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青春志 学研思行薪火传
——辛亥革命博物院“少年中国说”系列研学思政课铸魂育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整齐嘹亮的童音在展厅里回荡,字字铿锵、声声动人。这是在辛亥革命博物院举办的“少年中国说”研学思政课,来自中南路小学和首义中学的学生志愿者们跟随讲解员一起,带领现场观众穿越时空、致敬先贤。它以“今天—过去—未来”为时间轴,展现中国百年来的飞速发展,引导当代青少年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不少观众表示“当同学们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那一刻使我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资源整合 凝聚合力
辛亥革命博物院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年均接待观众200余万人次,分北区(原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南区(原辛亥革命博物馆)两个区域,主要研究、展示辛亥革命历史,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标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百佳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中国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武汉市内辛亥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这些旧址遗存和纪念设施是武汉英雄城市的重要见证,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武汉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性符号。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为推进辛亥革命资源整合利用、进一步擦亮辛亥首义文化品牌,湖北省委、省政府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整体划转武汉市统一管理。2022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和辛亥革命博物馆正式整合,组建成立辛亥革命博物院。
原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于1981年建立的专题纪念馆,因旧址主体建筑红墙红瓦,武汉人称之为红楼。原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2011年建立的一座现代建筑形式的专题博物馆,外观为“楚国红”色调,呈“V”字造型,寓意着胜利。博物馆外墙采用的红色石材,与红楼的建筑色彩相得益彰、遥相呼应,体现出100多年前后历史的对话。
在省、市、区政府的统筹推进下,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总体思路,促进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区与周边文化旅游资源联动融合、客源互流,将辛亥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辛亥革命博物院所处的首义广场往北与黄鹤楼、蛇山相连通,往南与紫阳公园、起义门相连通,往西与武汉音乐学院、司门口相连通,会同黄鹤楼、武昌古城形成连贯的空间游线,提升文化品质、优化旅游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将建设成为具有国内外竞争力、吸引力的武汉文化旅游核心区。
一年来,辛亥革命博物院积极推进两馆机构并合、人员整合、业务融合,推动馆藏资源统一管理、优化调整陈列展览、整合研究力量,进一步强化辛亥革命文化保护利用和学术研究功能。按照各有特色、分类发展的原则,辛亥革命博物院北区依托国保旧址,重点做好“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和“首义英雄——辛亥武昌起义志士事迹陈列”;南区依托现代化展陈条件,充实文物和图片资料,对现有基本陈列“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进行全面改陈,打造以首义文化为核心的辛亥革命全史展,形成紧扣时代脉搏、具有较高文化和科技含量、制作精良、深受观众欢迎的陈列展览。基于两馆资源整合、展览优化以及研究力量的提升,辛亥革命博物院搭建多元、融合的研学实践平台,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育人价值,打造“少年中国说”系列研学思政课。
学研思行 多线融合
为讲好武汉故事、首义故事,弘扬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果敢开拓精神,辛亥革命博物院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在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五史”教育等方面,打造跨部门、跨学科的体验——“少年中国说”系列研学思政课。该课程是以学术研究为支撑、以陈列展览为载体、以诠释文物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为宗旨,融合文史专家、剧目编导、舞美设计等专业人员智慧,打造的互动性强、参与度高、故事感十足的沉浸式互动研学思政课。它以突出本院文化特点与课程实践性为原则,旨在为广大青少年深层次讲述辛亥革命先驱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爱国故事,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他们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青年。其开展频次高、受众广,深受广大学生们喜爱。
在研学对象的研究上下功夫,把握特点、精准施教 课程开发团队积极与武汉市教科院研学课程专家团队沟通,对标初、中等教育阶段语文、艺术、道德与法治、历史等课程标准,将其与辛亥革命博物院丰富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少年中国说”系列研学思政课主要针对7-18岁、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展开,课程内容围绕学生年龄层次、认知规律定制。小学阶段是后续教育的基础、初中阶段侧重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高中阶段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和内容,在执行过程中深化“看、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分别推出基础研学包和扩展研学包,各学段课程内容从“知道、了解、感悟、探究”循序渐进、螺旋式深入。
