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寺位于山西临汾尧都区海子边巷,为平阳名刹,寺庙琉璃塔内藏有唐代铁佛,故又称铁佛寺。《平阳府志》记:“大云禅寺,在城内安道坊,唐贞观中建,俗名铁佛寺。内有大铁佛,头上建浮图。”另寺内《重修大云寺浮屠碑记》记载,大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距今将近1400余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整个寺院在平阳大地震中完全坍毁。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地方官员顺应民心,期望风调雨顺,百姓安宁,开始重建大云寺,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寺院主体完工,琉璃宝塔也在十余年后安装完成。2006年,大云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汾大云寺现存建筑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该寺院坐西朝东,三进院布局,分前后两院,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琉璃金顶宝塔、藏经楼,各院两侧分别建有配殿与厢房,系典型的唐代寺庙建筑布局。琉璃金顶宝塔为大云寺主体,也是大云寺建筑之精粹。塔由楼阁式基座和五级实心砖塔构成,高39.5米,楼阁式基座和四级实心砖塔为平面方形,砖塔最上一层则按照八卦形状建成八角形。楼阁式基座高近6米,底边长12米,东西两侧各开塔门,四周刻有花卉和祥龙、麒麟、玉兔、仙鹿等纹样砖雕图案10组,其中东西门楼两侧各一组,南北两侧各三组,每组长度将近3米,分别由7幅图案组成。底座正中悬挂“原头佛祖”四字匾额。基座内顶券为八角形藻井,中部倒悬一枚宝珠,四壁用青砖砌仿木构斗拱基座,内部供奉唐代铁铸释迦牟尼佛头一尊,高6.8米,直径3.8米,据有关专家推算,其重约16吨。佛头内部中空,为僧人存放经书之地,外部原有鎏金彩绘,现多已不存。佛螺发左旋,脸颊丰满,眉骨高耸,两耳垂肩,面目端庄,此造型继承了北朝时期佛造像的艺术特点,是唐初佛像的代表之作。塔身各层均建有仿木结构塔檐,四周装饰华丽,镶嵌五彩琉璃质地浮雕图案58方。浮雕内容主要为佛、菩萨、罗汉、金刚图像以及佛本生故事,其外以树木花草、天宫楼阁以及各种瑞兽辅饰。佛像次序基本按照佛教仪轨进行排列,造型或端庄肃穆,或慈祥和善,形神俱佳,堪称琉璃壁画。佛塔最高一层将琉璃八卦镶嵌于塔壁各边,八卦下又浮雕佛教护法金刚琉璃像。在此,儒道融合,也成为此塔特色之一。塔身最顶部有刹座、复钵、项轮、宝珠。鎏金铜宝珠至今光泽仍在,与《平阳府志》所载“塔顶常有光”相印证。
塔基南、北两壁分别嵌有一块石灰岩质地碣铭。其中北壁碣铭内容较为重要,全文记录如下:
平阳府郡城西南隅,古有大云禅寺,俗曰铁佛寺。肇自大唐贞观六年建寺,屡代重修。中有金顶宝塔一座,上出重云。偶于大清康熙乙亥岁夏四月六日戌刻,忽遭震变之灾,寺庙倾塌,民舍无存,压伤男女不可胜记。低声如雷,经年不息。至于五十四年乙未岁,复有善士陈国信,始发慈念,请设会教,督工尽力,兼募四方檀越。谨卜是年二月念一日,命工起建始立宝塔根基,层层日修葺修至□年□月□日,工成告竣。所有随会信士,暨为首化缘人等之功,不敢隐蔽其诚,勒石刻铭,永垂不朽。留此芳名,以照后人,是以书丹为序。谨志。
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岁次乙未夏四月吉旦
此碣铭详细记述了临汾大云寺修建时间、位置,以及清康熙年间临汾大地震时,大云寺被损毁以及寺院重建的过程,是研究临汾佛教文化以及地震历史的重要史料。在塔身相对称的南壁碣铭刻有重修寺庙时捐资助力的36名男子和“化缘信女等众”的姓名,实为北壁内容的补充。
除此之外,塔身一层北侧观世音菩萨和十八罗汉琉璃像下部,还有烧造琉璃匠人的题记,分别为:“大清康熙五十七年岁次戊戌五月仲造宝塔琉璃佛像永镇山门吉祥如意,督工管老陈国信”“泽州阳城县青阳里琉璃匠乔鹫、仝男、乔亨吉、乔金祥,泥匠毛凤羽、□男、毛荣、周福祥、刘月盛”,对研究明清时期山西琉璃烧造历史有重要意义。
