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位巨人,他通过潜心探索殷周古篆、汉魏隶楷的历史源流和传承关系,以及艰辛的书、画艺术创作实践,创立了熔铸古今、雄浑精博、古朴超逸、端庄沉稳而影响至今的金石书派。这位巨人名叫李瑞清,1911年清亡后隐居上海,署号“清道人”。
作为近代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先驱,李瑞清“学书”一生,花费大量精力用近代西学的科研方法结合传统古文经学来认知中国书法艺术。他不知疲倦地研究字体演变及中国书法史上的主要书法流派,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理论,并付诸实践,对历史珍粹刻苦、认真临摹,一生不曾停息。因此,他不仅能书篆、隶、楷、行、草各体,而且能书写几十种流派、风格的书法,对每种流派、风格的书法渊源文能证之,笔能副之。
江西省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中有十余件(套)李瑞清节临汉魏摩崖碑铭的隶楷条屏、中堂、集金石铭刻篆隶对联,以及以碑笔入帖的帖书和以书入画的“书画”。这些作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入藏本馆,传承有序,真实可靠,应是反映他真实审美意识的“本色字”,也应是李瑞清书画艺术活动、金石法书及本色书法艺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卓异表现的最好见证。
李瑞清的好友、近代著名学者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点评:“清道人自负在大篆,而得名则在北碑”。李瑞清在《清道人遗集·玉梅花书断》中自述:“馀书幼学鼎彝,学散氏盘最久,后学齐罍之属,遍临诸铜器。弱冠学汉分,年廿六始用力今隶、六朝诸碑,靡不备究,尔后始稍稍学唐以来书。”
李瑞清精研篆隶、汉魏六朝文字,参合铭刻、碑法,成就了一种法度严谨、气势恢宏、极具个性特色的金石书风。以下选取江西省博物馆书画珍藏中李瑞清集散氏盘《实至道大》五言联、节临汉隶石刻砖铭的隶书四条屏、节临北碑楷书四条屏、中堂及集北碑隶楷对联等作品加以浅析,以窥其金石法书的本色风采。
清道人集散盘《实至道大》五言联(图1) 《实至道大》五言联幅芯纵129厘米,横31厘米。五言联字字斗大。上款题“集周盘字于申浦”七字,上联集姬周散氏盘“实至乃有用”五字,下联集“道大莫之就”五字,下款署“辛亥孟冬清道人”字样。尾押朱文“阿梅”“清道人”印及白文“黄龙砚斋”印。
五言联的上、下款题字用汉碑的神韵和笔法题写,上款骨格舒张,笔致清丽流畅,匀整优雅,凸现珠圆玉润气象。下款神采飞扬,形态奇谲,篆籀笔意浓郁,骨气高古。上下款各具风格,皆取汉隶中不同凡响之碑法,短短一联,共二十四个墨字,足显清道人书艺之博大渊深。
联文则比较忠实于《散氏盘》铭文的神韵,与吴大澂以小篆笔意临摹《散氏盘》铭文的风格迥异。联字中“实”“就”二字因为上下结构,字体偏长,与《散氏盘》铭文的整体气质稍异。字内、字外空间分布恰到好处。行笔使用中锋,起、收笔饱满圆润,婉转而灵动,行笔豪放,回锋、搭接、折笔、转向、起止果决。墨浓而有枯。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字字浑朴雄伟、敦厚,壮美多姿。行笔使用其特有的颤笔笔法,极富《散氏盘》金文之凝重、高古浑穆韵味。
清道人节临汉隶石刻砖铭隶书四条屏(图2) 四条屏1堂4幅,纸本,幅芯纵179厘米,横48厘米。每屏皆依一出类拔萃的汉隶石刻砖铭为指归,取其神韵和笔法临写。四条屏是见证清道人汉隶金石书法艺术神采的珍品,集中体现了清道人对汉隶石刻砖铭在书法创作中之珍贵价值的研究、认知和体悟。
第一屏节临《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石刻二十个墨字:
“太守钜鹿鄐君部掾冶级、王弘、史荀茂、张宇、韩岑等”。
款题“以篆为隶,西汉遗巨”八字,钤白篆“石室主”印。临字、乃至款题均用《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石刻隶字的神韵和笔意。但临写并非亦步亦趋,而是有所取舍。清道人款题“西汉遗巨”是个小疏忽,将“东汉”误题为“西汉”。这种小瑕疵旧时代名人常有,他们生活的时代没有今天这么方便的查核条件。
第二屏临写《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为《石门颂》)摩崖石刻三十六个墨字:
“于是明知故司隶校尉楗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有司驳议,君遂执争。”
款题“笔长而曲,齐派也”七字,钤白篆“龙门”印。临字用《石门颂》摩崖石刻隶字的神韵和笔意。
《石门颂》刻石文字在书法史上被称为“汉隶之极作,学隶者必学之范本”。其文字结字奇纵恣肆,舒展开张,字势飘逸。虽然隶字结体,波磔不明显,但笔划以篆意行之,如行书之洒脱自如、天真自然。康有为称:“《杨孟文》(即《石门颂》)等为隶(汉隶)中之草。”可见此碑体现出汉隶在上承篆隶、下启行草的时代过度特点。
第三屏临写了“陶斋”所藏汉代砖铭二十六个墨字:
“永元三年六月左冯翊章通、夏靳春,司寇□苏松、关元,谢浮,在此下。”
款题:“笏堂仁兄法家正之 清道人”十一字,钤朱文“清道人”印;后又题跋:“此砖藏陶斋尚书所,新出土长安,与流沙坠简参观,可悟人赴急书草隶之妙,曾季子谓秦权正脉,信夫。”
临字方瘦劲挺,全无波磔,长斜纵横,洒脱自如,字面饱含奔放气象,如清道人所说为“赴急书草隶”。但该书非赵壹《非草书》所指“隶草”面貌,亦非卫瓘剔去波磔呈下引之势的“草稾”之类,可以算作是李氏风格的“草隶”吧。
“陶斋尚书”即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金石学家、收藏家端方。“曾季子”为清道人好友曾熙。“笏堂仁兄”,即丁立中(1878~1958),字笏堂,新建县人。1949年后,任省政协委员的丁立中捐给省博物馆。
第四屏临写《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摩崖石刻最前面五行的五十个墨字:
“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以七月廿九日发家,从秦人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程阿英等六人共来作关,八月一日始断山石作孔,(缺坚固二字)万岁。”
款题“其分行布白,首尾相衔,汉人摩崖,犹存鼎彝旧法”十九字。
摩崖石刻为较为成熟时期的汉隶。但其字大小参差不齐,多用圆笔,看似不经意而饶有古逸之趣,学者们一致认为,较之同时代的《西狭》《石门》诸刻,更为宽博疏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