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历史展览”(简称“淮海战役历史展览”)为淮海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于2021年7月1日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对外开放。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展线1900米,2000余件(套)文物、1000余份档案、1000余张照片和20余处艺术场景,以四个部分全面展示了淮海战役的历史,生动诠释了主题“人民的胜利”。其宏大主题的创新展示,战役类展览的独特品质以及丰硕的社会效益,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和好评。今年,该展在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荣获特别奖。
策展理念作为展览的综合性实践分析指导策略,对展览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展览的核心价值、整体形态和发展方向。淮海战役历史展览秉承“内容为王、空间第一、观众至上”的展陈理念,诠释了主题“人民的胜利”。
“内容为王”一词初见于传媒业,强调向客户提供优质内容。之于展览,内容的王者风范主要体现在对历史深刻精准的研究阐释和价值挖掘,是展览基础的价值认知,为展览主题、框架、文字、展品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以及展览整体形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
淮海战役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人民战争的不朽丰碑,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基于对淮海战役的历史本质特征的认知,形成价值命题,确立了展览主题“人民的胜利”,并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示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的信心勇气、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展示胜利创造者们——人民领袖、人民将领、人民战士、人民群众、人民干部五大群体的历史贡献、智慧能力和精神作风,并由此构成展览的内容框架和内在逻辑。
淮海战役在中国革命历史的诸多战役中具有典范价值,战役的组织与胜利,蕴含多种要素,其复杂程度超乎想象,要展示这样一场战役,从确立核心概念、梳理要素构成、抽析要素特征、明晰内涵外延到内容形式融合展示,每个环节都有赖于深入研究。内容为王:“王”在呈现历史本然、实然和应然,“王”在尊重历史、尊重观众、尊重时代,“王”在其背后的“板凳坐得十年冷”。
“空间第一”是展览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结果,是展览对内注重主题升华,对外遵循观众参观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内化外达的必然。人对空间的感受带有与生俱来的体验感和参与性,相较于视觉艺术的美,空间与人之间有着自然生成的互动。空间具有塑造展览整体精神气质和文化品质的优势,融合精神、情感打造的意境易于传递和强化人的认知,是开启人与展览对话的钥匙。同时,空间的开合和变化承载着展览的节奏和韵律,人们在空间中寻找兴趣点,观众或走马观花或驻足观看,大多来自空间情绪的引领。
淮海战役历史展览在设计中,让空间成为设计的主角。展览序厅以大面积的红色石材、放射状的动态灯箱、扇形浮雕、镶嵌“人民的胜利”金字巨大卧碑,共同打造出对历史光辉礼赞的空间形态,带给人震撼感受的同时,形成人们的认知——淮海战役是人民的胜利。在“战役”厅中,古铜黄和硝烟灰的色彩基调、地面的巨型军事地图、立面的超屏幕文献片、错落有致的图文展板、天空悬挂的时间牌、“物+影”的非复原化艺术场景、弥漫着生命能量的主题雕塑,以及通过物的符号化、光的雕塑化被加以强调的重点文物展柜展具和艺术场景的灯光设计,从地面到墙面再到顶端,从色彩到线条再到造型,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内容文本的全信息与展览设计的全要素无缝对接,形成整体艺术空间的叙事风格,使展示空间充满仪式感和厚重感的丰盈与灵动。
空间第一,在于整体空间的塑造、局部空间的变化,物影声光的组合以及人与空间融为一体的形态生成。
无论是内容为王还是空间第一,逻辑起点都与“人”密切相关。提升研究和阐释能力,客观生动地展示历史,既是尊重创造历史的人们,也是对观众的尊重。建立观众与历史的对话关系、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平台,使之正确理解我们的过去,汲取和获得服务现实的智慧和力量,积极走向未来,是观众至上的核心要义,也是展览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淮海战役历史展览从场域、自身认知、对话等来自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运用,基于调研的观众参观行为心理分析,从主题、展示、教育、互动、服务五大要素的融合式顶层设计到润物无声观展生态的营造,从设置人与物的邂逅到推动人与历史人物的角色转换,从实景课堂的结构预设到教学体系建设,都是以观众至上为理念在展览中践行的。
新时代,让博物馆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既要拓展功能、突出特色,也要不断融合创新、提升服务。如何将泾渭分明的各界力量融合成为观众服务的能量,如何在变化中守住初心,在发展中担起使命,说到底,就是要把人民记在心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尽管淮海战役历史展览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是,在以人民的纪念馆展示人民的胜利这条道路上,这种探索和实践将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