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江西鄱阳瓦屑坝移民就发生在元末明初,史上又称“洪武赶散”,瓦屑坝成为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
洪武移民的经济动因
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着战后满目疮痍、土地荒芜、民不聊生、百废待兴的现状,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恢复农业生产、维护社会安定成为其当务之急。他在思考“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户口增,此乃中原之急。”时任郑州知府苏琦奏章“时宜三事”:“其一为屯田积粟,以示长久之规;其二选重臣驻边镇,统辖诸藩;其三为垦田以实中原。”又说:“自辛卯河南兵起,天下骚然,兼之元政衰微,将帅凌暴,十年之间,耕桑之地变草莽。方今命将出师廓清天下,若不招以实中原,恐日久国用虚竭。为今之计,莫若计,复业之民垦其田外其余荒芜土田。宜责之守令召诱移未之入籍之民,官给牛种,及时播种。”户部郎中刘九皋也奏言:“古者狭乡之民于宽乡,盖欲地无失利,民有恒业,宜令分丁陟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朱元璋进而采信各种进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的战略决策。分流人口,开荒辟田,是增加赋税,充实国力的有效手段,这无疑是移民的经济动因。
洪武移民的政治动因
朱元璋在攻洪都、战鄱湖时,对江西尤以饶州人情地情了然于心。饶州人民既有彪悍勇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有齐心御敌、维护宗族、保土安境的家国情怀,加之人多田少、罹难稍浅、聚族而居、势力难敌的特点。朱元璋深知这正是他当初取得鄱阳湖大战胜利的利器,同时也可能是他大明王朝政权的一个潜在威胁。生性多疑的朱元璋认为,这一势力一旦让其蔓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只能分崩离析、割裂拆散才可了却心病。于是,对大宗大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村庄,官府实行分而治之。由于连年战乱,湖广地区人口锐减、民生凋敝、土地荒芜。移民从狭乡迁至宽乡,可以解决人多田少、人少田多的矛盾。这是朱元璋移民的政治动因。
瓦屑坝成为移民集散首选地
鄱阳瓦屑坝,地处鄱阳湖四面环水的莲湖乡。此地段绵延20里,古时为制陶之地。唐末为避战乱(黄巢起义),制陶之人弃地逃往姑苏,由此该地成为一片废墟。该地洲地开阔,自宋以来该地无村无店无人烟。明初政府将此设为移民集散地,可谓用心良苦,也的确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它是一个近水的码头,离饶州府城只有15里,便于大量人口集散,更有利于对移民的封控管理。
要问祖先来自哪?江西鄱阳瓦屑坝。瓦屑坝因明代移民而名传后世,成为永久性的历史记忆。
严格的移民措施
据《明史·食货志》《明太祖实录》和《中国移民史》文献资料考证,以及大量家谱记载,仅洪武年间,江西向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移民210万人,其中饶州移民近百万。
《明太祖实录》记载:“命户部遣官于江西”,官吏来到江西后,根据户帖“按册抽丁”,按照“四口之家迁一、六口之家迁二、八口之家迁三”的比例抽迁人口,将同宗同族的人迁往不同的地方。移民凭核发的凭证,到新地落户。官府对移民“所至皆挂号”, 落脚即“立清界限、报上登籍”。为了防止移民回迁,明朝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禁回迁措施,没有路引不得私自出外,否则“军以逃军论,民以私渡关津论”。同时政府还禁止修谱,防止移民根据宗谱寻根问祖。由此,移民后裔对故乡共同的记忆,只有祖先登船去往他乡的瓦屑坝。
移民的原乡与新乡人口结构的变化
实施移民后,促使湖广地区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据《元史·地理志》载: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江西2819116户,14524978口。饶州路680235户,4036570口。据《明史·地理志》载,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江西总户数1553923户,8982482口; 明弘治四年(1491)1363629户,6549800口;明万历六年(1578)13410005户,5859020口。说明了自元中期到明初,江西人口急剧减少的一个事实。并据《江西通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饶州人口163164户,821111口,比元代中期减少人口321万余人。大量移民是造成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又如湖北省《新洲县志》载:“本县人口除巴姓为本地人外,绝对多数是明洪武年间从江西饶州一带迁移而来,起初不足几千人,由于移民,几年间猛增至13万多人。”据《黄冈市志》载:“明初江西大量人口迁入境内。罗田、黄冈、麻田等县有江西流民纷纷入境定居。今域内人口中,祖籍江西者居多。”
移民寻根的产生
移民迁入新地后,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畏艰险;他们耕读传家、自强不息、薪火相传;他们团结互助、共度时艰、以众帮众;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家国命运相连。他们用血泪和汗水,辛劳耕耘,铸造了“思源思进、创新创业”的移民精神。
洪武移徙以来600余年,移民后裔遍布全国各地。移民后裔不乏精英名贤,明清时期的李时珍、张英、张廷玉、朱书、邓石如、赵文楷、张树声、刘铭传;近现代的张治中、赵朴初、叶笃正、邓稼先、严凤英等等都是永垂史册的人物。
移民寻根问祖,自清以来从未间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大学者,湖北黄安人张希良于康熙五十年撰写《瓦屑坝考》,对江西鄱阳瓦屑坝进行考证。清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大学者,湖北黄冈县人靖道谟对瓦屑坝“曾拏舟过访”。随后,清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鄱阳史学家、靖道谟的学生史珥对瓦屑坝又作了重新考证,撰《续瓦屑坝考》《重续瓦屑坝考》,以上均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这些考证都充分指明,鄱阳湖瓦屑坝就是当年移民的集散地。
进入21世纪以来,移民后裔寻根问祖接踵而来,根亲文化被政府重新重视起来,由来已久的移民文化也得到了更大广度和深度的挖掘和弘扬。
2013年8月,瓦屑坝移民祭祖习俗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鄱阳县人民政府斥资建造了瓦屑坝移民文化园。2020年鄱阳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移民文化之乡”。
2022年8月1日至3日,由中国民协、江西省文联主办,鄱阳县委宣传部承办的“江西鄱阳瓦屑坝移民文化研讨会”在鄱阳县举行。
所有这些,都为鄱阳湖文化家园中增添了一朵新的奇葩——移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