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二号古船:我国水下考古重要发现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实证

来源:188bet金宝搏在线登录
作者:记者 李瑞

微信截图_20230115172119.png

微信截图_20230115172126.png

映着初冬午间的暖阳,专用打捞工程船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缓缓进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弧形梁沉箱落座,标志着古船的整体打捞工作圆满完成,随之将进入考古发掘、文物整体保护和博物馆建设规划的新阶段。

长江口二号古船发现于上海市崇明区横沙岛东北部横沙浅滩水下约8至10米处。11月21日凌晨0时40分,在长江口横沙水域,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4个多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折戟沉沙”150多年的古船重见天日。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体积最大、保存较完整、船载文物数量丰富的古代木帆船,它犹如一颗‘时间胶囊’,鲜活展现了清代晚期以来长江黄金水道航运的繁荣景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证,也是上海作为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宝贵见证。”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探明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前世今生”

一切缘起于2010年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水下考古人员在对长江口水域进行水下考古调查时,获取了一条长江口横沙水域沉船线索。

2014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长江口横沙浅滩水域进行调查,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一艘保存较为完整的铁质沉船,称之为长江口一号沉船,初步判断应为一艘二战前后的军舰。

2015年,对长江口一号沉船遗址重点调查时,在周边水域开展物探扫测,发现了一艘木质沉船,即被命名为长江口二号沉船。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介绍,此后连续对长江口二号古船开展6次水下调查,确认为清同治年间的木质帆船。从已掌握的材料判断,船型有可能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沙船。

“沙船起源于唐代,是清代晚期上海港的典型船型,也是上海市市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孙键说,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现,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珍贵历史见证,对上海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经过7年连续的水下考古调查,初步摸清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为整体考古发掘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基本数据。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船长38.1米,中部最宽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左右船舷、隔舱板、缆桩、主桅杆、船艉等结构完整。通过选取不同位置的4个舱室进行小范围的考古清理,均发现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

另外,在船体及周围还出水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桅杆、大型船构件、铁锚、棕缆绳、滑轮以及建筑材料等大量文物。特别是出水的绿釉杯底书有“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古船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如何更好地进行考古发掘与完整保护,成为摆在国家文物局面前的首要问题。经过水下考古调查发现,因水流长期冲刷导致船体逐渐露出水底,难以原址保护,长江口浑浊水域也无法实施全面系统的水下考古发掘,为确保古船安全,国家文物局经过多方论证,2021年确定采用整体打捞发掘方式进行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和保护工作。2022年,长江口二号古船工作进入整体迁移阶段。

硬核科技助力古船整体迁移与保护

所处水域环境特殊复杂,整体打捞古船出水绝非易事。

长江口二号古船位于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水况复杂,浑水环境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发展至今极难跨越的瓶颈,找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

为了寻求突破,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古船整体打捞迁移的要求,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内考古、文物保护、沉船打捞、海洋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专家,多次对弧形梁、沉井和分段沉箱三种整体迁移方案进行论证,最终确定采用“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实施古船整体打捞。

“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是大胆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全新打捞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

有关专家认为,这种方式施工时间最短、费用最低、工艺成熟、自动化程度和安全性高。

作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最年轻的研究馆员,孟原召也是这艘古船水下考古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为了确保船体安全,从沉箱框架的分毫尺寸,到弧形梁穿过之处,我们都必须在打捞前彻底摸清,确保把方案做到万无一失。”孟原召告诉记者,“2019至2021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对获取精确数据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2022年1月,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等比例现场试验圆满完成,证明了弧形梁方案的可行性。3月,古船整体打捞工作正式启动。9月,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到达古船所在水域,正式开展古船整体打捞和考古保护现场作业。11月21日,古船整体提取出水。

为世界水下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经验

在古船的调查和整体打捞中,科技的力量随处可见。水下考古调查综合运用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BV5000全景三维声呐和超短基线精确水下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方法,结合潜水探摸,全景式展现了沉睡海底的古船全貌,有效克服了古船遗址区域水况复杂多变、水下零能见度的困难。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对古船进行整体打捞迁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古船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是水下工程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完美结合,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案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

看到古船整体运输入坞,孟原召十分高兴,“从2015年参与水下调查,到如今古船整体出水,经历了7年时间,7年的艰辛在古船被完整保护起来的这一刻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非常让人欣慰,这也是我们水下考古队员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孟原召说。

孟原召从毕业就一直从事水下考古,对水下考古项目十分熟悉。谈到此次的古船整体打捞发掘,他认为这是水下考古的典型案例。“从前期的水下调查、价值认定、细节信息的获取、整体打捞出水到实验室考古及文物的保护与利用,长江口二号古船建立了从未知到科学探索,从发现到逐步认知的全过程,很完整,很有代表性。”

孙键认为,“大部分沉船的发现都是偶然事件导致。而长江口二号是我们主动围绕长江口水域进行的考古调查。先是普查确认,再重点开展,这种主动摸家底的考古研究,将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

古船目前已出水文物700余件,其中陶瓷器近600件,包括青花、粉彩、单色釉、紫砂、釉陶等,还有有机质文物,如桅杆、舵等船体构件、木桶板、滑轮、缆绳、动物骨骼等,铁锚、钻头等金属器,及建筑构件等。其中,出水的青釉青花人物纹双耳瓶,高达60厘米,制作精美,纹样生动。

“大量船上出水的船货商品和生活物品展现了清代晚期商船贸易、航行与船上生活的生动画面,是上海作为近代东亚乃至世界贸易网络节点的历史见证,为研究中国近代经济贸易史、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史和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孟原召说。

我国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水下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南北经济脉动、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实物见证。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是三十余年来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砥砺奋进、发展壮大的缩影,为深化中华海洋文明研究和文明交流互鉴研究提供了珍贵实证,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了积极探索。

迈入精细化考古发掘与全方位文物保护新阶段

进入船坞后,长江口二号古船正式开始了精细化考古发掘与全方位文物保护的新阶段。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考古和保护需同步实施的要求,上海市文物局在学习四川三星堆考古保护等国内先进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古船整体运输至船坞后临时存放的文物保护相关要求,组织相关单位专门制定了《“长江口二号”沉船文物保护修复预案》,为“长江口二号”沉船考古发掘项目保驾护航。

上海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古船出水进入船坞后,将在船坞内建设长78米、宽28米、地上建筑高度12.75米的临时考古大棚,搭建钢结构棚架保护舱,配安防、空调、弱电、通风、照明、给排水、废水废气处理等系统,搭载古船温湿度控制、监测系统,满足考古和文物保护需要,最大限度保存与获取古船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

除了对古船考古发掘与整体保护,孟原召介绍,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目前他和水下考古队员正在按计划在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后,对古船周边进行物探调查,进一步了解古船提取出水后的遗址状况,以确保长江口二号水下考古工作的完整与全面。

据介绍,在国家文物局多次沟通和推动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已正式决定在首批创建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核心区域杨浦上海船厂旧址,利用两个老船坞和保留的历史建筑筹建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未来,将依托丰富多样的出水文物,打造精品展览,讲好古船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讲好古船整体打捞保护的时代价值、世界意义,讲好上海发展历史和海洋文化故事,释放“生活秀带”魅力。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金宝搏网站下载 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金宝搏网站下载 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Baidu
map
0.05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