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与载体,在向公众展陈文物的同时,也发挥着社会教育职能,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此前,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博物馆加强与中小学合作,创新利用阵地开展服务、推动优秀服务进校园、设计适合走进基层的教育项目等内容,以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的效果。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使这所“大学校”更加直观地呈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辉煌灿烂,覆盖更广大的学生群体,做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以更具创意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个博物馆人的责任与义务。近年来,洛阳博物馆积极响应政策指导,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断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加强馆校合作、馆际合作、国际合作,打造“做大学校,讲好故事”洛博研学品牌,走出了一条博物馆教育的创新之路。
扩大“大学校”影响,打造“移动大课堂”
洛阳博物馆与洛阳市实验小学等多所中小学校建立了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反馈机制,为中小学生打造“移动大课堂”,将博物馆研学带进校园,每月一个主题,通过知识讲解、游戏互动、手工实践等教学活动,使青少年与文物“对话”,丰富历史知识,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洛阳博物馆“移动大课堂”针对不同学段,采用分段教学、阶梯式教育的形式,设计开展了《初识古都洛阳》《走近镇馆之宝》《碧波千里·隋唐大运河》等若干课程。课程聚焦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依托洛阳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尤其是馆藏商周青铜器、汉魏陶俑、唐代三彩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文物,以物说史、以物证史,用代表性文物串联起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足迹。学生们通过欣赏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动手制作精美的文物手工、记录书写学习感想等教学活动,树立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发挥“大学校”作用,打造研学主阵地
洛阳博物馆打造博物馆研学主阵地,发挥“大学校”作用,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馆藏历史文化资源,依托丰富的展览和馆藏文物,坚持不懈地开展馆内研学与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提升道德情操、树立良好风尚、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洛阳博物馆研学主阵地开展了三大主题系列课程。《“河洛文明”主题浸润课程》立足洛阳博物馆常设展览,以馆藏精品文物为线索,精心制定《河洛文明》《我眼中的镇馆之宝》《丝绸之路与洛阳》《洛阳唐三彩》等几大主题研学课程;课程内容涵盖环境、藏品、展览等,通过青少年在博物馆展厅参观、研学导师深度浸润讲解的方式,让有限的展厅无限延伸,使青少年群体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河洛文明厚重的底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小小博物家”特色手工体验课程》通过历史教室精品手工体验的方式,集听、看、做、成果展示于一体,以《幻彩大唐——唐三彩系列课程》《“布”止如此——不织布系列课程》《碧波千里——隋唐大运河系列课程》《镇馆之宝——金丝楠木塔课程》等精品手工体验课程为依托,充分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追本溯源”主题讲座课程》通过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深度讲座的形式,让青少年了解历史、考古、艺术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拉近青少年群体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博物馆深度讲座教育活动也将成为提升博物馆教育品质、创新博物馆教育形式的重要基石。
除开展常设精品研学课程之外,在国家传统节日期间,洛阳博物馆结合节日主题推出特色研学活动,如“洛镜铜华 福照临门——春节研学活动”“无声的世界 有声的爱——518国际博物馆日专场研学活动”“茶香怀古 礼赞中国——国庆节系列活动”等,加深青少年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的认知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参观一个博物馆”转变为“参与一个博物馆”,“欣赏一件文物”转变为“活化一件文物”。这些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研学活动,在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同时,让参与活动的广大青少年爱上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的体验活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开阔文化视野、增长历史知识、接受传统教育和享受知识熏陶的窗口。
除了三大研学主题系列课程,洛阳博物馆在暑期积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支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通知》政策,特别推出暑期版“小小博物家”研学活动,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对象为6岁至13岁青少年,通过线下教学让学生了解洛阳历史文化,感受河洛文明的厚重魅力。
《小小讲解员》课程设计结合讲解技巧、形体礼仪、讲解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流程,最终让学生从课程参与者转化为文化传播者,并对讲解员这一行业的专业要求及职业素养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而《小小策展人》在课程设计上采用了部门联动教学,特邀陈列部老师们给学生讲解博物馆策展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已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布展理念,化身小小策展人,在集体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以及研学导师的带领下设计出展品元素,完成“迷你”展览的策划与布展。“小小博物家”暑期研学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孩子们在这里有所学、有所思、有所乐,家长们对此次活动也是交口称赞,地方媒体争相采访报道。
除了常设研学课程和暑期研学活动,洛阳博物馆还与洛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合作。在暑假期间,洛阳博物馆的展厅里经常活跃着许多小小的身影,他们就是来自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小小志愿者。这些孩子们训练有素,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热情地向驻足展柜的游客们讲解文物相关历史背景。
洛阳博物馆打造的博物馆研学主阵地,采取多元化教育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认识洛博美、感受洛博美、欣赏洛博美、体验洛博美、创造洛博美,对于厚植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丰富“大学校”形式,
打造“洛博云课堂”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方式和思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依托新媒体开展社会教育与研学工作,实现积极文化传播的同时给社会公众带来全新体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及年轻化的青少年受众群体,洛阳博物馆结合自身文博资源,策划了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传播。
开展《洛博云课堂》系列手工课程。依托洛阳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打造的手工研学课,以视频传播的方式,让学生在家就能认识文物并动手制作手工作品。例如:“洛博云课堂|瑞虎迎新年”带领同学们欣赏洛阳博物馆石刻馆内的一些石虎,对照它们的形象在硬卡纸上绘画、涂色,最后用剪刀修剪成书签,可用作学生平时的阅读生活中。“洛博云课堂|千年的鸠车之乐”向大家介绍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西晋——铜三轮鸠车的造型和用途,用硬卡纸、胶棒、剪刀、牙签、超轻黏土等工具制作属于自己的鸠车,体验穿越千年的“鸠车之乐”。
开展多场线上直播活动。直播讲解洛阳博物馆内展览,弘扬河洛文化的同时结合互动问答,加深学生的文化记忆,增加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做到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参观博物馆,了解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
拓展“大学校”途径,打造合作新模式
洛阳博物馆与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缔结为友好博物馆,极大推动了两国、两地、两馆间的文化互动。2021年春节期间,洛阳博物馆与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采用zoom视频连线的方式,开展了“辛丑”春节手工活动。分别选取了洛阳博物馆珍品“三彩黑釉马”与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珍品“百济山水纹砖”两件典型文物,带领学生进行手工填色。活动中,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的学艺研究士金善英女士介绍了韩国国立扶余博物馆概况以及博物馆各项活动开展情况,并结合PPT为中韩两国的小朋友介绍了“百济山水纹砖”背后的故事;洛阳博物馆研学导师张颖为中韩两国小朋友介绍了幻彩大唐——三彩填色系列课程,并以图卡展示的形式讲述了唐三彩以及镇馆之宝“三彩黑釉马”的相关知识。博物馆采用网络连线方式,续写国际文化友好交往新篇章。
近年来,洛阳博物馆“做大学校,讲好故事”研学品牌已与百余所中小学展开合作,共计开展各类研学活动百余场,惠及学生万余人,收获了师生群体好评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下一步,洛阳博物馆将继续探索发挥“大学校”作用的新途径,建立馆校结合长效模式,形成多方参与、便于推广、产品化的教育服务新面貌,发挥出博物馆教育的独特作用,使博物馆成为中小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好博物馆特有的文化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