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中的“陆绩怀橘”形象浅析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祁姿妤

微信截图_20230115173124.png

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流行仿木构砖雕壁画墓,墓葬装饰常见“二十四孝”题材,“陆绩怀橘”是其中的著名一则。《三国志·吴书·陆绩传》中记有“陆绩怀橘”的典故。东汉末年,六岁的陆绩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让人招待他吃橘子,陆绩偷偷在怀里藏了三个。临走时,陆绩弯腰告辞袁术,橘子掉落在地上。袁术问:“陆绩,你是来做客的,怀里怎么藏着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是我留给母亲吃的。”袁术深感陆绩与众不同,以后必成大器。

《三国志》记载陆绩出身世家大族,容貌雄壮,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概览,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陆绩虽才学卓然,但在三十二岁时英年早逝,其最为后世所知的便是这段童年孝行故事。

隋唐时期,陆绩怀橘的典故开始通过史书与类书广泛流传,流行范围超出了江南地域。怀橘故事作为类书资料,分别以“孝”和“瓜果”词条录于《初学记》中,与“殷挥持瓜”是成对典故。随着“陆绩怀橘”进一步传播,陆绩形象逐渐扁平化,其中“孝”的含义被不断强调放大,最终进入“二十四孝”中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后世围绕这一典故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艺术造型与衍生文本。相关的名人胜迹、墓室图像、历史文献、小说话本等展现的都是“孝子”陆绩的人物形象,这一过程也折射着佛教中国化、儒学复兴的文化进程。

在陆绩当过太守的郁林郡(今广西玉林),“陆绩怀橘”的典故被用来塑造井、社稷坛、街区、山城等。吴国时期陆绩被孙权派往郁林郡任太守,当时这里环境恶劣,陆绩开展了初步的治理和防疫,去世后也葬在这里。南汉贵州判史刘博古念陆绩怀橘孝母之孝道,在井边栽橘一株,称“陆公井”“橘井”,当地居民直接将此井叫作“怀橘井”,将此地命名为“怀橘坊”。直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任贵县知县的蒋航还将布山故城一带定名为“橘井名区”,至今牌楼尚存。

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有大量墓室壁画、雕砖表现陆绩怀橘的典故。中原地区自汉代以来就有表现孝子故事的传统,而直到宋元时期,才在这一地区看到陆绩怀橘的题材,这从侧面佐证了陆绩怀橘故事是后来逐步进入二十四孝故事之中的。陆绩怀橘故事最开始与二十四孝故事合流并非由于文献的合流,而是始于宋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中的孝子题材统合。

据王玉楼在《汉魏六朝孝子传研究》中的统计,从三国到西晋流传的诸多孝子故事中并没有陆绩。而将孝子故事提炼为“二十四孝”,最早很可能产生于佛教系统。《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中言道:“目连已救青提母,我佛肩舁净悲王。万代史书歌舜主,千年人口赞王祥。慈乌返哺犹怀感,鸿雁纔飞便着行。郭巨愿埋亲子息,老莱欢着彩衣裳。最难诳惑谩衷恳,不易轻欺对上苍。泣竹笋生名最重,卧冰鱼跃义难量。”这是至今可见的最早的佛教文献记录,提及释迦、目连、舜、王祥、郭巨、老莱子、孟宗、黄香八人。这些故事有的从东汉就开始流传,有的涉及感应现象,也有很多与佛教背景有关,但其中并未包含陆绩。

目前已在19座纪年明确的墓葬中发现了与“陆绩怀橘”相关的壁画或雕塑,其中两宋时期的12座、金代5座、蒙元2座。孝子故事在进入到地下墓葬之前有鲜明的佛教背景,是佛教渗入中国日常生活与丧葬观念的重要表现。宋代儒学复兴,南宋时期朱熹注意到了佛教结合孝道形成的广泛影响,并且意识到了需要利用这些佛教孝子故事进行再度整合,去佛教化,以加强儒学正统。朱熹谓“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人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橘、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34页)元代郭居敬将“陆绩怀橘”作为蒙童常识纳入类书之中。明代王圻撰《续文献通考》中记载:“郭居敬,尤溪人。性至孝,事亲左右,承顺得其欢心。尝摭虞舜而下二十四人孝行之概,序而诗之,名二十四孝诗,以训童蒙。”经过宋元类书对“陆绩怀橘”的再度统合,这一故事作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流传愈加广泛。

具体来说,中原地区宋金元墓葬中“陆绩怀橘”画面大多由两个人物,再加一颗橘子来表现。还可细分为有两类人物关系:第一类再现陆绩与袁术,第二类再现陆绩与母亲。有的在榜题中明确提到“陆绩”。

故宫藏北宋二十四孝砖雕表现的就是袁术与陆绩(图1)。砖雕为长方形,高19厘米、宽26厘米、厚3厘米,砖面内凹成壸门状,上刻陆绩两字。右侧树下端坐者为袁术,低头躬身者是六龄童陆绩,一颗橘子滚落在地上。图中的场景发生在树下,并非通常的室内环境。一棵树下一个人,是南朝绘画的典型构图。竹林七贤的题材就大量使用了这种构图。在这里,用树下人物图的构图表现三国时期“陆绩怀橘”的典故,也是一种构图上的复古,还原了六朝时期的绘画结构与风格。图2也是类似的表现。

河南焦作白庄宋代壁画墓中则表现了陆绩与母亲。画面右侧绘一老妇人,头挽发髻,身着长裙,坐于石鼓之上,右手前伸;左绘一人身着圆领窄袖过膝长衫,双手似捧一物,躬身面向老妇人,上方绘一树木,树木左侧墨书“陆绩□□”,后两字不清。发掘简报将其解读为“陆绩怀橘遗亲”的故事。类似构图的还有洛阳洛龙区关林庙宋代砖雕墓(图3)、甘肃清水县白沙乡箭峡村砖雕墓(图4)、山西沁县西林东庄金代八角形砖雕墓(图5)。

有趣的是,品德高贵的“孝子陆绩”并不是陆绩怀橘故事的终点。在明末清初的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也使用了陆绩的“孝子”形象;但罗贯中并非是称颂陆绩之孝,而是用怀橘有偷盗之嫌、是比较低价的孝行的观念来塑造陆绩的小儿之见,反衬诸葛亮的睿智。如文中所述,“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履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汝安坐,听吾一言。’”接着孔明对陆绩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并斥之为“陆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可以想见,陆绩怀橘的故事,作为一种文化常识,已经产生了褒扬流传和陪衬等不同的作用。它还将随着文化的不断变迁而具有更大的演绎空间。

总的来说,“陆绩怀橘”的典故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也以多种物质形态文化遗产的形式保留下来,譬如名人胜迹、墓室壁画、小说话本等。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形成的“陆绩怀橘”典故超出史书、类书的流行范畴,与中原地区流行的二十四孝主题合流,进入北方墓室系统中,以壁画、砖雕等形式再现。又经过理学家朱熹的推崇和郭居敬的统合,最终作为二十四孝中的固定组成流传下来,成为全国性的共同知识。“陆绩怀橘”的流传过程以及相关文物古迹背后也蕴含着佛教中国化、儒学复兴的文化进程,有助于了解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历史上是如何变化、形成的。

微信截图_20230115173158.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1.435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