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千子遗址位于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驻地南2千米处,遗址东临崂山西麓的一处U型山谷,地形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南北两侧各有一条发源于崂山的季节性河流,遗址现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7月,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半千子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古代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呈“ ”型,发掘过程中依据方位将发掘区分别编号为北发掘区、东发掘区和南发掘区。此次发掘,发现一批较为重要的龙山早期、战国-汉代遗迹和遗物,为认识崂山西麓史前-汉代的文化内涵等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地形地貌及遗址空间布局形态
地形地貌
该区域为崂山西麓山谷前的冲积平原,经过后期人为大规模平整土地,地表平坦无起伏,覆盖一层厚薄不均的浅黄色耕土层。遗址北侧的古河道,因常年干涸绝大部分区域已被垫平。经过勘探和发掘后得知,龙山时期地貌与现在存在较大差别,遗址位于南北两条古河道之间,南北360米、东西260米、总面积93600平方米。人类活动区域内的地形东高西底,南高北低,东西之间的高差在1~2米左右,地势低洼处分布一些规模不大的池沼或洼地等。
遗址空间布局形态
虽然本次发掘工作的位置是在半千子遗址东、北边缘区,但仍可从发掘出土的房址、水沟、灰坑等遗迹以及诸多单元构成的聚落布局来管窥遗址的文化面貌。
遗址周围分布有数量较多、规模大小不一的洼地,主要分布于东发掘区南、北两侧以及北侧发掘区北侧。从洼地底部发现的红烧土、陶片来看,该洼地存续时间与遗址应该是同时期的。洼地内遗物较为丰富,除了陶片、红烧土、兽骨外,东发掘区发现的洼地中还有数量较多的石器、石料、人骨等遗物。
房址分布于洼地边缘,方便取用水和处理生活废弃物。发现的主要房址区位于东发掘区东侧较高位置,两处洼地之间;北发掘区的南侧也零星发现了一些构成房址的柱洞,但并不密集,保存状态也不甚理想。
洼地和遗址之间的区域内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灰沟,位于东发掘区房址北侧的洼地1(WD1),西部边缘处便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沟利用高差向西侧排水。北发掘区发现了数量较多、纵横交错的沟,灰沟均从北发掘区以南的遗址核心区通往北发掘区的洼地,推测也应是用作排水沟。
龙山文化层以上还发现一些晚期人类活动的迹象:东发掘区在20世纪80年代开挖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垃圾坑,该垃圾坑对龙山房址区上部的地层破坏严重;在北发掘区耕土下发现一道东南-西北走向的石砌构筑物,打破龙山时期文化层,建筑物底部有基槽、石块较大,但垒砌并不规整,石块上无加工的痕迹,石块之前填塞有龙山时期的大块红烧土块和石器,构筑物上层的缝隙中发现有晚期的瓷片,鉴于遗址北侧曾有一条河流,故推测该处石砌建筑物可能是明清之际修筑在河边的堤坝。
龙山早期聚落遗迹和遗物
本次发掘较为重要的收获是揭露了一处龙山早期的聚落遗址的局部,发掘区域位于勘探出的整个聚落东边缘。发掘区内遗迹分布范围不大,南北约70米,东西约30米,因该区域地层本身较薄、又被晚期人类活动严重扰动,导致发掘过程中一些遗迹开口不明,地层及房址整体保存状态不佳,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构成房址的柱洞排布较为混乱,从残存部分的地层中能看到一些柱洞开口于不同层位,表明该区域可能曾多次修建房屋,或者房屋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多次修缮和加固。另外在遗址中还发现有数量较多的石器、陶器、红烧土等遗物,其中石器及石料数量最多。
遗迹
房址 共发现房址数量约为23间,均为地面式房址,未发现夯筑台基和半地穴式房址。房址平面形状以方形为主,少量椭圆形。另外在灰坑内发现数量较多内部带木骨空腔的红烧土块,表面较为规整,且部分带有转角,推测可能是房址的墙体。房址排布较为密集,绝大部分呈东北-西南走向,表明房屋、聚落构建前可能已经有统一规划思想,这种走向的房址布局方式,与日照东海峪遗址有较大相似性。房址构造较为简单,空间并不宽裕,从建筑方式可分为有基槽式房址和无基槽式房址。带基槽式房址多为偏大型房址,位于房址群中部,共发现2座,边长约为4~6米,小型房址群分为南北两组,分布在中心大房址的南北两侧,南侧10座、北侧9座,西侧大房址西南边缘2座。