琉璃是以铅、硝作为助熔剂,并加铜、铁、锰、钴等金属作为着色剂,经低温(约800℃-900℃)烧制而成的釉陶器。在我国商周时期已有琉璃器物,主要是珠、管等,春秋战国时期,琉璃烧造制作工艺有了明显进步,不仅新增环、璧等器类,并且色泽、纹饰更加丰富多彩。汉代墓葬中经常发现有琉璃器,主要有鼎、壶、盆、灶、仓、楼等,釉色纯正。到了北朝时期,琉璃器物开始大规模用作建筑装饰。《魏书·西域传》记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有。”《太平御览·郡国志》亦载“朔方平城,后魏穆帝治也,太极殿琉璃台及鸱尾,悉以琉璃为之”。经多年考古工作的开展,大同平城时期遗址中也出土有琉璃建筑装饰,证明文献记载的可靠性。也就在这一时期,“琉璃”开始成为建筑釉陶装饰的专有名称,并沿用至今。宋元以后,琉璃制作艺术发展至顶峰,宫廷、官府以及各地宗教建筑上大量使用琉璃构件,其造型繁杂、色泽艳丽,使中国古典建筑更加绚丽多彩。
山西是我国琉璃的重要产地之一,太原、介休、河津、阳城等地都有世家烧制琉璃,塔身碑文中所提到的阳城乔氏便为最负盛名的一个家族。阳城乔家大约在元代开始烧制琉璃,经数代人传承,其技艺在明中晚期成熟,涌现出大量琉璃工艺人才,制作了众多琉璃艺术品,在我国琉璃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作品题记,从明成化年间一直到清末,有数十位阳城乔氏琉璃工匠出现在琉璃艺术品上,如明隆庆四年(1570)晋城小西关弥勒院琉璃狮、明万历六年(1578)阳城东关关帝庙琉璃照壁、明万历三十七年(1669)圣寿寺琉璃塔等,临汾大云寺琉璃宝塔则是清代阳城乔氏的又一杰作。
值得一提的是,“大云寺”寺名的来源与武则天称帝有着直接关系,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目的。唐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改唐为周,称帝于洛阳,建立武周。新的政权建立,需要统治者在道义上有足够的合法性。在中国传统社会,儒释道三教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统治者为了追寻夺取政权的合理性,往往在三教中追寻理论支持。但中国本土产生的儒家和道家却在武则天称帝过程中难以对其提供帮助。首先是儒家认为女性干政有悖伦理道德,不符合儒家传统观念,其次是李渊、李世民都自称老子后裔,而武则天却是改唐为周,故不能再借用道家理论。因此,武则天只能选择佛家。佛教也积极配合武周政权的需要,法明等人撰写《大云经》,将武则天女身受命于佛写入经书,标榜神皇并非普通肉体凡胎,而是弥勒下生,为其称帝找到了宗教方面的支持。《旧唐书·本纪第六·则天皇后》记载:“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三·薛怀义》更是详细记录了这一事件,“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其伪《大云经》颁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升高座讲说”。从此,在统治者的推动下,以“大云”为名的寺院在全国开始兴建。不仅在长安、洛阳新修两京大云寺,在地方各州府也掀起修造大云寺的风潮,大云寺也成为武周时期的官寺。但是许多地方州府大云寺是由原来寺庙改额而来,如河东道蒲州大云寺即由仁寿寺改额、河北道怀州大云寺由长寿寺改额、幽州大云寺由智泉寺改额。而临汾大云寺,《平阳府志》和《重修大云寺浮屠碑记》都记载其始建于贞观年间,这个时间是远远早于武则天称帝年代,很有可能也是原有寺庙改额而来。寺庙原名惜各种史籍阙载,但府志、县志又都称大云寺俗称铁佛寺,是否“铁佛”就是其本名,不能得知。但以“铁佛”为寺名,临汾大云寺并非孤例,目前国内还有河北沧州铁佛寺、江西九江庐山铁佛寺、陕西乾县铁佛寺、湖南衡阳衡山铁佛寺等数十座,皆因寺内有铁佛而得名。故临汾大云寺由铁佛寺改额而来,可以成为一说,可供学者继续探讨。