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十年,宜昌博物馆着力从新馆建设、宜昌考古、藏品保护、文物研究、展览打造、社教活动、数字化建设等方面高标准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推动宜昌文博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砥砺耕耘,打造别具匠心的新馆工程
2012年宜昌谋划建设博物馆新馆(43001平方米)。主体建筑于2016年底完工。新馆建筑外观大气稳重,集巴楚历史文化元素为一体,表现出“楚凤合鸣”的效果,展现了宜昌历史的深厚底蕴、巴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城市发展的沧桑巨变,成为宜昌城市文化的重要坐标和靓丽名片。
宜昌博物馆历时三年,完成展陈大纲编写、修改、完善、审定;历时两年,完成布展形式设计方案审定及十个展厅陈列布展工作。促成世界自然基金会208件市值1亿人民币的非洲动物标本的捐赠、入关、上展。全国首创博物馆户外开放沉浸式大型展示区(2600平方米)——《古城记忆》,打破围墙和时间的壁垒,避免“千馆一面”。新馆自2019年9月试运行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2020年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峡尽天开”主题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项主题展览推介项目;2021年,获评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2022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省文物工作先进单位,馆长肖承云获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
考古先行,深化学术研究加强保护利用
宜昌考古,大有可为。宜昌考古在史前文化、楚文化、巴文化研究等领域重点突出。在2022年初公布的“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宜昌有15项入选,居全省第二位。宜昌以建立健全考古工作体系为基础,不断壮大专业队伍,提升业务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万福垴遗址、三江墓群等项目取得重要成果。2012年至2015年,联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对万福垴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该遗址出土一批青铜重器,对研究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21年,宜昌博物馆考古队对宜都市三江墓群进行了田野发掘,该处是石家河文化重要的聚落群遗址之一。
学术研究,提质增效。近十年来,宜昌博物馆高度重视学术研究工作。已出版考古报告、修复报告、文物图录、展览图集、宣教读物等各类图书达20余种,年均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宜昌博物馆馆藏文物图录》(五卷)入选文物出版社组织的“2019我最喜爱的文物出版社图书”。专为青少年定制《屈原故事》《楚季宝钟》《古城记忆》智慧AR社教绘本,很受欢迎。开办有宜昌文博讲坛,定期邀请专家举办讲座。
加强保护,挖掘价值。自2013年起,宜昌博物馆全面摸清了家底,规范了文物数据档案。2012年以来,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了九个文保项目的保护修复,申请文保资金近2000万元,共修复1511余件(套)金属文物、瓷器、书画、竹木漆器等。同时,成立文保中心对3000余件馆藏陶瓷器、民俗文物、古生物化石进行了保护修复。2022年,开展“认领文物 争当国宝守护人”活动,招募社会志愿者参与文物保护、宣传和研究工作。
明史启思,办好包罗万象的精品展览
基本陈列体系完善。“峡尽天开”主题展览囊括了人文历史、民俗风情、自然生态、地质环境等内容,系统性强、地域特色鲜明,科研体系完整,展品丰富。基本陈列九个:远古西陵、巴楚夷陵、千载峡州、近代宜昌、风情三峡、古城记忆、开辟鸿蒙、物竞天择、数字展厅,共展出各类展品(含民俗、化石、动物标本)4064件(套)。展览全面展现宜昌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展示宜昌不畏坚险、勇于求索的城市精神,再现老宜昌人的生活画面。
临时展览常办常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利用多重资源优势,策划和实施了100多个形式多样的临展。展览或以最新研究成果为主题,如“书风画雨——馆藏书画修复成果展”“满城尽带黄金甲——馆藏楚国金甲片修复成果展”等;或以大溪文化、巴楚文化等区域文明为纽带,如“走进长江文明之大溪文化主题展”“西南有巴国——三峡区域巴文化特展”等;或以承担时代责任为背景,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生态长江 大美三峡’采风作品展”等;或以文明交流互鉴为视角,包括“寻鄂——噩国青铜器专题展”等,从多维度展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2021年举办的“西南有巴国——三峡区域巴文化特展”获第六届湖北省博物馆、纪念馆六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线上展览寻求突破。宜昌博物馆在官网开辟“云上展览”专栏,再现了九个实体展览,截至目前云上展览观看人数约180万人次,多家媒体转发,全网点击量突破900万人次。
以人为本,开展精彩纷呈的社教活动
宜昌博物馆年均举办线上线下主题教育、志愿服务及节日专题活动等90余场,参与人数每年达8万余人次。
打造特色品牌。一是打造“知行学堂”线上音频讲解品牌,结合三峡民俗、馆藏文物、动物标本、中国传统节日等,每周推出线上音频微课。目前推出18个主题共89期,参与互动听众达50余万人次。2019年宜昌博物馆社教团队获湖北省文博系统“十佳”社教团队推介活动优秀社教团队荣誉称号。二是创建“守护国宝 有你有我”特色志愿服务品牌,打造热情周到的志愿服务团队。2022年“我是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项目获湖北省文博系统“喜迎二十大 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荆楚文物我来讲”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荣誉称号。三是常态开展“传统文化小课堂”品牌活动,引领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
延伸教育阵地。创新利用文化阵地服务资源,推动“五进”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一是与宜昌市中小学开展馆校合作,开展传统文化校园行、展览进校园暨公益助学活动。二是搭建馆企合作平台,开展“探见宜昌博物馆之旅”活动,打造楚文化主题餐厅。三是与伍家岗区教科院搭建“馆院合作”平台,联合打造“博物馆系列特色课程”,启动屈原文化进课堂现场展示。
拓展服务模式。打造“博物雅读”精品智慧社教和研学课程,推动“云教育课堂+智慧AR社教绘本+多场景社教融合”。与苏州云观博合作开发博物馆AR导览眼镜。不定期推出线上教育、线上讲解、直播讲解等多元化教育活动。
与时俱进,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服务质效
建立健全智慧管理与服务系统。一是智慧管理。宜昌博物馆已将展厅、照明、安保、多媒体设备、空调水电、藏品信息管理数字化系统等方面进行联动,提高管理效率。二是智慧导览。观众可通过微信公号、APP或者租赁导览笔来获取讲解服务;投入使用智能讲解机器人两台,提供语音导览、地图导览、虚拟游览、智能问答服务。
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传播智慧化。一是推动特色文物数字化,在官网可欣赏所有馆藏精品文物和宜昌14个县市区重要历史遗迹。二是推动实体文创与“数字化”虚拟文创开发协同发力。根据馆藏元素,开发“楚季宝钟”扩音器、“虎钮”钥匙扣等200余类文创产品。
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宜昌博物馆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不断开创宜昌文博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