无基槽式房址:无基槽式房址则全部为柱洞围起的房址,边长多为2~3米,构造简单,柱洞分布较为密集,房址内未发现较为明显的活动面。柱洞形态较为多样,部分为先开挖柱坑,柱坑中再开凿圆柱形柱洞;绝大部分为直接开挖柱洞,柱洞底部垫有较平的石柱础或陶片。柱洞内的填土较为多样,绝大部分为灰褐色沙土夹杂红烧土颗粒,少量房址柱洞内的填土呈同心圆状的红烧土。有基槽式房址:房址基槽为长条状或曲尺状,基槽较宽、深,内侧开挖有圆形的柱洞,其中房屋四角的角柱相比较其他柱洞来说更为粗大;东侧较大房址F3南北两侧带有成排、规整的柱洞,构成疑似连廊或者棚区的遗迹。
灰坑 灰坑形状多呈不规则状,疑似为遗址附近的取土坑,废弃后改成填埋垃圾的灰坑。灰坑内填土多为一次填埋,少量灰坑有多次填埋的迹象,填土以灰褐色沙土为主,夹杂数量较多的红烧土、草木灰和灰陶片等;少量灰坑内填土以红烧土为主,推测可能为窑址内的烧土废弃物;另外还有少量袋状坑,出土一些较为完整的夹砂红陶鬶、罐型鼎、陶杯等。
洼地、灰沟 洼地:房址区的南北两侧均发现有洼地遗迹,洼地面积不大,形态不甚规整,内部的土质为灰褐色淤黏土。值得注意的是,在洼地的边缘邻近遗址处,发现有多层夹杂红烧土块的垫土层,垫土内部包含物非常丰富,夹杂大量较为细碎的红烧土颗粒、碎陶片、石器残块和加工石器的碎屑与半成品等,推测应该是在聚落活动过程中,居民从聚落核心区往来北侧洼地时人工垫起的活动面。灰沟:灰沟在北发掘区有较为集中的分布,形状多为较规则的长条状,剖面形态呈U型或倒梯形,内部填土为灰褐色黏土夹杂数量较多的红烧土颗粒、灰陶片和石器、石料残块等,这些灰沟均从遗址核心区中延伸向北侧洼地,东发掘区北侧的洼地1(WD1)与北发掘区的洼地之间也有灰沟连接,灰沟形态规整、指向性较为明确,均分布于洼地附近,推测可能是遗址核心区向洼地的排水沟渠。
墓葬 墓葬发现数量较少,未发现集中分布的墓葬区,主要分布于洼地附近,依据现场观察到的迹象可分为有墓圹和无墓圹两大类:有明确墓圹的墓葬发现1座,竖穴土坑墓,圆角方形墓葬,墓向朝东,仰身直肢葬,无随葬品;无明确墓圹的人骨主要分布于东发掘区和北发掘区,东发掘区房址北侧的洼地淤土内发现人骨两具,北发掘区西侧的淤土中发现人骨两具,均看不出明显的墓圹,随葬品较少,仅在一名儿童的墓葬中发现随葬有陶碗一只。
遗物
陶器 器型以陶鼎、陶罐、陶甗、蛋壳黑陶杯和夹砂红陶鬶为主。陶片标本以夹砂灰褐陶为主,泥质灰陶、夹砂红陶次之,蛋壳黑陶和夹砂白陶最少。常见的陶片标本主要以鼎、盘、罐的口沿、铲型足、凿型足为主,未见鬼脸足。
石器 出土数量较大,约为890件/套,石器按照用途可分为:木材加工工具、石器加工工具、农具和武器狩猎工具四大类。数量最大的是木材加工工具的斧、锛和凿等,其次为石器加工工具的石锤、石砧和磨石;农具为铲、刀、磨盘和磨棒;武器和狩猎工具较少,主要为箭镞和石球。另外还有数量较多的加工石器的石材、石器半成品和加工过程产生的石屑。从出土石器种类、数量上看,该聚落制作石器的工艺成熟、生产工具分工明确。从出土遗迹和遗物的特点来看,这处遗迹的年代可能为龙山早中期。
战国-汉代瓮棺葬区
南发掘区西南侧发现一批战国-汉代时期的瓮棺葬,数量为18座,分布较为密集,少量分布于北发掘区的西北、东北方向。葬具多为泥质灰陶的宽沿盆和夹砂灰陶材质圜底罐相扣合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该片区域除了发现瓮棺葬外,并未发现其他战汉时期的遗迹,因此推测该片区域可能是专门用来埋葬夭折儿童的墓区。除了瓮棺葬外,在西侧发现一处薄砖垒砌的“非”字形小型砖墓,内部未发现人骨,这种类型的小墓近年来在平度三埠李家遗址中也有发现,中间长方形遗迹内有幼儿骸骨。
半千子遗址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包含有灰坑、墓葬、灰沟和洼地等遗迹现象,总面积约四万余平方米。本次发掘也取得了一批较为重要的龙山早期聚落遗址资料,较为规整的房址和出土的石器、陶器资料,为复原史前龙山时期先民的生存环境、生业经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聚落布局、设计来看,先民似乎已经具备了统一规划聚落的思想;从遗址周围存在数量较多的洼地来看,遗址所处的时期气候较为湿润,水资源较为充沛;东发掘区发现数量较多的石斧、石锛、石凿等木材加工工具以及洼地内发现较多的石器残块、石屑和石料,虽然发现了一批房址,但房址构造简单、开间狭小,推测该区域可能是一处木材或者石器加工人员居住的场所。同时,该遗址发掘为探讨崂山西麓毗邻分布的同时期遗址——西窑顶、冷家沙沟、李家宅头遗址的关联和相互关系提供了研究方向,也为胶东半岛地区史前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
城阳地区在两周-汉代时期较为繁荣,近年来陆续发掘和出土了一些较为重要的遗迹和遗物,如财贝沟墓群、城子遗址、后桃林汉墓等,半千子遗址出土的瓮棺葬材料也为探讨城阳地区周-汉代时期文化内涵、埋葬习俗等相关课题提供了新材料。
(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
青岛市城阳区博物馆
执笔:綦高华 付胜龙 彭峪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