻博物馆作为中国首家以水稻文化科技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以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稻作文化和农耕文明,宣传中国杂交水稻科技成就,弘扬袁隆平院士科学家精神为主题,定位成为国际领先的国家级农耕文明展示窗口和青少年感知体验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平台,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以隆平水稻博物馆为例,就怎样落实落细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夯实粮食安全宣传根基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充分发挥基地功能 提升阵地“引力”
隆平水稻博物馆始终秉持“传播稻作知识 弘扬农耕文化”宗旨,以水稻为主题举办了三大基本陈列,分别为“稻米香万年——中国水稻历史文化陈列”“奇异的旅程——水稻的一生陈列”和“梦想成真——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陈列”,三个基本陈列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以环幕影院、幻影成景、全息投影、DID拼接屏、三维动画、实景影片、CG特效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分别展示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和科技手段,演示杂交水稻的产生、发展和影响,让观众获悉水稻悠久的耕作历史、了解水稻先进的栽培技术、懂得水稻艰辛的生长历程、感知水稻科技的巨大成果,以此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并内化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文化自觉。
观众漫步“历史厅”,能通过稻作文物直观体会水稻栽培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种种创造,感受栽培野生稻到高产杂交稻的蜕变和升华;徜徉在“科技厅”,能通过水稻生长各个阶段的植物标本,包括水稻土壤、水稻种子、幼苗、拔节、扬花、孕穗到成熟期的植株标本以及各类水稻病虫害标本,学习水稻相关科学知识;步入“隆平厅”,能通过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杂交水稻领域科学家的科研著作、手稿和他们研发的杂交水稻材料,直观体验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以及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与“禾下乘凉梦”。同时,为了进一步延伸稻作文化教育阵地,拓展农耕实践教育内涵,丰富农耕体验载体,博物馆在室外专门开辟了水稻梯田,种植优秀水稻品种,定期开展翻耕、插秧、除草、收割等农耕体验活动,将稻作科普宣传教育与劳动实践有机融合,实现了室内观展长知识、户外体验得感悟的农耕文化教育闭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观众来博物馆进行农耕文化学习体验的需求,不断提升人们的爱粮节粮意识。为进一步提升基地教育内涵,扩大基地品牌影响力,计划2023年完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平业绩陈列”改造。今后在藏品与科学研究上发力、借力,瞄准国家一级博物馆目标,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实现博物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积极整合基地资源 彰显阵地“魅力”
博物馆高度重视藏品征集工作,先后从湖南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拨城头山、八十垱、澧县平原等地出土的稻作文物100多件;委托湖南省文物交流中心代征近100件各个历史时期出土稻作器物;通过熟悉稻作文化的专家引荐与湖南、贵州、浙江、北京等地的收藏家建立了联系,系统征集了各个稻作区域农业生产生活器具;接受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科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江西农科院、福建农科院、湖北农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和知名农学家捐赠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稻作书籍,全馆文物及藏品达到13000多件,珍贵文物230件,基本形成以稻作藏品为特色的收藏体系。同时,博物馆不断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深入挖掘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让藏品“亮”出来,讲好中华农耕文化故事,传递爱粮节粮理念。距今5300年—4000年的炭化稻谷、湖南农大的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制作的水稻活体植株标本以及委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秋色传承人制作的精美花样米食等都成为了博物馆特色藏品。走进博物馆,观众不仅能直观感受到中国的水稻种植史、栽培史,更能品读到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垦殖、成长、进步的史诗,爱粮、节粮、惜粮成为每一位来馆参观者的共识。此外,博物馆还通过与文旅部门紧密合作,将辖区内的文博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整合,策划举行了以“芙蓉等你来”为主题的芙蓉区文旅系列活动,发布了以隆平水稻博物馆+湖南湘绣博物馆+中国红瓷器+湖南省茶叶博物馆为主题的研学芙蓉文博旅游精品线路,向市民和游客推介。与辖区12所中小学进行馆校共建,利用学校劳动实践课时间由老师带队来馆进行稻田管理,其收割的稻谷由学校收回并作为劳动奖励分发给学生。此举吸引了学生及家长的热情参与,并对博物馆和学校开辟的农耕文化实践基地大加赞赏。此外,主动与市、区素质教育基地衔接联系,将博物馆纳入素质教育基地课程体系,保证每年近10万名学生来博物馆进行研学,开展农耕文化体验。中央电视台科学频道、中国网、湖南卫视、全国移动电视等多家电视媒体将隆平水稻博物馆作为取景场地进行专门的报道或节目拍摄,录制了《加油,向未来》《梦想铸就金色辉煌》《似是故人来》等节目。2021年CGTN西语频道、英语频道《万亿城市》系列报道长沙站分别在馆直播。湖南卫视来馆拍摄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型人物纪录片,并在馆内进行了《鲜厨100》《我的家乡,好美!》等节目的录制。2020年4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稻作传万年,稻香飘海外》专题推介文章,并在“学习强国”上转载。2021年3月16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在这里体验一株水稻的文化传承》专题推介文章,稻博作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的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辐射示范作用不断加强。
策划主题宣教活动 激发阵地“活力”
博物馆依托三大主题陈列和隆平文化园,开发以水稻为主题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农耕文化课程体系,并在稻田内打造7大主题研学活动教室,定期在户外水稻梯田开展翻耕、插秧、除草、收割等农耕体验活动,让广大青少年感受劳动之“美”,树立实干兴邦之志。每年结合二十四节气、世界粮食安全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科普日、文化遗产日等节点,大力开展农耕文化体验、劳动习惯养成等活动,在弘扬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彰显中国水稻科技成果的实践中融入民族自豪、爱国情怀的教育,高层次、全方位、多领域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粮节粮的节俭意识。策划“春耕亲子体验——快乐插秧小农夫”活动,让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在讲解导师带领下开展“重拾农耕乐——开展自然游戏”“汗滴禾下土——体验快乐插秧”“粒粒皆辛苦——增强感恩意识”等研学活动;策划“舌尖上的中国——米食非遗之旅”文化遗产主题活动,让学生家庭在导师带领下开展打糍粑、品甜酒、包粽子、喝擂茶、识米粉等美食制作和品鉴活动;策划“勤劳小农夫”水稻丰收节活动,让孩子们体验“五谷贴画”和“收割水稻”两个研学活动,实现了将爱粮宣传教育与劳动实践有机融合。另外,还举办“反对浪费、崇尚节约”社会实践活动,“元宵佳节做汤圆、稻博园里说丰年”“学雷锋精神,做稻博传人”“长沙市第三期青少年科普研学训练营”“谷雨栽早秧,节气正相当”科普教育活动,“粽叶青青艾草芳,湖湘儿女品粽香”非遗文化研学活动等,带领孩子零距离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大自然独特的生命力。博物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共接待观众300万人次,年均60万人次,全民爱粮节粮在三湘大地蔚然成风,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贡献隆平水稻博物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