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有了“死后世界”的概念,关注逝者在另一世界里的各种需求。于是,入葬时不仅将逝者生前日常所用的物品放入棺椁中,有别于祭器、专门供奉给逝者享用的明器也大量出现。到秦汉时期,墓葬的结构和随葬品的选择都是在“事死如生”的理念下进行。
俑又称作“偶”或“偶人”,是中国古代墓葬中象人的随葬品,其主要功能是侍奉和拱卫墓主人。在出土的汉初告地书中,木俑又被称为“大奴”“大婢”,它们是代替现实生活中的奴婢去侍奉墓主人的。用木俑随葬,流行于战国中晚期楚国境内,模拟的主要是侍仆,制工较为简单。到西汉时期,除了侍俑,还出现了谒者俑、劳作俑、歌舞俑等不同造型,种类更加丰富。荆州博物馆珍品馆中展出十多件西汉时期的木俑,均出自江陵凤凰山汉墓,该墓地年代大致在文景时期,这为研究西汉初年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资料。
据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发掘简报记载的木俑出土场景:“谒者”二人持戟立于头箱、边箱交界处,面朝边箱,形如门卫。车、马、婢、奴皆面朝头箱。轺车居首,车后婢、奴分南北两队,东西九排。前五排为婢,是家内奴隶,其中最前两排袖手立侍,其后两排分别捧巾、被,最后一排分别持梳、篦。婢后为奴,共四排,是生产奴隶,前两排扛耰,第三排扛锄,最后一排南面的持斧,北面的持锸。牛车载薪,居奴的北侧,牛车前后各有一奴。边箱内还随葬木马、牛、猪、狗数件。该墓共出土木俑24件。
由这段资料可看出,该墓随葬的木俑按功能可分为谒者俑、袖手侍俑、持物侍俑、持农具俑、御车俑五类。边箱内随葬木俑的排列,形象地展现了汉初地主阶级奢华的生活场景。
谒者俑 高46厘米、肩宽11.5厘米。先用长木雕出人形和衣着轮廓,然后彩绘出面部和服饰。袖手立侍,足穿圆头履(已残)。脑后挽扁髻,脸颊两侧各墨绘一细带至颈部相接,以示冠带。墨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朱绘嘴唇。上衣分为内、中、外三重,外衣为交领右衽广袖长袍,袍上纹饰已脱落,衣领为白地红色点纹。内层、中层上衣因被外袍掩盖,仅能看到露出的衣领,领均为交领,内层衣领为红色,中层衣领的颜色已脱落。谒者俑应代表为看门或传讯的人。
袖手侍俑 高45厘米、肩宽11厘米。袖手立侍,足穿翘头方履。头发梳短椎髻,垂至肩部。墨绘头发、眉毛、眼睛,朱绘嘴唇。上衣分为内、中、外三重,外衣为交领右衽广袖长袍,长及足部,袍上用墨、朱、白三色绘云纹,衣领为白地红色点纹。内层、中层上衣因被外袍掩盖,仅能看到露出的衣领,领均为交领,内层衣领为红色,中层衣领颜色已脱落,可见露出的黑色里衣。
持物侍俑 高36.5厘米、肩宽9.6厘米、先雕出形体轮廓,然后以墨、朱二色绘出面部和服饰。双手执于腰际,上有一小孔,作持物状。头发梳短椎髻,垂至肩部。墨绘头发、眉毛、眼睛,朱绘嘴唇。上着衣,下穿裙,上衣以黑地朱绘云纹,裙为红、黑色彩绘的平行条纹。
持农具俑 高39.5厘米、肩宽10厘米。作单手持物状,右手执于腰际,左手下垂。头发梳短椎髻,垂至肩部。墨绘头发、眉毛、眼睛,朱绘嘴唇。着交领右衽曲裾长袍,衣袍绘以黑色,袍缘以白地朱绘点纹。
御车俑或骑马俑 高19.5厘米、肩宽9厘米。双手执于胸前,各有一孔,似勒缰绳驾挽状,双腿向后作跪坐状。墨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朱绘嘴唇。脑后挽着扁髻,脸颊两侧各墨绘一细带至颈部相接,以示冠带。上衣作双层交领,衣服以朱红为地,黑色的领缘和袖缘上,又朱绘点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