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映于山水交融之下,位于浙北山区的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潜藏着两千多年的先越文明光辉。
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作为浙江省湖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大遗址”,它以安吉古城遗址为重点,持续深化文物领域改革创新,完善县域文物治理体系,首创“政府主导+专家把关+社会参与”运营模式,实现了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一体化发展,让陈列在绿水青山间的文化遗产逐渐变得“鲜活”。
活起来:一次合作的多方共赢
全国首创“政府主导+专家把关+企业建设+全民共富”新模式的文物保护模式,即政府拥有遗址产权并负责监管,考古研究所负责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引入的第三方社会力量——浙江绿城集团通过提供资金的方式积极参与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创业。
这一模式是否适用,事实来说话。两年来,在各界共同努力下,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共建设了考古现场展示区、考古保护中心、遗址博物馆、生态自然体验区、游客服务休闲区等8个功能区,并对外开放。
考古研究方面,专家们从不同角度论证确定了八亩墩乃至整个大遗址的价值和意义。明确了年代、族属和等级,确定大墓和古城是春秋晚期越国王(后)陵和越国早期都城(距今2500年),安吉越文化等级高、时代早、要素全,是中国越文化研究的“百科全书”。
建设企业(绿城集团)获得三十年旅游经营权,负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及周边道路设施投入。社会资本的注入,不仅丰富了考古遗址公园的功能,也为政府减轻了财政压力。
而博物馆所在地的古城村,通过土地、房屋租赁等方式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80余万元,相继有200多名本地村民以做保安、做讲解、干农活等方式解决就业,此外,还有10余位大学生从外地返乡创业,发展民宿、露营等产业。
几方职责明确,各自发挥所长,有效破解了原有的因重要文保红线制约无法引进项目及古城地区经济落后、环境状况差的难题,项目合作模式实现了多赢局面。
火起来:一场文旅的双向奔赴
安吉古城遗址和安城城墙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实证了安吉自春秋战国经秦汉至明清时期的辉煌历史,还成为展示安吉形象的重要名片。
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集中优势力量,推出拳头文化产品,吸引了一大波“粉丝”前来“打卡”。
社会资本利用自身资源深挖文博资源价值,延伸文旅业态,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保护相结合,深度开发再现、活化、衍生系列主题旅游产品。他们整合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古城遗址全国考古大学堂、吴昌硕文化艺术之旅、良渚/安吉历史文化之旅、美丽乡村生态文明之旅等一批文旅融合线路产品,填补该县文化考古旅游项目空白。
今年,以安吉生态博物馆、吴昌硕纪念馆和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分院为三大龙头,76所乡镇、村、企业的特色博物馆为支撑的全国最大生态博物馆群,将安吉推上“博物馆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到安吉去看博物馆,已经成为周边旅游市场的新时尚。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突出考古主题,将周边高度集聚的文博资源串点连线,形成互联互通的文博研学网络,打造文博旅游IP。
此外,古城考古遗址公园还结合各个节庆精心策划各类“颜值高”“有内涵”的文旅活动,开发各种年轻人喜爱的文旅融合方式,收获点赞无数。“花young古城 月光雅集”让“国潮”碰撞“中秋”,传统中展现潮流;“九亩松风·露营地”营业,一顶小小的帐篷,撑起诗和远方;“穿越浙江一万年 跟着考古去研学”,既然孩子拥有一次难忘的文化游,又在其中推介了安吉的美丽山水,一举多得……
据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负责人介绍,去年,遗址公园全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安吉的全域博物馆群,年接待各类游客800余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安吉全域旅游的文化内涵。
富起来:一段共富的美丽佳话
最近,安吉义泉生态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朱玲玲第一次带着基地农产品到古城考古遗址公园进行展销。胚芽米、稻花香、生态大米等伴手礼在此亮相,深受游客的喜爱,对合作社品牌起到很大的推广作用。
像朱玲玲一样,这两年有许许多多的新农人带着自家产品走进考古遗址公园,这里不仅是游玩的地方,也是安吉农产品的一大展销地。
此外,各类非遗传承人也纷纷到此“摆摊”,在这里既能全面展现安吉的非遗文化,也更有利于非遗的产业化发展。
安吉非遗传承人周增方一直致力于棕编项目的推广,几乎每月到访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他谈道:“游客多,特别是孩童多,对非遗的传承是大有好处的”。
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的辐射作用可不止于此。近年来,依靠着该遗址公园,附近的古城村受益匪浅。
古城村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曾是太湖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鄣郡郡治、故鄣县治所在地。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康钱介绍,前几年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还没超过5万元,古城遗址公园开放后,游客逐年增多,古城声名大噪。总投资8500万元的茗静园、1500万的盛家大院等文旅项目先后落户,为古城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去年,该村固定资产达1.5亿元,村集体收入突破400万元。
目前,以各类博物馆为核心的文旅项目,解决了安吉当地一大批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纷纷回村办起了民宿、农家乐和特色农副产业,荷包鼓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