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在澳门举行
本报讯 11月16日上午,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及国家文物局主办,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办公室、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承办的“庆祝《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在澳门开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在开幕式上致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作了题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的主旨报告,对中国1985年签署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对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在内的近期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进行了展望。印度尼西亚井里汶郡摄政长哈吉·伊姆朗·罗斯亚迪应邀在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论坛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50周年为背景,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聚焦海丝遗产的保护科学与技术、当代价值与意义、公众参与和社区发展、可持续利用及保护交流与合作等议题,对海丝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学术研究前沿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探讨交流。
20余位中外专家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作了题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体系》的发言,阐释了中国海丝体系的构成与价值,并以南海交流活跃区与澳门为例,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思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资深专家苏珊·丹妮尔女士发言题为《海丝申遗研究介绍》,分享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并提出了下一步价值研究和申遗所需开展的国际合作建议。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姜波以《从水下考古看海上丝绸之路》为题,对20世纪中期以来,水下考古发现所见的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实证进行了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项目主管杨碧幸作了《新的能力建设路径》的发言,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此领域的最新成果。
此外,来自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处、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以及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英国和中国各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言,从历史考古研究、价值阐释、景观保护、社会参与等多角度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
论坛闭幕式上,在广泛征集海丝联盟城市、海内外专家学者、海丝文化遗产海外城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从深化国际合作、夯实学术基础、推动申遗进程、加强保护能力、充实专业队伍、提升数字化水平、探索活化利用等七方面凝聚共识,发布了《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澳门倡议》,该倡议将对国际业界共同推进并深化相关工作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此次论坛是国家文物局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颁布50周年主场活动,旨在回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和挑战,抓住时代机遇,继往开来,共谋新篇。同时以此为契机,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跨国申报世界遗产的既定目标。
(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