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有一张北宋年间的“松石间意”琴,被喻为“琴之重器”。“松石间意”典出南朝(梁)沈约《宋书·萧思话传》,萧思话擅长弹琴,能骑善射,“尝从太祖登钟山北岭,中道有磐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钟酒,谓曰:相赏有松石间意”。讲的是萧思话随宋太祖刘义隆在登钟山途中,见一块厚而大的石头旁有清泉流过,宋太祖便命萧思话于石上鼓琴,君臣相欢,太祖赐萧思话银钟酒,并感叹“相赏有松石间意”,道出共同玩赏,有松石之间的意趣。
古琴由两块板拼合而成,分成面板和底板,两块板的材质多有不同。古琴底板中间部位的孔眼,是古琴最主要的音槽。琴身中心的槽口为“龙池”,与此相对的另一个孔眼为“凤沼”。琴底除了龙池、凤沼之外,还有琴轸、护轸、雁足,用来托举琴身,支撑琴体。
这张北宋松石间意琴为一级文物,于抗战西迁时期来渝,通长122.5厘米、宽19.2厘米。仲尼式(历代存世名琴中最多的一种形制),通体黑漆,面桐底梓,发小蛇腹断、流水断和牛毛断,鹿角霜灰胎,13个黄金琴徽,7个和田玉轸,玉雁足。琴颈处有“绍圣二年东坡居士”题字,就在“绍圣二年”,六十岁的苏东坡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禁让人联想,松石一挥而就,伴着流转的琴音,荔枝入口是否格外甜糯。
“绍圣二年东坡居士”款左刻“坡仙琴馆”长方形朱印,“坡仙琴馆”为晚清苏州怡园主人顾文彬所建怡园中专门收藏苏东坡(人称坡仙)琴的建筑;右刻“松石间意”琴名,落款“吴趋唐寅”。唐寅前“吴趋”二字是地名,常被用来代指吴地、苏州,唐寅生于苏州阊门内吴趋里皋桥,因而有“吴趋唐寅”的说法。
另有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多位古代名人题字或诗。“绍圣二年东坡居士”款下,沈周题刻“风瑟瑟,云冥冥。鹤起舞,龙出听。戛绿绮,登紫庭。歌且和,招仙灵。沈周”,意思是弹起这张琴,可使天地变色,风起云涌,鹤起舞,龙出听,轻轻敲打这张古琴可登仙境,弹琴而歌,可招仙灵。
琴名下,祝允明题刻“明月入室,白云在天。万感皆息,琴言告欢。飞飞去鸟,涓涓流泉。临风舒啸,抚松盘桓。消忧寄傲,息焉游焉。允明”。意思是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只要弹起这张琴,都能令人沉静,心生欢喜。琴声像飞鸟,像流泉,于松下临风弹唱,有消忧寄傲的功效。
允明琴铭下,文徵明题刻“月明千里,清风七弦。潜蛟飞舞,孤鹤蹁跹。步虚天上,遗响人间。嫋嫋独绝,飘飘欲仙。澂明”。意思是在银色的月光下,迎着清风,弹起这张琴,可使潜蛟、孤鹤翩翩起舞,琴上发出的美妙乐音像是天上之仙籁吹落人间。
龙池下方,明代画家张灵题刻“晨飚夕澍,假物喻思。无言之言,情不能已。张灵”。意思是弹起这张琴早上便刮起疾风,晚上便下起甘雨,通过这张琴可让人产生无限遐想。于无声处听惊雷,令人不能自已。
凤沼旁,文徵明的长子文彭题刻“琴之为物,先圣所作,可以消忧,可以寄乐。如风人(入)松,如泉奔壑。如云在天,如鸟择木。或抚三终,或吟一曲。淑性怡情,云和所独。雁门文彭”。意思是琴为先圣所制之物,可以消忧、寄乐。弹起琴来,似清风吹入松林,似泉水奔入溪谷,似流云于天上浮动,似飞鸟栖于良木。无论是弹奏古曲,还是抚琴而歌,都能够怡情养性。明代书法家王宠题刻“松涛澒洞,石壁嶙峋。蛟龙出水,鸾鹤下云。雅宜山人”。意思是这张琴的声音像汹涌的松涛,像嶙峋的峭壁,能使蛟龙出水,鸾鹤下云。
另有几则琴铭分布在沈周琴铭、龙池、凤沼旁,包含晚清时期江苏吴县的一些书画家所题刻。题刻这些琴铭,表示自己曾看过这张宝琴。
与出土文物不同,这张“松石间意”琴是传世千余年的老琴。经过修复之后,这张琴至今仍能弹奏出渺渺清音。目前,松石间意琴正在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宜昌博物馆、随州博物馆共同推出的“一见钟琴——从宫廷礼乐到文人雅兴”展览中展出,展览还包括西周“楚季”铜钟、战国擂鼓墩2号墓编钟、战国小田溪编钟、曾侯乙素漆十弦琴、唐襄琴等重磅展品。两千年前的青铜礼器编钟与唐代、北宋等时期的古琴首次汇集,展现了“千古遇知音”的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