在研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内容生动、走深走实 通过对各学段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本馆资源的深度梳理与挖掘,课程设计紧扣本馆展示主题和展览内涵;课程开发由熟悉文物内涵和擅长表演的专业人员打造;课程执行突出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感。从武昌起义军旗讲到国旗、从服饰礼仪讲到生活变化、从“少年中国说”讲到如今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进一步带领学生感受梁启超对少年中国及中国少年的期待,了解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艰难历程、学习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先进人物的奋进故事,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志向。
通过各学段不同主题课程,学生们对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历程等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学研”“思行”的转换上下功夫,同频共振、互融成长 辛亥革命博物院“少年中国说”系列研学思政课,秉承引导青少年将“学习成果”向“文化行为”转换的执行理念,让每一位参与课程的青少年在认知、价值和行动上有所感悟,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助力文化传播的动能。在认知层面上,青少年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技能;在价值层面上,感受学习乐趣、激发创造力,引发思考,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行动层面上,助推博物馆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该系列课程分为展览解读、知识课堂、剧本围读、艺术排演、剧目演绎等多个环节,既可以成为单线教学项目,也可以多线、多点融合执行。青少年们通过“观展览、学知识”“演英雄、学英雄”感知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感悟剧本里的英雄故事,理解中国人民对革命道路的不断探索、中国社会的巨大改变与成就。课程结束后,院方开放部分展厅吸纳研学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展厅中以讲、演结合的形式,带领观众穿越历史,使研学课程与志愿精神“双融合、双促进”一体化发展。在实践中,社教人员与学生志愿者带领公众走近展览,或是在林觉民的身旁守护他写下《与妻书》,感受当年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的热血青年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内心情感;或是走向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致敬英雄面对死亡威胁宁死不屈,慷慨就义;抑或是跟随李次生登上蛇山之巅挥舞十八星旗,共同庆祝武昌起义的胜利……孩子们在特定展览区域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时,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
学生们在学懂弄通历史知识、志愿精神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变身为志愿者向公众讲述首义故事、城市历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继承者、践行者;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成为辛亥革命博物院“行走的广告牌”,增强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行动自觉,吸引更多同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在为公众提供讲解、传递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博物馆学习与志愿服务同频共振,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和社会效应。
在研学师资的培育上下功夫,深耕素养、内厚基底 思政课能否讲深、讲透、讲活,教师至关重要。辛亥革命博物院社会教育部有讲解员20名,是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社教师资队伍。其中,多人多次承担重大推介活动和国家级展览的讲解工作,多人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讲解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多人入选国家级、省级红色故事讲解员培训工程,多项教育项目在省、市评比中获得奖项,多人获得教师资格证。为了持续提升社教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经常性的业务培训,该部门以邀请文史专家、资深策展人、行业大咖讲课,参与全国、省、市社教工作专题学习,轮岗互学、传帮带等多种形式,着力提升社教人员对本馆文化内涵的解读,全员争做博物馆故事的讲述者、青少年教育的引导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立德树人 强基铸魂
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指导下,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城头勇敢地打响了首义第一枪,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并由此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指出:“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作为“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发生地,武汉也因此被称为“首义之城”。辛亥首义精神也成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城市精神的重要源头。
辛亥革命博物院作为全面展示辛亥历史、首义文化的专题博物馆,突破传统的讲解接待、博物馆“五进”等常规社教工作范畴,树立“大教育”工作理念,联通研究出版、陈列展览、专家讲座、文化景观、文创产品等领域,面向亲子家庭、青年学生、企事业单位、部队、农村以及海内外侨胞等群体开展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全覆盖公益性文化活动,增强各类群体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先后创办以展示首义特色文化资源的“首义课堂”教育品牌,以寻访首义旧址为载体的“首义寻踪”教育活动,以孙中山先生终身倡导的“博爱”思想为基础的“博爱学堂”教育项目。近年来,累计开展800余场社会教育活动、2000余万人次参与。
