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多年教育实践,一直在探索,服务公众,让多元多样的博物馆教育文化服务,人人可及;涵养品格,持续为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塑造城市文化品格贡献自身力量。近十年来上海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断强化,通过一系列扎实的工作,建立了日趋完善的博物馆教育服务体系,打造出教育活动的品牌。
教育阐释
教育为媒,推动文物活化,促进文明传承
在多年的实践中,上海博物馆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展览教育阐释体系,包含特展导览、学术讲座、工作坊、普及读物、游艺活动、线上资源等,根据不同的展览特性,根植于深厚的内容基础,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为观众提供多样的展览观看与活动参与体验。
以近期“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为例,教育阐释注重分众化及普及化,让展览内容更通俗易懂的同时,也根据不同的群体特性提供不同的观展视角引导。针对少年儿童,展览折页及语音导览在成人版之外特别推出儿童版,以儿童喜欢的形式、主题为引,带领他们进行探索和思考;另策划实施“何以中国”文物考古主题校园展,以图文展板及线上资源的方式,进入十余所中小学巡展,并尝试多学科知识点的融合完成校内探究性课程的开发,帮助学校有效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后研学的需求。“时光胶囊”数字媒体展以文物为主体,通过数字化科技扩大文物的线上展示空间,以寓教于乐的互动手段创新文物教育形式,着力增强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文物的关注和喜爱。“文物党课”则是为上海各基层党组织提供组织生活与学习的契机,注重于“以物证史”“以史增信”的展览阐述,讲好中国故事,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未成年教育
通过未成年人教育,
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
上海博物馆的未成年教育起步早、发展快,面向学校、教师和学生展开,逐步形成体系,近年来更是取得不少新成果。
学校层面,持续开展和推进馆校合作。2021年国家文物局“长三角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以博物馆丰富的资源为依托,以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为核心,整合长三角地区博物馆资源编写完成探究性丛书《博物之美·探秘中华文化》(适合小学)和《江南之魅·美给你看》(适合中学),并结合一系列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探索馆校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上海博物馆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举办“博物馆里的教师”专题培训班,为历史、美术、德育等多学科的一线教师提供学习、讨论和分享的平台,聚焦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利用,推动馆校合作机制下的交流与共享。
上海博物馆为未成年人乐于走进博物馆、乐于学在博物馆,在教育资源、体验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多样的尝试。传统学生项目“我看博物馆”征文大赛,迄今已举办22届,以此鼓励更多中小学生走进上海博物馆,学习历史文化、感受艺术与美;今年启用新模式,将幼儿纳入参赛人群,在文字稿之外也接收画稿、视频类稿件参加。2021年结合常设展厅推出少儿导览图《博物馆里的形形色色》(适合5-8岁)和《博物馆里的奇思妙想》(适合9-13岁),从艺术审美与想象、古人的智慧与创造等角度引导少年儿童的博物馆参观学习之旅。2022年“喜迎二十大 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获评中宣部与国家文物局推介项目,青少年学员围绕展览进行公益讲解,体验志愿服务乐趣的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教育资源
提供多元思维方式,
打造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上海博物馆积极开发多种教育资源,讲座、线上课程、教育读物、微信导览、展览册页等,以多样的主题和形式适应不同观众的需求,努力让博物馆学习在更广阔的空间、更开放的时间和更广泛的人群中得以实现。
上海博物馆依托自身文博资源优势打造的教育课程,有线下活动以及线上课程两种形式。讲座以系列化为准则,广邀国内外博物馆研究人员和各大高校著名学者为主讲人,内容涉及艺术、历史、考古及学术动态等多个领域。目前已举办过“博物馆馆长讲博物馆”“考古中国”等60多个系列。“上博课程”依托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平台,目前已推出8个系列超过60个课程视频,真正做到了打破时间与地点限制,逐步形成知识共享平台。2020年上海博物馆开启跨界合作的方式打造讲座课程项目:与《新民晚报》合作的“上博讲坛”,借用媒体传播优势,让文博知识普及课程进入更广泛的上海市民群体;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推出的“江南文化讲堂”项目,积极传播江南文化创新发展理念。
教育读物通常是配合本馆举办的主题活动或特别展览而策划出版,借助新颖的视角及生动的表现手法作深入浅出的解读,以纸质书籍的形式为公众打开文物、历史和艺术的窗口,2012年至今出版书目达60余种。
全媒体传播
突破传统博物馆的边界,
构建跨媒体的立体传播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博物馆不再束缚于围墙之内,而是主动探索与社会相融合的各种途径。上海博物馆着力打造官方网站、微信、微博、视频号等媒体平台,搭建博物馆形象展示、信息发布及知识传播的官方渠道。官方微信公众号涵盖信息发布、展览细读、文博知识等多方面内容,并集成了参观预约、免费语音导览等多项服务功能,累计关注人数超过100万,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文博新媒体平台。2022年上海博物馆官方视频号开通,开启短视频时代媒体传播新征程。
为更好地利用馆藏文物资源,上海博物馆以项目为抓手,与其他媒体平台合作,共同助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重点项目如:与SMG融媒体中心联合策划的原创系列短视频节目《了不起的宝藏·探宝上博》,以微纪录片的形式深度讲述国宝的故事,目前已推出第一季25集,全平台播放量达5000万;与澎湃新闻合作举办“魔都与新城”文化项目,包括6集纪录片、6场学术讲座、H5线上互动课程及多篇深度报道等,总点击量超过3500万,通过博物馆与新闻媒体的深度合作、历史考古与时代发展的有机融合、学术研究与公众参与的紧密结合,活化利用文物资源,增进城市认同。
全纳教育与终身学习
让人人有机会接触历史与文物,
从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上海博物馆在重视未成年教育的同时也关怀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致力于让人人有机会接触博物馆学习资源,享受学习乐趣。
上海博物馆重视提供全面无障碍的文化服务,不断推出优质的无障碍教育项目,使特殊人群能够无障碍地欣赏文物、感知艺术、享受博物馆、享受文化生活。比如面向听障人士推出系列手语主题导览视频,使听障人士也可以用双眼“听懂”文物,均等共享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上博与特殊学校一线教师共同编写了《上海博物馆无障碍探索手册》,贴合特殊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免费发放至上海市各特殊教育学校,鼓励特殊学生走进博物馆自主畅游与学习。同时,上博走进上海市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利用博物馆资源丰富特殊学生的知识体系。
上海博物馆同样重视老年人在学习新知识、参加社会交流、提升生活品位方面的需求,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2019年“丹青宝筏”特展期间,上海博物馆与社区合作面向老年人推出“特展银发课程”,选取适合老年人的主题进行课程设计,包含进社区的知识分享与动手体验和进博物馆的展览参观环节,实现了博物馆与社区老年人的良好互动交流。未来还计划推出更多银发课程,包含展厅导赏、艺术体验等活动,让更多老年观众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博之美。
上海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迅速提升,成为本馆“国内领先”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今后发展的新增长点与核心竞争力,更是上海博物馆服务公众、达成“国际一流”目标的重要一环。上海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观众打造开放、丰富、自主、愉悦的学习环境,搭建公共教育平台,满足时代与公众的文化需求,努力为公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城市文化品格的塑造添彩。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