“首义课堂”教育品牌 为深入解读展览内涵、普及首义历史,“首义课堂”主要围绕本院常设展览开展展览讲解及教育课程,开发的系列课程《寻找老武昌城》《武昌起义那一天》《少年勇担当》《生活大变革》《少年中国说》等已纳入课程菜单,组织方可根据参与者年龄层次、在馆时长、团队人数自由组合。特别是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首义历史,社教团队通过研究中小学新课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个方面,将学会学习、责任担当、科学精神等渗透到研学课程中,做到各学段课程主题合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同时,院方开设儿童讲解专场、出版《写给孩子的红楼之旅——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课堂》,推出“首义之光:首义故事我来讲”青少年体验营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学习和讲解实践,让青少年融入到历史场景中,感受历史的脉搏,做首义文化的探索者和传承者。
“首义课堂”教育品牌,依托辛亥首义旧址和现代化陈列展览,打造特色专题活动:“重回1911——探寻首义枪声”夜游活动。特邀辛亥元勋熊秉坤的长孙熊永铸与本院社教人员一起,带领观众现场感悟首义精神、领略英雄城市的英雄气概,线上61.9万网友也跟随直播镜头开启了“求学模式”;“少年中国说”研学思政课上,学生志愿者在特定展区讲述“少年中国说”、林觉民“与妻书”,演绎“彭刘杨”三烈士慷慨就义、武昌起义等历史片段,在馆内展演和网上直播,受众达20余万人。为了扩大教育活动覆盖面,“首义课堂”系列活动坚持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农村、部队等地,以线上+线下融合、以展览+课程融合、以博物馆+新媒体融合的形式,更直观、立体地讲述首义故事。
“首义寻踪”教育活动 首义文化区是武汉市政府重点打造的集纪念、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融历史遗迹与现代风貌于一身的文化旅游景区,在其范围内分布着多处辛亥革命旧址、遗迹、纪念设施等,如同一部立体的辛亥首义史。“首义寻踪”教育活动依托这些旧址遗迹和纪念建筑,以“重温历史—寻访踪迹—拓展思考—感悟交流”的形式,将主题教育和研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寻访英雄城市的历史记忆,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多年来,“首义寻踪”活动选优配强骨干力量,形成了一支涵盖专家学者、社教骨干、辛亥后裔、行业模范的宣讲团队。针对青少年、志愿者、博物馆爱好者等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首义寻踪”设置了三个类别:以旧址遗迹和纪念建筑为载体,讲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人物故事,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以“重走首义路”开展实地教学,引导志愿者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首义历史,更好地传播首义文化;以“寻访、回顾、启发”为线索,带领博物馆爱好者探访首义文化区,感悟武汉城市精神的重要源头,体味蕴藏在城市记忆中的英雄气概。该活动以边走边学、边看边悟的形式,覆盖了全年龄段受众,得到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博爱学堂”教育项目 “博爱学堂”是结合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城市地方特色文化开展的教育项目。传统文化活动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将精品展览、非遗集市、教育活动、非遗技艺等元素相结合,带领公众体验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展现文化自豪;临展配套教育活动是围绕展教融合的教育理念,以时事热点、临时展览内容为切入点,帮助公众读懂展览内涵、丰富文化生活;博物馆沙龙以博物馆教育大众化、公益性为宗旨,邀请史学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多年来,“博爱学堂”教育项目着力打造满足社会公众多元文化需求的文化惠民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成为博物馆终身教育的受益者,其多项活动获省、市教育精品奖项。
“首义之光”志愿服务队 辛亥革命博物院自2011年起招募志愿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首义之光”志愿服务队。团队广泛吸纳高校师生、企业职工、社区居民等群体,他们中有全国最美志愿者胡昇、华雨辰,也有辛亥元勋熊秉坤之孙熊永铸等辛亥后裔,更有母女、祖孙亲子志愿者,实现了志愿精神的传承。
为了更好地发挥志愿者特长,院方根据博物馆日常工作及志愿者个人服务意向,为他们定制服务岗位,提供咨询接待、导览讲解、活动教学、展陈策划、影视制作、新媒体宣传等岗位,把实践育人和教学育人相结合,让“受教育、长才干”贯穿志愿服务始终,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领志愿者们筑梦成长。如今,本院注册志愿者累计达700余人,总服务时长达10万余小时,是辛亥革命博物院员工之外的又一支生力军。
辛亥革命博物院创办的“少年中国说”系列研学思政课等多项品牌教育活动,已形成全人群覆盖、全方位拓展、全媒体传播的教育模式,相关活动多次被学习强国、新华社、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未来,以辛亥革命博物院为核心的首义文化旅游区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辛亥革命文化展示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多功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辛亥革命博物院将以此为契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为打造辛亥革命文物收藏保护中心、教育纪念中心、陈列展览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的目标砥砺前行,深入挖掘、用好辛亥革命特色文化资源,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首义故事,引导公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唱出立德树人主旋律、奏响思政育人最强音、谱好学研思行协奏曲!
(撰稿:鲁珊 陈清 陈曦
邱丹妮 马光明 张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